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十大悲情人物
历史这种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真就没办法评个对错——一来你没在当时的环境中,很难理解当时人的想法,二来编史的人也会把自己的好恶夹杂其中——即使是亲眼所见的事,由于立场不同,做出的解释都不同,更何况历史了。所以综观三国除了袁术这类智商不足、品德恶劣、文不成、武不就的角色,大多数的反派着实的有点冤。
所以我个人很想替他们说句公道话,他们真的就是大家说的坏人吗?他们只不过做了些为了自己利益该做的事,为什么别人做的,他们做不的?难道仅仅因为成王败寇的原因,就非要让他们背上千古骂名吗?或许他们不过只是那个时代的——悲情人物。
No.10曹操罪名:乱世奸雄
抛开演义不讲,曹操自唐宋年间开始,就被搞成了一个反面典型,元代戏曲诞生后,曹操更是被描绘为*臣的大白脸。好在到了近代鲁迅等一批文化界的名人提出要给曹操平反,这才把大伙对曹操的认识从演义转到了《三国志》。历史上的曹操到底如何,陈寿是这么评价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可不是因为《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所以陈寿在拍马屁,实在是纵观曹操一生写满了创业与奋斗,在一个玩弄权术、道义全无的乱世,能把最后一点遮羞布保留下来的君王也只有曹操一人,至少他没在活着的时候当皇上,而刘备和孙权却大言不惭的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立为王了。可能又要有人说这是因为曹操奸诈,可是在哪个乱世谁能不诈,为什么刘备骗取荆州没人说他诈?为什么大耳朵夺益州同宗的土地没人说他奸?或许“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中的“奸雄”只因为他没有姓那个留“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曹操,勒马崖边,剑指苍天,对“我负世人”亦或“世人负我”的争论,报以轻蔑的一笑,因为在他心中,只有两个字——“天下”。几千年来的“浪花”不断拍打着岸边的碣石,却始终无法“淘尽”这位“英雄”。
悲情人物:曹操 诋毁指数:9.5 悲情指数:5.5(好在大家已经开始给他平反了)
No.9董卓罪名:暴虐荒淫
董仲颖,似乎是个罪大恶疾,十恶不赦,以至于恶贯满盈的家伙,加上演义里添油加醋的一番丑化,似乎董卓就是一个肥头大耳,举止粗俗的集流氓、文盲、杀人狂、纵火犯 、判国者于一身的好事做不成,坏事跑不了的家伙。但历史上董卓真的如此吗?请看《三国志》的描述:“少好侠,尝游羌中,……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如此看来董卓年轻的时候也和吕布一样,是个相当厉害的武将,而且相当的重义气,同时也很会交朋友,可到了后来为什么又暴虐成性,祸乱朝纲了呢?这和他“陇西临洮”(陕西)的出身有关系,在哪个年代陕西这个地方还多为游牧民族羌的集聚地,董卓自小“尝游羌中”,也就养成了羌人的处世风格,这和久居京师洛阳士人集团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后者做任何事都要找个说辞,比如为了夺权可以用“清君侧”的理由,比如杀人也要先给被杀者一个祸国的罪名,但董卓做事却不讲这些,他只是做,而不给任何说法,于是他就成了众矢之的。试想乱世中的佼佼者哪个不是用尸骨为自己搭建的高台,哪个不是把成群的美女拦入怀中,只是他们中有些人更懂得粉饰罢了。在吕布的刀刺入腹中的那一刻,董卓或许不过在想:“那酒池、那肉林……从此就要在我的眼前消失了吗……”确实一个只知道享乐,并为了享乐不则手段的人是被人唾弃的,但是对于这个身处乱世,又机缘巧合爬到如此高位的粗线条汉子来说,他真的错了吗?
