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2-11-14 06:16:49作者:楞严经常识网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只要是坦然之心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出典]北宋苏轼《定风波》

注:

1、《定风波》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2.缀词:作词。

3.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4.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5.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6.“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7.“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3、译文:

我经常羡慕人间那些英俊的男子(这里指王定国),上天应该乞求到美丽的女子和他作伴。清脆的歌声从洁白的牙齿中传出,起风了,再热的大海也会因为飞雪而变得清凉。

从岭南回来一定会变得更年轻,微笑着,笑的时候还好像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说岭南这个地方应该不好吧,她却说:这里是另我心安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

5、宋朝,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牵连了很多亲朋好友,这些人被罢黜的罢黜。内中大名士王旦之孙王巩被贬宾洲(今广西境内),五年后才得以北归忭梁。老友相见,免不得一番嘘寒问暖、觥筹交错。席间,苏轼出于礼节地问王巩的歌姬宇文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这话纯属多此一问,因为其时在所有士子的眼中,岭南乃蛮荒之地穷山恶水,不好已是共识。然而,柔奴的回答却震撼了见多识广的苏东坡--“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情深而意长,淡定而斩截。

一句绝对苍白的话,引出了绝对浓烈的一个回答,进而引出了同样浓烈的一首词--苏东坡的《定风波》。这首词的下半阕尤为精彩:“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想,当年饱经忧患的苏轼的感慨,更多的来自于柔奴历尽波劫而风雨不动的安然,而千年之下打动我的则是其中的柔情。也许,仅仅是也许,在宇文柔奴的心中,忭梁不是故乡,岭南也无所谓故乡,真正的故乡只有一个,王巩。

这或许是一种含蓄的表白,它虽不象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表达的直白,却多了几分蕴籍和回味。

故乡是什么?是归程,是依靠,是无时或忘的思念,是历久弥新的牵挂。是风筝放飞时手中的线,是千里游子夜归时的灯。是李隆基的杨贵妃,是皇太极的海兰珠,是贝多芬的朱丽叶,是歌德的夏绿蒂。

当年的苏东坡显然是理解和推崇这种感情的,否则他也不会在爱妻王弗死后十年还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柔肠百转的千古绝唱。只能说,其时他对柔奴的误读其实是一种故意的曲解。时下的人们显然也是理解这种感情的,所不同的是,在整个时代速食的背景下,某些人对这种天长地久正在失去耐心,进而便有了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隔膜。

6、此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移黄去汝途中。以轻快的笔墨,富情趣与理趣为一体,写得空灵清旷。

上阙总写歌女柔奴。先从其主人“琢玉郎”写起,然后引出“点酥娘”即柔奴与之相对,誉美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句的“自”字紧承上句而专写柔奴:“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其“清歌”所到之处能使“雪飞炎海变清凉”,能使人由苦闷、浮躁变得恬静安详。此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下阙写柔奴的北归,重点叙其答话。前三句先总的勾勒了柔奴北归后的神态容貌及精神状态:“年愈少”、“微笑”、“犹带岭梅香”.意在赞美其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面的答话作了铺垫。词的结穴之处也即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回答,具有深刻的意蕴,既是歌颂柔奴也是在寄寓着自己。

短短几字道尽了柔奴的宁静淡远,睿智豁达。定国系附马,因受苏轼诗文案牵连,被放逐南蛮之地。柔奴虽是歌妓,但却一路相随,陪伴左右尝尽坚辛,历经数载重回京师,只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7、1083年,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也是朝云来到苏轼身边的第九个年头,她已从一个小女孩长成小小的妇人,而他奔波羁旅的宦海生涯犹自漫漫无涯。近千年之后,我翻看苏轼的年谱,看他六十四年的生命中西来东去,南迁北移的足迹,真是辛酸。除了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几年,他几乎不曾有过平静安稳的日子。黄州于他其实是一个好地方,于宋词更是一个闪烁着神采的地方。他在那里营筑雪堂,躬耕东坡,在那里酝酿千古绝唱,那一年中有两件事在遥远岁月中闪着凄恻而温暖的光芒。

