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孔子周游列国曾经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05 09:10:23作者:楞严经常识网
孔子周游列国曾经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游历的功劳。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 “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圣贤达人往往能体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既然从出生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人生的旅行,所以,不妨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孔子周游列国地理范畴

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有120多个。诸侯国彼此之间、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具有广泛的血缘、文化及制度上的联系。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事实上已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到春秋末期,留存的诸侯国有十几个。

鲁国是周王朝分封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孔子的母国,建都于“少昊之墟”的曲阜。西周初期,鲁国属诸侯国中的大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山东中南部和中西部一带,此后鲁国逐渐衰弱,至春秋末期,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史料记载,孔子时期的鲁国疆域至少含鲁都曲阜、中都、负瑕邑、絥邑、絣邑、西郓邑、费邑、武城、邱舆城、谢过城等。这些古城邑与孔子活动有着密切关联。后人考证,中都在今汶上县,负瑕邑在今兖州市,絥邑在今东平县,絣邑在今宁阳县,西郓邑在今郓城县,费邑在今费县,武城、邱舆城在今平邑县,谢过城在今泰安市。颛臾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平邑县。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周游的国家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孔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国君政见不合、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艰难跋涉,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懈求索,这一游走,便是十四载春秋。

负暇邑,周游列国第一站

负暇邑,今山东兖州城东北5公里古城村一带。

地方志记载,兖州古城村,系春秋时鲁国负暇邑故城址,当时鲁国有驻军。综合史料,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应是此地。

离开曲阜,经327国道不远,便至兖州古城村。在村头驻足眺望北边,想象着当年孔子与弟子策鞭西行直奔卫国的身影。作为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如今能够寄物凭吊的东西太少太少。

另有一个说法,郓城是当时鲁国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春秋时期谓西郓邑,简称屯地,这个地方从某种视角上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出发地。

孔子出走前任鲁国大司寇,掌握兵权,他知道军队是国家的命脉,在离境前最后视察一下自己国家的军队,表明自己抗击齐国的决心。在西郓邑,孔子遇见鲁国乐师师己。师己是季桓子派来专程给孔子送行的,他安慰孔子:夫子您本无错,表示对孔子的理解。孔子告诉他:自己想唱首歌,宣泄郁闷。孔子即兴吟唱的正是有名的《出走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竭,可以死败。盖忧哉悠哉,维以卒岁。”

当时孔子为何要出走?《出走歌》表达了何种意愿?后人有不同解读。我读史料发现,孔子出走,实际上是向鲁君“走谏”,想做一个直臣。以自己出走,告诫鲁君赶快远离女乐、亲临朝政、挽救鲁国。



孔子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情至深,心为所痛。郓城虽难觅当年情景,已经成了闻名于世的水浒故地,但孔子那悲愤忧国的琴声、歌声仿佛还在一代代传扬。

临淄,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在我国虞舜时期,《韶》乐就产生了,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至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很盛行。孔子到齐国听到韶乐的演奏,由衷赞叹其至美至善。

进入山东临淄市区,闻婴路、桓公路、闻韶路等熟稔的字眼直往眼眸里钻,仿佛历史画卷瞬间铺展眼前。临淄市闻韶村2号,一处淡灰色的古式院子平淡无奇,但院子里一块大石碑上刻着:“孔子闻韶处”(图二),却令我感觉到“平地一声雷”的震撼。

该碑是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两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美女正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石刻为“韶乐及孔子在齐闻韶”简介。

孔子说:“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雷动禽兽,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遗憾的是,《韶》乐之美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怎样的美妙之声能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我曾在心头无数次勾勒过韶乐的音调,都没成功,毕竟在孔子之后,没听说有人对某个音乐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

出韶院,见附近有村民在聊天,他们说小时候就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当年孔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看来,音乐不光熏陶、滋养了孔子,也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远乡近村的黎民百姓。一时间,空气中跳跃着韶乐的韵律,空气中弥漫着老夫子当年的气息。

泰安,登泰山而小天下

傍晚抵达泰安市内的一家宾馆,吃饱睡足后,向泰山而去,想体验一下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山风温润,泰山高耸入云(图一)。遥想孔子当年,带着弟子,有的爬到一半,有的爬到顶峰。我猜想,孔子断是不会坐滑竿的,假如古时有滑竿的话,甚至也不让人扶,仗着身体强壮,有雄心,坚持自己上。若颜回跟孔子一起登山,一定是让其他学友扶着,颜回的体质还不如老师孔子。

透过一天门,看到孔子登临处。微风拂过,淡淡花香。孔子当年在此一定歇息过,或是停在这儿跟弟子们交谈,或是抬头和盘旋的鸟雀喃语。

第一山、天阶、天下奇观、飞云阁、红门、万仙楼……一路跋涉,脚下踩的是水润玉滑的大青石。苍松翠柏鲜润得一如孔子几千年不衰的思想。拾级而上,穿梭石间,我体味着孔子当年的心境。孔子多次登临泰山,泰山留下了孔子的脚印。孔子携同众弟子在泰山顶端伫立良久,谈论泰山的雄伟、大气,探讨人生哲学,唯有不怕艰难险阻,才能像泰山一样稳固。

孔子当年登泰山,有着正确的政治目标。孔子明白,实现理想抱负没有好体魄不行,不博古通今不行,不独立思考不行。

登泰山,不仅感受到自然之魅,更感受到孔子那胸怀天下的悲悯情怀。

长垣,夫子勒马听琴处

河南长垣县城北5公里处,有个满村乡学堂岗村。《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过匡之后又经过蒲地,并在此停留一个月。《长垣地名志考证》,孔子在蒲月余,于小岗前的学堂岗村讲学,此处至今亦有纪念孔子讲学的学堂岗圣庙。当地承继着孔子的教学遗风,大盛兴学之风。

在学堂岗村村长的陪同下,我拜谒了清净圣庙,在圣庙处不远,一块醒目的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镌刻着“勒马听琴”几个大字。

一问,原来旧《长垣县志》记载过一则异闻:工匠陈海等人,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又云: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之隅,有夫子勒马听琴处,是谓当时灵性。

既然已到灵性之地,不妨驻足细细赏游,和村民们聊聊天。村民们告诉我,村里一些老人提起过,他们曾在深夜就在石碑附近听到过像古琴般的声音。我理解,无论风声鸟声还是琴声,全都是天籁之声,也是这里一辈辈的乡亲们缅怀孔子先哲的心声。

信阳,画上周游列国句点

由信阳市史志办等专家联合编写的 《中国信阳览胜》上说:60岁出头的孔子,应楚国邀请到负函城,途中发生子路问津事,最后赶到负函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

由此看来,负函系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春秋时的负函,在现在信阳一带。

一个午后,我赶至信阳市外环。看见宽阔的马路和马路以外的原野,顿时心头豁亮;两边的丘陵迅速往后闪,路旁种着笔直的树木和紫玉兰。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富裕而不喧闹的城市。

在当今信阳罗山县子路镇北街子路河边,还有子路问津处的遗迹和当年的传说。春秋时的负函城,是早期楚国军事重镇,在今信阳平桥区长台关乡境内,现已辟为城阳城址。城阳城址在信阳市北25公里处,赶到城阳城址已是傍晚了,归巢的燕雀叫声甜美,夕阳如碎金般,将古时的负函辉映得一片金灿。当年,孔子带着弟子从罗山子路问津处来到这里,目的是想见楚昭王。但楚昭王非常傲慢,又听信谗言,拒不见孔子。孔子只好从这里直接回到卫国,然后返回山东鲁国,从而画上了周游列国的句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