楞严经常识网

楞严经玄要

发布时间:2019-05-03 18:03:09作者:楞严经常识网

答,世上的人,说即说离,说一说异,均是徒有其说,毫无真理,更没有事实。把妄当作真,完全是妄言戏论,这就是迷惑。要知道佛教所立的言论,如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等等学说,并不是虚立其说,乃是实有真理,确有事实可查,才立之为玄言妙论。有智慧的人,若肯用心去参考研讨,不难找到实在的证据,自然就不疑惑了。不疑惑,就是智慧。若仍执迷不信,可再就各种物质及心想,加以推论,自然就明白了。先以动物来比量。就如人的体质与心想,可以说是即耶、离耶、一耶、异耶?若说是即,那末、体质、就是心吗?心就是体质呢?若说是离,试问心离了体吗?抑是体离了心呢?若说是一,是心一吗?是体一呢?若说是异,是心异吗?是体异呢,是心体一异呢?若说身体就是心想。但是身体为血肉所组成,血肉岂能思维造意。若说心想就是身体,而心想只能思维,并无形相可见。基于以上的意义,所以佛立的言教,说是不即。若说心离了体,那末、知识就无处寄托。若说体离了心,试问知痛痒的是谁?因此佛说也不是离。若说心是一的,但为什有四相的分别,八识的殊异?若说体是一的,而手足脏腑,各有专名,血肉筋骨,各有各的形相。若说心是异的,而善善恶恶皆是一心所造。若说体是异的,但是四肢百骸,只是一个身相。由于以上种种的义理,所以说不即不离,不一不异。这是以动物来比量,证显大佛顶的妙玄。

再就植物来论断,譬如一株禾谷,他的本身,具足了种籽、根、茎、谷实、等相,若说是即,为什么谷种不即是根茎?若说是离。应该离了谷种,另外能生起根茎。若说是一,根与茎的形相,并不相同,不能说是一。若说是异,只是一株禾谷,焉能说是异。因此所以说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如是辩证,足征佛的教义,实有真理,确有其事实上之妙玄啊。

因为世人对妙玄二字多悞解了,以为怪诞神奇才是妙,罕闻深奥才是玄,不了解妙玄的本义,所以才分别忖度世上的一切法,为即为离,为一为异,积习难返,糊涂到家,因此佛斥为颠倒众生,可怜悯者。佛的经教,阐明世上的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妙玄,破除世人的妄执,教化众生,转识成智,了生脱死,这就是佛出世的本怀。

或问,以上所谈的均为世界上的众生法,纵然能研究到妙玄之处,与出世间的佛法,有什么关系呢?

答、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关系,本来是不一不异的,所以名之为世、出世间,就是即世出世,不可执一与执异。为什么呢?若说世间与出世间是一,就不应言出。若说是异,也不应言出。一过是什么缘故?因为既称为一,当然就没有二相,更没有彼此,既没有彼此,怎么能说有出呢?

有两个不同的环境,才能说是异。出、非世出,既不是脱离了这个世间,怎么能说是出世呢?所以皆不应言出。因为世、出世间的关系,是不一不异,才名世、出世间,这就是诠显大佛顶门妙玄。

再把佛与众生不一不异的关系解释解释。若说佛与众生是一的,那末,众生何用再学佛。若说佛与众生是异的,那末、众生就不能成佛。为什么呢?佛与众生既然是一的,众生就是佛,何用再学佛。佛若与众生是异的,那末、众生就没有成佛的条件,学也没有用。就像狐狸不是狮子的种类,就没有变成狮子的可能。所以说佛与众生若是一,或是异,众生就不能学佛成佛了。因为佛与众生的关系,是不一不异,换言之,体同用异。若明白这个道理,那末、遍法界的一切法,均是大佛顶的妙法啊。

或问、纵然能了知一切法,皆是大佛顶的妙法,但是与我们的身心修行上,有什么利益呢?

答、有什么知见,就有什么理想,有什么理想,就有什么观念,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熏修,有什么熏修,就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惯,就有什么受用,有什么受用,就有什么损益,有什么损益,若是相应了,即名为果报。有什么果。就酬什么因,有什么因,即招什么果,但是要知道招果的主因,就是我们的知见,知见的优胜和下劣,为造化损益的总枢纽。若是有大佛顶妙玄的知见,即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怎能说与身心修行没有利益呢?

