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法鼓山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社会运动,是以心灵环保为主轴,以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安为行动;又以提倡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来配合心灵环保,成为四环运动,以促进人间社会的平安快乐。
本书的集成,是出于法鼓文化编辑群的确定,所收的十二篇文章,均曾见于《人生》月刊,其中二、五、七的三篇,是以「别册」的形式,随刊夹页附赠,其余九篇,都是在《人生》专栏「宝镜无境」中刊出。
本书的文章,依其性质的类别,分为三部分:1.四安,2.生命的教育,3.面对未来。都是我在台湾及美国各地所做的演讲内容,讲出之时,未想到要出书,故仅有主题及子题,讲完之后,如果有人觉得还值得笔录成稿,经过我亲自删削、增补、修润,便交给杂志的编辑部门备用,如果无人代为整理,讲过我就忘了。因此,我要感谢为我整理演讲稿的菩萨们。
本书的字数不多,经历的时间则不是很短,从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日,在台湾高雄市讲出「开发人人心中的光明」,至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在美国纽泽西州讲出「如何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大约三年又七个多月。但实际我的演讲场次,当然要多得很多,本书所见,乃是其中比较精彩的部分。
我的演讲,是人性化的问题探讨,是用正确的佛法,来为人间常常发生的纷扰及苦恼,提出纾解的看法和作法。我是把佛教的理论及信仰,转变成为人人能懂,也都人人会用的观念及方法。虽然我所提供的观念及方法,不是魔术棒,不是万灵丹,但对许多人,的确很有用,而且很好用。这当然不是我圣严有什么能耐,而是佛法本来就有这种功能。
一九九九年是法鼓山推出平安运动的平安年,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不仅可作为一项纪念的礼物来奉献,也希望它能担负起一份平安运动的任务。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纽约
第一篇 安定人心 安定社会
一般人时常要求「安全」与「安定」的保障,总是希望环境给我们安全,给我们安定,如果环境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生活上没有充裕的物质条件,同样也会觉得不安定。
我们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像人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环境可以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可是究竟是谁来影响环境呢?答案是:每个人都能影响环境,甚至于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整个社会。
或许有人认为平民百姓的力量不够,必须由大人物来登高一呼,才有力量。事实上,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力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影响力,大人物的力量也是根据一般人的需求,汇集成他们的声音和他们的力量;而且,大人物所掌握的也只有他个人影响所及的范围;可是大众集体的力量,却是一股巨大且足以影响整体社会的力量。因此,只要每个人心念一转或是心理某种观念一改变,社会便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果再加上身体力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就会更大了。
既然个人和社会是互动的,所以社会的态度或社会的风气,也会使每一个人随之转变。但社会风气又是从何而来?有时候是更大的环境所造成的,例如日本、美国、欧洲社会发生什么样的流行,常常很快就被引进台湾,甚至造成所向披靡的风潮,有些不好的风气,也会透过这种模式被带到台湾来。
虽然说「社会影响我们,我们被社会影响」,但站在宗教教育的立场,人是可以不受环境影响而变坏,反而可以因为信仰的熏陶而变好,进而影响社会。一般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宗教教育的精神,是不会对任何人失望,也不会对任何情况绝望。
心净则国土净
《维摩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意思是说,当人的内心清净时,他所看到的环境便是清净的,心所向往的、心想要完成的,也一定会完成;例如「心静自然凉」,当心安静下来时,体温就不会升高,会比较耐得住闷热。
所以,如果内心能够清净,对环境、社会的感受,就会大不相同;如果心不清净,充满了不平、忿怒、仇恨、嫉妒与不满,所看到的人,都觉得是坏人,碰到任何事都会觉得讨厌,这全都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看到任何现象就会引起自身的烦恼。如果心能安定,那么所看到的社会,也会让人感到安心。
今天的社会风气,处处显示出人心的苦闷,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困境。多数人以为要谋求人心的安定,先要从改善生活做起,所以期望用政治、经济、法律来改善社会环境,也就是希望人人有饭吃、有屋住、有衣服穿,进一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因此,历来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企业家们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都纷纷提供他们的力量,贡献不同的才能,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