悲情人物:董卓 诋毁指数:3 悲情指数:6.0(坏事确实做了不少)
No.8张鲁罪名:传播邪教
大家对这位张鲁张公祺可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演义里马超被他搞了一下(事实也是如此),陌生是因为在演义里他顶大算个友情客串。这位靠五斗米教发家的教主和与他同时代的黄大仙张角可是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都被称为“妖贼”,但是却做着截然相反的事情:张角——“黄巾贼师张角起于魏郡。托有神灵,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万)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张鲁——“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
一个杀人放火,一个乐善好施,一个以神灵的名义造反,一个以宗教作为安民手段,看似都是在宣传邪教,但前者怎么看怎么有点恐怖组织的味道(张角·拉登),后者到像个没延续下去的正统教派(汉中教)。而且作为教主的张鲁能审时度世,阎圃两句话就能让他放弃称王的心思,那可是个有个地盘就能称王的年代,做出这种决定很不容易的。到后来,曹操讨伐汉中,有人劝张鲁把金库粮仓烧了——“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但张教主怎么说的“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多爱国爱民的说法,比起同时代的几位大纵火犯 ,不知道要多受多少百姓爱戴,就连曹操都“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想来如果非要把张鲁定义为邪教头子,也是个好邪教头子,而这样的邪教信信估计也是无妨的。
悲情人物:张鲁 诋毁指数:8.0(张大教主绝对是个好头目) 悲情指数:6.5
No.7孟达罪名:见死不救
孟子度绝对是要骂老罗的人之一,演义里的孟达真是不堪呀——跟刘封守上庸,眼看关羽不行了,还搬弄是非让刘封别出兵救人,害的关二爷死翘翘,感觉没脸回蜀国就投敌去了,后来好象良心发现,感觉自己做事不厚道,就在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要反魏归蜀,结果让刚复出的司马懿给做了,真是既没义气又没脑子,简直就是个废物了——但历史上的孟达可是个即讲道义又有政治才能的人:“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将进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到后来魏军讨伐刘封的时候,孟达还能不济前嫌,写信劝刘封投降,不要因为“疏不间亲,新不加旧”的原因被刘备杀,结果刘封不听,回去就被赐死了。而且到最后孟达也没有归蜀,而是作为魏臣善终了。
不救关羽和投降魏国都是很无奈的事,本身不是孟子度的错!关羽被围的时候,上庸刚刚拿下来,而且作为战略要地,是汉中的门户,如果孟达、刘封为了救关羽而把部队开入敌战区,无疑是自杀,同时也把整个蜀汉洞开在吴魏的联军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可能连后来彝岭之战都省了,可以说不救关羽是唯一的选择,救他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投降实在就更没办法,刘封是什么人,老大的干儿子,和他有过结能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我说后来孟达能劝刘封投降就算很讲道义了,要是记仇的话,谁给他讲那些道理去,他死了自己反倒更高兴。让一个老实人背上这个不忠不义,无勇无谋的罪名,真不知道孟达泉下有灵,做何感想?或许,子度很想说句:做人,要厚道!
悲情人物:孟达 诋毁指数:9.0 悲情指数:7.0
No.6吕布罪名:三姓家奴
毁誉参半的温侯,着实的让人又爱又恨,这么厉害的一个角色,人品咋就这么次呢?其实,奉先的人品也不是象小说里那样文盲+流氓的:“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首先吕布是个有文化的人,否则不可能做“主薄”,就是现在的办公室秘书,想想这可是那个“鸡肋”杨修做过的官。其次,吕布和丁原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只不过关系比较好罢了,并不是父子,在那个年代,为了利益,吕布做掉丁原很正常,总比马超不故亲爹死活造反强多了。而且吕布作为一个出生在现内蒙古地区的粗线条汉子,总归不如京师这群老油条们老谋深算,一句“本非骨肉”,就给了吕温侯一个杀干爹的理由,可等事做成了以后,又反过来骂吕布弑父,到底谁人品次,我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身处乱世,一个不喑时世的汉子就如同一个孩子,虽然他已经不年轻了。或许在广阔的草原上纵马驰骋才更适合吕布,或许这样的乱世纷争天下逐鹿本就不该把这样一条汉子牵扯进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白门楼上的白绫却在随风悲鸣,哭诉着一件本不该发生的事情。
No.5刘禅罪名:智商低下
“乐不思蜀”的后主,无论在游戏里,在电影、电视、小说等等载体里都是一个弱智像,搞的大家都认为蜀国就亡在这个笨蛋的手里。其实不然,三国志的后主传很有问题,所有人的传记都是按个人的经历写的,惟独后主传写的象个流水帐,更多说的是诸葛亮北伐的事,似乎这个传不是写刘禅的,而是三国后期的大世纪。我想这里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后主被架空了,国事、军事一直都在诸葛亮等人的手里把持,而刘禅不过是又一个汉献帝!作为一个傀儡政权的帝王,刘禅这么做似乎反到说明了他聪明——要么装傻要么被害死——后主选择了前者。从“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到“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半年的时间里,刘禅并非没有抵抗,只不过多年的征战,和没有任何收益的北伐耗尽了蜀国的国力,在魏的大军之下,蜀国被彻底打垮了。
在《汉晋春秋》里记载的这段最有名的事件——“乐不思蜀”,与其说刘禅没心没肺,不如说他早就看透了——在蜀中,自己也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时刻要小心被那些所谓的“能臣”搞死,如今反倒落个一身轻松,怎么能不乐呢?再者说,三国里投降的君主也不止刘禅一个,为什么非要指责这位本来就很受气了的后主呢?或许理由只有一个,且刚好和曹操被称为奸雄的原因相反,他倒霉在姓了一个“刘”上。
悲情人物:刘禅 诋毁指数:未知(史料记载不祥) 悲情指数:8.0
No.4曹丕罪名:手足相残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是陈寿在三国志里对曹丕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要说这个曹子恒在历史上绝对可以称的上是个能文善武,军政全才的有道明君。但大家对他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他迫害了他那个文弱书生一样的老实弟弟——曹植。
曹丕真的不顾手足之情,是个为了当皇上连亲兄弟都要杀的恶棍吗?绝对不是,因为历史上对于“七步成诗”这件事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且曹植这个人也并非大家脑子里那个老实巴交,书生气质的样子。曹植本来很被曹操看好的,但是由于他持才自漫,爱耍小聪明,让曹操越来越反感,同时一件事让曹操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关羽围樊城,本来是让曹植作为监军(政委)去救曹仁的,但是曹植却在出行前醉饮,误了出发的时间,从此曹操决定让曹丕做接班人。后来曹操病故,曹植因为私人恩怨,拒绝去吊丧,这件事让曹丕很不爽,并且有人用这个理由参了曹植一本,要曹丕治罪于曹植,这个时候反到是曹丕看在亲兄弟的份上,借老娘的说辞,贬了曹植的爵位,把这个事搪塞了过去,这件事和演义里的描写是刚好相反的。而且历史证明《洛神赋》是真品,也就同时证明了曹植确实对自己的大嫂有些YY,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曹丕能忍的住就已经很大度了。试想如果你有个持才自漫、酗酒误事、父死不吊、勾引大嫂的弟弟,你还不把他拆了!