详查众生的知见,共有三种,一为本知,二为能知,三为所知。本知乃是「知见无见」的离念灵知,为诸佛的真实密因。能知与所知,乃是在知见上又立知,头上又安头,为众生妄惑的根本。若能明憭一切法,皆是妙法,那末、能知与所知,自然就消灭,本知自然能现前,而成佛的真因即显著,这不是利益是什么呢?所以说必须有大佛顶的本知本见,方可成妙法。既然成了妙法,决不能把大佛顶的知见,歪曲为所知所见,因为必须穷尽所知,方同称为大佛顶。

须知、所知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所知若生,能知共起,本来离念的灵知,就晦昧不明了。本知若晦昧,真如不守自性,随着所知,去逞妄能。于是无量的烦恼,跟着就生起来了,这个损害可就大了。

或问、什么是所知?他怎么能成为烦恼的根本?烦恼有什么害处?

答、花香鸟语,见色闻声,若能不着意,不分别,心像明镜一样,虽显色相,而不留一点痕迹。那末、花香鸟语,皆是妙谛。若是稍微着意,就成了「所知」了。

至于「所知」所以为烦恼的根本:譬如吾人听到一句话,但是未着意,不知是好话是坏话,经傍人加以批评,说「这句话是骂你」,那末,烦恼马上就会来了,因此可见,「所知」是烦恼的根本。有了烦恼,就有害处,因为烦恼的本身,具足了贪、瞋、痴、三毒的原素。贪是盗的因,瞋是杀的因,痴是淫的因,由三毒上产生了杀、盗、淫、三种恶业,扩大起来,人与人争,国与国战,互相残害,不了不休。纵然有人知道互相残害是不对的,但不知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只知扬汤止沸,以杀止杀,而杀永不能止,才造成了这五浊恶世。所以说烦恼能酿成大害。

由此看来,知见的优劣,可不详加审辨吗?大佛顶的妙玄本知本见,可不谛信吗?我世尊,因信妙法,而修妙行,悟妙理,证妙果,原来的起点,就在明辨及确认知见之优劣啊。

这大佛顶经的缘起,是因阿难尊者,示堕淫室而起的。尊者虽被咒术摄登淫席,但是他的心一点也没动。在千钧一发的当儿,还能未毁戒体,这完全是具有戒淫知见的力量。摩发伽女,身心上都充满了淫欲,但是一闻正法,就能顿证阿那含果,这是具有痛切悔过知见的力量。由此可知,知见的优劣,是何等的重要,十法界中四圣六凡的升沉果位,皆是以知见的优劣为根本的主因。所以法华经中,「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专为破除九法界众生之颠倒知见,而开示众生悟入佛的本知本见。

阿难为求开佛知见,所以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止)、三摩(正定)、禅那(静虑)最初方便」云云。佛因为若想明憭奢摩他,三摩等,必须先破除妄见,所以先征审阿难,心目所在的处所,以作后文破他的所知所见,而显佛的本知本见的张本。

但是阿难所答的心目处所,不是在内,就是在外,共有七处,如来重重加以逐破,曰「咄,阿难,此非汝心」。然而如来并不是破他的本知,乃是破他的所知执着处。因所知若能不执着处所,那末、阿难所举的七处,又何尝不是心呢?法无得失,迷悟在人,若能不执着,烦恼就是菩提,所知若是破尽,能知也站不住,那末、「本」有的灵「知」,当下就显现了。所谓破处,就是显处,并不是妄心不可得,另外有个真心可得。可是阿难不了此义,以为七处都不是,必定另外有个是处,于是又偏计忖度,但费尽心机,也度量不出来,所以下文,有「不知真际所诣」的话。他竟不明白,计度不出来的地方,就是无有所知的处所。所知失去处所,能知也就不能独存。能与所皆消灭,本知自然就周遍一切了。所谓「尽山河大地就是一个自己」啊。世尊循循善诱,逼拶阿难,虽然把他已逼进了不可得的玄门,他的心也到了不可思的妙境。其奈因他从旷劫以来,习染太深,所知的幻妄根柢,一时不能拔尽,以致他仍不敢承认没有计度之处,就是他的本知。致劳我世尊条分缕析,十番辨见,从浅入深。第一步直接指示见的本性,乃是心,并不是眼。这是破除一般常情的能见,以作悟入本见的阶梯,名为「对妄显真」。因为有眼的人,能看见明处。盲目的人,也能看见暗处,并不是全无所见。足征见性并不是眼。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与暗是环境的变迁,与见性并没有关系,证明了见性并不是明暗二相。

首页123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