因此,过去的人,为了国家、民族、社会而努力奉献,心中就找到安定的力量。但现代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已逐渐淡薄模糊,所以今天社会上很多人觉得自己茫茫然地一天过一天,不知道每天是为了什么而忙,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其实,如果人心有所寄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都能够安定下来。所以说,救人必先救心。要使社会获得真正的安定,仍要从人心的安定做起。
心不随外境所转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果心不受环境所左右,那就是智者,心中必定自在安定。若心为环境所转,必生烦恼。例如过于强烈的欲望将因无法满足而产生忿怒,随之而来的挫折,又会带来恐惧与猜疑;又例如人家谤你一句,就暴跳如雷;人家赞你一句,就洋洋得意;被人冤枉,就痛苦懊恼;被人恭维,就趾高气扬。虽然这些反应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都是因为不能自我肯定,才会处处需要别人肯定自己。佛法教我们应该做到心不随「境风」所动,也就是「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当然,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
为了达到内心的安定,我们应该要接受心灵环保的观念,就是要少欲知足,知足常乐。虽然,在实际生活上不容易立刻做到,更不容易时时刻刻都做到,但是不妨每天练习着,慢慢一点一滴做着安心的工夫。
实践心灵环保的方法有三种:
佛教的禅修念佛,能够让人心自然安定。
时时生起惭愧心,反省与悔过,就像儒家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一天反省三次还是不够的,应该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么。
经常以感恩心,面对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及每一件事,全心奉献服务,目的是为了报恩。
用这三种方法落实心灵环保,就可以随时随地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长自己的人格,也能为社会大众,带来安定的力量。
人间需要温暖,社会需要关怀,人人若能自安己心,必然也能安定他人,所以大家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讲于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员工月会)
第二篇 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我不是科技的专家,也不是生理、营养、心理分析、家庭问题专家,更不是企业管理专家;我是以佛法来整合问题、疏导问题的法师,站在佛教徒的立场,把对佛法的体验,将人间所有身、心、环境的问题,做整体性的疏导,提供大家一些原则性的指导,以达成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目的。
安谁──能够安人必能安己
行菩萨道──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一般人总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说,以为自己的身体得到安全的保障,内心才能安定下来;也认为自己应先求得安全的保障,然后再考虑到社会上其他的人。
但是学佛的人,一位菩萨道的修行者与实践者,观念恰好相反,是以安心来作为安身的基础原则,以安人来完成自安的功德。
因为心安定了以后,身体自然也会安定。心理健康,身体即使有病也算是个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心不健康,身体再怎么好,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对社会、对家庭,都可能造成困扰。
如果能够随时随地,以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安定、他人的幸福,以及他人的利益为首要考虑,你一定是个很安定的人,你的家人、亲友,也都会因此而得到安全。
因此修行菩萨道的人,一定是舍己而利人,安心而安身。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心不受环境污染,也不因个人心念的蠢动而影响社会环境,这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
如何安身?就是要落实法鼓山提出的「礼仪环保」,其中包括了心仪、身仪、口仪,要我们从语言、身体,乃至于面部的表情、动作,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尊重、感谢、感激与感恩。由于我们对人真诚有礼貌,所得到的回响也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是安全的。
身心平安──身心的平衡与安稳
身体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体机能不平衡,佛法称为「四大」──地水火风失调,也就是冷热不调、饮食不调、睡眠不调、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生活作息不规律等,这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失衡。此外,不能够控制内心的浮动,而造成种种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状况,也会使得身体的健康受损。
此外,外在的诱惑,环境的压力,也会让我们失去平衡。本来不想生气结果生了气,本来不想喝酒结果喝了酒,本来不想赌博结果却赌博,本来不想暴饮暴食,为了克制烦恼就拼命地吃喝,凡此种种,都是根源于内心的不平衡,最后终将演变成身体机能的失调。
平常生活中,当你发现心中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然后注意你的心在想什么?然后把自己客观化,观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生的是什么气?看一看你生气时的呼吸如何?心脏跳动得如何?接下来注意你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很不舒服?