No.3蔡瑁罪名:卖主求荣
蔡瑁在《三国志》里没有立传,提到的也很少,其实是个小人物,说好的叫群众演员,说不好的叫死跑龙套的,他的知名度同样拜老罗所赐。蔡瑁作为刘表集团的一员,文比不了蒯越,武比不了文聘,但他却是个大股东,当初刘表“单马入宜城”就是靠蒯家和蔡家才有的后来的地位,可以说,刘表当初不过属于技术入股,而真正的财团却是蒯家和蔡家,而后来蒯、蔡对荆州能有这么大的决策权也就不奇怪了。至于蔡瑁的死,所有史书里都没有记载,但有一点肯定,没演义里那么衰,因为“蒋干中计”被史学家考证是不存在的,那么蔡、张也就不可能死于冤狱了。
当时的荆州外有曹操大军压境,内有刘备图谋不轨,实在是很难自保,连蒯越这样的精明人都能看出来,不降曹,荆州早晚也是刘备的。蔡瑁一是刘琮的亲娘舅,二是曹操的故交,加上当时曹操“持天子以令不臣”,他在选择荆州出路的时候,断然没有选择给刘备的道理,任何一个明白人都会做出降曹的举动,更何况上面说了,荆州的几个大股东都选择降曹,这种做法实在说不出有什么错误可言。这里不是说投降对,而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能做出正确选择本身是件值得称赞的事。
悲情人物:蔡瑁 诋毁指数:9.0 悲情指数:9.0
No.2魏延罪名:反骨叛国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用到魏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自从先主刘备在白帝城两六一幺——“眼侯”了以后,魏延就开始运交华盖。本来作为汉中太守的魏延,不大容易卷入成都的政治纷争里,但是自从诸葛亮成为了蜀国党政一把手以后(刘禅是个傀儡,上面说了),战争就几乎没有停止过,而作为当时幸存下来的几员大将里最能带兵打仗的魏延,也就成了诸葛麾下的不二人选。加上魏延的性格“又性矜高”,难免要犯 小人了。
其实文长是个很忠心的人,当初选汉中太守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张飞,等委任令一下来,大家都懵了,因为最后的人选是魏延,在这种情况下,看看魏延是怎么下的保证:“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多铿锵有力的话语!
实际到最后,魏延到底怎么想的谁也分析不出来,说他没反,但他确实没有按逐个的遗嘱行事,说他反了,他为什么不去投魏国反而返回蜀中,我想陈寿说的有些道理吧:“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每当读到魏延的死,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丑恶的嘴脸——就是那个“夷延三族”并踩着魏延脑袋狂吠的杨仪。
魏延死了,他没有倒在敌人的面前,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为了蜀国,打拼了一辈子的功臣,却没有逃过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五丈原上的功亏一篑,写满了孔明的不甘和文长的遗憾——冥冥中,两个身影站在地图前,魏延又一次和丞相讨论兵出子午的想法,丞相羽扇微摇,笑着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悲情人物:蔡瑁 诋毁指数:9.0 悲情指数:9.5
No.1于禁罪名:辱节投降
这是一个征战一生的男人,这是个一生都兢兢业业,制军严整、作战奋勇的男人。但就是这个男人却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给自己划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建安二十四年,……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孙权禽羽……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瘁,泣涕顿首。……禁见,惭恚发病薨。”
于文则,由于在演义里是个小角色,大家或许都很少知道他的字,但在历史上他却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也是帮曹操打拼天下的第一梯队的将军。作为一个统兵的将军,于禁是相当出色的,征张秀、讨吕布、敌袁绍、平叛乱,可以说是战功显赫。令敌人胆寒的于禁,同时得到了己方部队的敬畏,“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投降呢,我想于禁应该在降与不降间受尽了内心的煎熬。降,自己的一世英明尽毁,不降,几万兵马就要被人屠杀。在个人名誉和数万生命之间,于禁选择了后者。这次作为胜利方的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或许于禁认为暂时的忍辱可以换来日后的东山再起。无论如何,老天实在的很不公平,那樊城之侧的滔滔洪水,带给了关羽千秋的美誉,却带走了于禁一生的荣耀……
悲情人物:于禁 诋毁指数:10.0 悲情指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