那一年,他的好朋友王巩从被贬的岭南被召回路过黄州来看他。王巩是苏轼的好友,是因为乌台诗案而受连累而被处罚得最重的几个人之一,被贬到了遥远的岭南宾州。对于朋友们因他而获罪,苏轼心中是很难过的。他在后来为王巩的诗集作的序中曾说过一段话,真切地记录了他对于王巩的感情。当年因为他王巩被贬,一个儿子死在宾州,一个儿子死在老家,而王巩自己也差点病死,苏轼心中难过愧疚,心想王巩心里一定对他有所怨恨,都不敢写信去问候他。可没想到,王巩不但没有怨恨他,后来还把自己写的几百首诗寄给苏轼,非但不怨,且清平丰融,有治世之音。真正是不怨天不尤人。苏轼大为感动。被贬黄州前,王巩有一次到徐州看望当太守的苏轼,王巩和朋友们吹笛饮酒,乘月而归的潇洒被苏轼喻为“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苏轼就是这样的坦白真切,说他可爱那是真的。就连给别人写序文他都坦诚如此,也有些小心眼,甚至软弱。但他从来不虚伪,胸怀敞亮如天地。在王巩从贬居地返回京城途中路过黄州来看望苏轼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可想而知,而在这次会面中,重点人物不是苏轼也不是王巩,而是一个叫柔奴的女子。

柔奴是王巩的侍妾,一如朝云于东坡。

当年王巩被贬出京,只有柔奴随他前往。柔奴本也是洛阳城中大户人家的女孩儿,小时候家境不错,后来家道中落沦作歌女,被王巩纳作小妾,王巩待她亲厚,并未吃过什么苦。王巩落难之际,她毅然随行。在会面的酒宴中,苏轼见到了这对患难夫妻。于是有了那段著名的对话和那首后来千古传唱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做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乍见柔奴,觉得她愈发地美丽,岭南五年的湿热与风霜不但没有憔悴柔奴的容颜,反而让她更显妩媚清丽,生活显然是艰苦的,岁月如何能像她的笑容还有梅花的清甜?宾州该是他们的伤心地才对啊,苏轼转头向柔奴,在岭南生活一定很艰苦吧?柔奴笑着淡淡地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语道破了天机,天机不过就是人心而已。

当年的王郎就被苏轼称作“琢玉郎”,是说他多情而潇洒,天都合该配给他一位灵巧聪慧的会做点酥巧食的女子。柔奴的歌声如炎日飞雪,荒凉湿热之地因为有了她的歌声而变得清凉,岭南的梅影映在柔奴的笑容和歌声里,一花一世界,一心一重天。有这样的女子,王巩何幸,有这样的朋友苏轼何幸。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籍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柔奴首创,白居易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可见,柔奴是个知书识理而感性的女子,随遇而安、洞悉世事是男人的通达心性,她只是跟随他而已,与他共进退,这世间最简单的道理,没有繁复的心思和衡量,爱是肯定有的,但她亦未多想,多想了必然没有这般淡然随意。

1083年,另一件事情带着更加短暂的甜蜜和深深的忧伤。那一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了幼子干儿。47岁的苏轼老来得子,他欣喜亦有忧,写诗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干儿一岁就夭折了。小小的孩子长得眉眼极像他,是他那段日子里欢笑的源泉。苏轼悲从中来,朝云悲伤欲绝。她的悲伤是远远地超过了他的,他还可以慢慢淡忘,而此后她只是愈发地沉静了,跟着老尼学佛。朝云从来也未曾以歌舞词章取悦于他,只有一颗与他相通的心而已,而他看她的眼中更多了夫妻情份的怜惜。

令苏轼没有想到的是,和王巩柔奴的这次会面好像成了一个预言,12年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他和朝云的身上。他被朝廷一贬再贬,她跟随他,一路跋涉,也来到了梅花盛长的岭南惠州,而那竟成了朝云的最后归宿。没有黄州就没有苏轼,没有惠州也就没有了朝云,但那是后话了。(折翅荆棘鸟)

8、在苏轼生活的周围,能持有这样一种乐观通达生活态度的人,也能够得到苏轼的特别欣赏。苏轼还有一首《定风波》是写给朋友的小妾的,它的序言说: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在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此词。--北宋·苏轼《定风波》序言也就是说他的朋友王定国有一个小妾,姓宇文,名叫柔奴,是京都人,但是随着朋友被贬官贬到广东,她也在广东过了那么多年,等她回来以后,苏轼就问她说:“广东的风土应该是很不好的吧?”柔奴回答说:“只要心安,什么地方都是故乡。”这句话特别得苏轼的欣赏,(所以)苏轼就为她写了一首《定风波》。这首词这么说: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犹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北宋·苏轼《定风波》朋友的小妾的回答太投合苏轼的脾气了,不就是苏轼一生奉行的生活准则吗?所以,苏轼才在词里边对这位奇女子大加称赏,并且对朋友有这样出色的歌女艳羡不已。