也就是说,在内心不安定时,不妨马上把心念移转到观照自己身体的种种反应,心情便会立刻平和下来。这种平衡与稳定身心的方法,非常有用,但是要经常练习。
所以,落实「心灵环保」,实际上就是运用佛法来调整我们的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顿悟成佛,但至少可以用这些简单的方法,使得身体平衡,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当遇到重大困难,光是着急、痛苦,是没有用的,应该提起心念,持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圣号,祈求佛菩萨的护佑,给你信心和力量。其实,当你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你的心情已经是平静、稳定下来了。
安居乐业──家业的幸福与安全
家的定义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层次的家。有家就一定有眷属,眷是眷爱、眷顾、亲爱、亲近、关怀、照顾的意思,对所属的人眷顾、关爱,就叫眷属。在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应该互相照顾、关怀、勉励,彼此相爱、相助,也一定要有责任、义务,以及伦理的分际关系。
现今一般家庭,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安定力,往往比较薄弱,夫妻间常常为了一丁点小事就吵架、闹离婚。孩子稍微长大些,就开始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小家庭、小家族,慢慢把范围扩大,把所服务的机关、公司、团体,都当成是自己的家,如此一来,心量就会宽大,而不会老是围绕着个人的小家庭而吵架、闹意气。
释迦牟尼佛便告诉我们,要以如来的事业为家务,以一切众生为眷属,这样的家,范围就非常大。在《维摩经》中,维摩诘菩萨是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以一切众生的俗眷为成佛的家业。
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萨行基础,但如果能再扩大,以一切众生的烦恼为家,荷担起「如来家业」,那更是深广的菩萨行愿。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把顺序颠倒了,一定要由小而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稳与平安。
安身──在于生活的勤劳俭朴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生活的节奏太快不一定是坏事,但生活得太舒服也不一定是好事。
许多人拼命赚钱,为的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希望辛苦努力赚钱之后,晚年就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似乎工作的目的,只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的保障。
因此很多人都说,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老本」。但是很多人为了老本,老夫妻两个人会吵架,和儿女、兄弟、朋友之间也会争吵,结果老本反而变成了一个不安全的东西。
基于安全的保障,对国家来说,要藏富于民;对个人而言,则不妨将努力的成果储藏于社会、众人之中,把自己的安全寄放在社会上,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若只希望自己安全、儿孙安全,十代、百代、千代以后还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这想法不但不可靠,反而会害了儿孙。当然,首先你自己要创造财富、增加财富,然后你的家人、团体、社会,都会因你的努力而得到幸福。
人是应该工作,但工作不等于人生,人生也不仅是为了物质的富裕而工作,更不仅是为了满足物欲的享受而勤劳地工作,乃是为了健康的身心以及感恩的奉献而工作。
一个勤劳的人,通常是健康的,勤劳的人,身体即使不好,也会懂得照顾自己;勤劳的人,也不会寂寞。所以我鼓励年纪大的人,虽不一定是为了钱,也要有事做,否则便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劳努力除了让身体健康、心里平安,多半也会得到物质的报酬,但是有了物质的报酬,必须节制地使用,否则为了享受物欲,对身心又会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换句话说,勤劳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要俭朴,所以「勤劳」、「节俭」这两个原则是身体健康的秘诀。而且俭朴的结果,便会拥有很多福利,可以提供给他人,到那时候你将会是一个人人都喜欢、人人都赞叹的人。
忙忙忙,忙得很快乐!累累累,累得好欢喜!
通常我们忙的时候都会很累,累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其实能够忙也是一种幸福。或许有人会认为,忙人的时间一定很少,其实忙人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因为他会珍惜时间、安排时间、争取时间,抽出时间来,做他应该做而且想要做的事。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
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发生任何事,遇见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担心,心存感谢对方,就能面带微笑。如果经常是在紧张、忧愁、忿怒的状态,或挖空心思、胡思乱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脸上一定缺乏笑容,造成心理不健康,结果身体也不会健康。
我们应该要心中常常保持没有需要烦恼的事,也就是头脑里没有忧郁、不满意的事,因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经知道,可能会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现,那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知福惜福,广种福田,利人利己,多结人缘。
所谓「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若能广结人缘,常为他人着想,把安全给别人,对方多半也会给你安全;把安乐给别人,别人多半也会给你安乐,此即「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当然,这样做好象是舍近求远,而且有人质疑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连自己都不保全自己、都不照顾自己,还能够利益他人吗?
我在「四众佛子共勉语」里有两句话:「利人便是利己,尽心尽力第一」,便是鼓励大家,以利人而为利己,但不是先利己以后再利人。不过,我们一定是先努力成长自己,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长他人;但成长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那么你就会有安全了。
我个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长,为了什么?为了「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为了弘法,所以必须要自我充实,自我成长,而且是一边充实成长,一边弘法利生、广结人缘,这样同时更成长了自己。
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么?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阳光、空气、水分、起码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避风遮雨的房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的交通工具、电脑、电话也成为需要的,有这些必需品并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装饰品,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撑场面用的东西。不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位,为了配合当时的环境因缘,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庄严,那也可以算是一种需要,但一定要有适度拿捏的分寸。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还有呼吸,当然满足了。
当你的心在忿怒、忧虑、恐惧,不能够平衡的时候,念这四句话,心就能够安定下来。因为还有呼吸,虽然什么都没有了,至少还没有死;活着还能呼吸,表示还有希望,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又何必那么担心、忧虑与恐惧呢!
为了个人的私利,应当少欲知足,安自己的心。为了众生的福利,必须尽心尽力,安他人的心。
少欲知足,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而贪得无厌,就能够安自己的心了。
安他人的心是一种菩萨行为,也是一种慈悲愿心,应当发起悲愿来利益众生,为他人谋求福利;否则仅仅少欲知足,不但不够积极,甚至还有可能是消极的。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
上等人安心于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中等人安心于事,给他适量而较忙的工作,他就不会自寻烦恼,或为他人制造烦恼;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希望大家至少能做到安心于事,而非追逐名利的下等人。
安家──在于家庭中的相爱和相助
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互敬、互助、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共存共荣、同甘共苦、共同成长。
家庭的温暖在于互相敬爱,家庭的可贵在于互相帮助。互助的意思,是让需要接受帮忙的人,能够得到帮助。帮助对方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昂,不要认为自己是施恩者,别人应该感谢你;而是应该心存感谢,感谢对方让你有机会来做奉献,有机会在为他服务之中获得成长。
家庭伦理的责任与义务一定要遵守,也就是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母亲的要像个母亲,做太太、做丈夫、做儿女的,也都要各尽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千万不要斤斤计较,那会出问题的,因为家庭成员就和我们的社会一样,是分工合作、各有本分的。如果能够如此,家庭一定会和乐平安。
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的共同生命关系者,都算是家。
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夫一妻,大至一家、一社、一族、一国、一世界,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之共同生命关系的,都算是一个家。
安家的要领是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体谅、彼此关怀、彼此感恩、彼此奉献。
光在物质上把自己的家安顿好,不算是真正的安家;真正的安家,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力,各守其分。
家中的成员,是共同修行慈悲行与智慧行的菩萨伴侣。
把家中其他的人都当成菩萨来看,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在帮助我们,都在警惕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学习、成长。
尤其身为佛教徒,就是一名菩萨道的菩萨行者,不论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性格、行为如何,都是增上缘菩萨,都是在帮我们成长,助我们在菩萨道上更往前走。
更何况菩萨是救苦救难的,要救苦救难,先要学着受苦受难,有了受苦受难的经验,才能够真正成长,才能够真正安身安心,才会知道如何救众生苦、如何救众生难。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与家人相处时,若能常念这两句话,家庭一定非常和乐。
以智慧来对待自己,就不会有烦恼,如果没有智慧,就要来学佛法、听闻佛法,借着佛的智慧来帮助自己并照亮自己的心,也藉佛的智慧照亮他人的心,同时学习菩萨的慈悲来利益所有的人,关怀所有的人,敬爱所有的人。
安业──在于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和精进
凡是举手投足、一言半语、举心动念,都叫作业。
一般人所讲的安业,是指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要有安定和保障。可是若以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与精进为范围,便已经将个人行为,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内了。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安于身口意三业的本分,不要轻举妄动、没有准则,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也不要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修养。