苏轼特别强调以旷达的心胸来对待生活的磨难。这样的旷达心胸是非常有好处的,这就是豁达乐观,对身心健康都特别有利。苏轼对歌儿舞女的赏识就不仅仅是对方的容貌、声技,还因为她们的心胸、气度。

9、如此说来,我还不如古时的歌妓豁达开朗。诗人与知己经历战火流离,经历背井离乡,经历世事变迁,而我所经历的那些困扰又算什么呢?只此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便足以让我羞愧自责。

“一切都会好的!”,我们异口同声说。秋去春会来,想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然后做个快乐的人,抛弃一切烦忧,做一些自己想做且力所能及的事。闲时听几曲老歌,品一杯香茗。

就让那些“庸人自扰,弄潮逐浪”沉没于澧水深处,淹没于蜚云塔的钟声。这世间可能存在八面来风,但我不想追求八面玲珑,我只要随意、轻松、安康、自由。

你提醒我“红尘喧嚣,世事多变。”我且任它一蓑烟雨,任那湖光潋滟,只恭养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10、苏东坡写过一首《定风波》词,因为他碰到自己好友王定国一个叫柔奴的歌儿,柔奴跟随王被谪贬到荒凉的广东岭南,后历经艰苦终于回到京城。他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这个聪慧的女子回答他:“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旷达如东坡,也深深折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与柔奴有着相同心灵感应的是另外一个伟大诗人白居易。可能一生的颠沛流离养成了白居易乐天知命的性格,所以他说:“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又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还说:“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再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白居易反复咏叹“心安即是家”,他应该是当时具有“全球化”意识的超前人士。

看着来回奔忙的人们,想着我国独有的“春运”现象,感慨不已。作为地球村民,我们何不学学古人?此心安处,处处都是故乡!(丁时照)

11、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但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先后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后贬黄州,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但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创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没有薪傣、生活困难,不得不在一处叫“东坡”的地方开荒种地,养家糊口。为了鼓励自己,要不畏艰难、乐观地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前行,苏轼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今天,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以致人心浮躁,尤其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就安不下心来,他们徘徊、迷茫,甚至怀疑自己,想跳槽的比比皆是。这个时候,不妨想想苏老先生的平生,想想“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柔奴,想想“东坡居士”的典故由来。

12、“此心安处是吾乡”,最主要在于“心安”二字。心若安定,就能把所在的工作地,当做自己家乡一般去爱护,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工地里,顶着烈日和饥渴挥汗如雨,也能不焦不躁,全心投入。当你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累累成绩,定会得到家的温暖;心若安定,安心学习钻研,用心做好每一个设计的工程,画好每一张图纸,用心编写每一本报告,总有一天你会收获丰富的经验和丰收的果实;心若安定,无论身边的人对你是友好还是不友好,你都会微微笑着,与人为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春华秋实,总有一天生活的回报会让你绽放最美的笑容;心若安定,用美丽的心情快乐地过日子,用欣赏的眼光珍惜身边的亲人、同事和朋友。你会发现,原来每天能见到年迈的父母,每天能牵着小孩的手,每天能和家人一起吃饭,每天能和同事侃大山,哪怕只是几个小菜,几句闲话家常,其实幸福就是如此简单啊。

13、此心安处是吾乡啊!

世事于我们,自不可全得,明月尚有圆缺。关键是收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一砌松风静煮茶。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真正的从容与旷达并不是什么事都没经历过的空空的飘逸,却是风雨过后弥足珍贵的成熟圆润,是磨难过后依然平和的心境,难能可贵啊!

像苏轼,屡遭贬谪。同样的事情,有人“愁苦而终穷”,苏轼,还能这般从容淡定,不易!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于其心有戚戚”,是自慰,更是彻悟!

合上书,闭上眼睛,那个清幽如茉莉的淡淡的影子萦绕不去,不禁又想,她,柔奴,该是怎样的柔婉沉静的女子呀!

“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本文作者(来源):苏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