更进一步来说,修行菩萨道的人,要修两种业:一种是「慧业」,即是智慧业;一种是「福业」,即福德业。智慧的业圆满,就如同文殊菩萨;慈悲的业圆满,就像观世音菩萨,此二种业圆满的时候,名为福慧两足,那就是佛了。诸佛菩萨都是以安定众生为如来的事业,这种精神,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榜样。
「婴儿菩萨」,要屡跌屡起,坚定菩萨道的愿心。
发了菩提心的众生,虽然是凡夫,虽然还有缺点,但已是在修行菩萨道的初发心菩萨,是「婴儿行的菩萨」。婴儿时期的人,学走路时总是摇晃着而常常跌倒,跌倒的时候多,站起来走的时间少。虽然站起来的时间少,爬在地上的时间多,还是得练习着,一直要到渐渐成长以后,才会独立站起来。
因此作为一名「婴儿行的菩萨」,要勉励自己,跌倒了没有关系,只要再站起来就好,继续前进就能照着我们所要修行的菩萨道,一直走下去。
对自己的行为全心全力、认真负责,是敬业、精进。
凡事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就是乐群、清净。
敬业乐群虽是老生常谈,但很不容易做到,纵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称心如意,一旦有些波折、困扰、难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怀疑所做的工作,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若出现了这些想法,就不是敬业乐群了。
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认真;精进是努力不懈、全心投入;如果对心力、体力、能力,样样都是持着保留的态度,那就不叫敬业精进了。
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应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但为他人的福利而努力,并且是以他人的远利与近利来设想。如果凡事都能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不论在家中、公司,乃至在任何场合,相信你会很有人缘,也会很得人心。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这不是现实主义,而是「现在主义」。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现在为最重要,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只有现在这个时刻最重要,它使我们有着力点,能及时努力。
如果我们现在有努力的机会而不努力,有演戏的舞台而不演戏,错过一个机会,就少了一次成长的因缘,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现在能够让我们做的,就要尽力做好。
在明确的方向感中,时时踏稳脚步,步步站稳立场。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应该及早确立方向,考虑自己的才能、兴趣,以及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身体的健康、智能、愿心,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然后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方向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立场则是可以换的,例如今天做总经理,明天做董事长,今天做儿子,明天做爸爸,今天做太太,明天做妈妈,立场可以不断地换,如果一个人的立场不换,立足点也不调整,那他大概是已经不进步、不活动的人了。
选定方向,踩稳了立足点后,一定要步步踏实,步步为营,如此做任何事业都会成功。
以智慧时时修正方向,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一般人常常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时代的转变,种种外在因素,加上本身的条件不具足,便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迷失方向,不知该如何?就好象走在三叉路口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那里?
这个时候就要回过头来想一想:「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么?」如果发现目前的状况已经偏离原来的目标,就要用智慧的判断来做修正。
不自私自利,自求安乐,不可不自量力,轻言牺牲,轻诺寡信。
少以近利私利为着眼,多以远利公利来着想。
人品的成长,以及菩提心的坚固,才是大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层面的,不要斤斤计较于某一个特定的事件、某一种特定的情况,才叫作成功。即使一时间财富、地位、事业,都没有成功,也千万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不要把人格也丢掉了。纵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只要人格成长、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凡事都必须靠各种因缘来成就,因缘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操控的,个人努力是主因,尚得有助缘的成熟,才会有成果。所以,一帆风顺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的时候也不必灰心丧志。情况好的时候,不能没有警觉心、没有危机感;坏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丧失毅力;很可能时机、环境、条件一改变,情况马上就会转好。
所以用因缘、因果这两个观念,能够使你勇于面对现实,开创未来,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嫉妒人、羡慕人。因为没有永远的失意失败,也没有个人的成就与成功可言。(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讲于农禅寺的四安讲师培训课程)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