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佛在世时,有人问佛依何说法,佛陀回答:“我说缘起”、“论因说因”。佛陀所说法不离缘起义。佛陀在《杂阿含经》中给缘起下过定义,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有与无属缘起义,生与灭属缘生义。缘起义约因说,缘生义约果说。缘起与缘生理同而角度有异。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对缘起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概括,云:“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刹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绝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当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一书中对缘起的定义也有十分精辟的阐释:“简单的,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为此,彼此间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即成为因果系。此为因缘,有彼果生,故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此故彼起。在这‘此故彼’的定义中,没有一些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结论。”我认为缘起论所讲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对相关性,是对实体存在论的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说,缘起论就是关系网络存在论。缘起是法的实相,诸法实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与无我。实相就是真实法相,法相即诸法之相状、义相、体相也。《阿毗昙心论》云:“能知诸法自相、共相名为佛。”佛法以缘起为宗,以实相为本,特别是大乘佛法是以开演诸法缘起实相宗本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认为众生由于执迷二边、生灭断常之见,而作无明业,故有生死流转,不知有离二边的缘起中道存在,为此因缘佛出现于世,广开缘起中道实相法门,显示微妙真理,令众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是大智慧,由此可破无明异执边见。解脱生死以正见为因。《妙法莲华经》对此义有详细说明,经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勘梵藏本,最后“十如是”段云:“如来所知法,唯有如来能相互说,此一切法唯彼自知。所谓诸法是何?诸法如何?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此等诸法是何、如何、何似、何相、何性,一切能知。”此以五门分合而说,无“十如是”句。晋本及论牒文均同,此译句是以《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说意改文。)又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佛法就是以智慧破无明,以真理驳谬误,以诸法缘起实相道理为善巧方便来尽除一切异执戏论,这就是一大事因缘的所在。众生执迷不过两边,开示中道能破两边之执,如《大智度论》卷四三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中观论·观因缘品》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道就是缘起实相。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云:“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对缘起论的一套解释,其观点与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则在于对缘起法与缘生法具体内容“四缘”的分析理解上。缘起法与缘生法的方法论,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缘”观。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称善说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观派,三是瑜伽唯识派。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存”,这种观点明显地偏离了缘起论的基本法则。所以般若中观派对一切有部派的缘起观进行了彻底批判与否定。般若中观派虽然讲缘起真谛彻底究竟,但是它以破为立的方法,则使人无所适从,且易误落断见,成恶取空者。为此瑜伽唯识派在方法上建立表诠,对一切法的根本依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阿赖耶识缘起论。它是对十二有支的补充与拓展,使缘起论及四缘法义都纳入到唯识学的范畴中,这是极善巧且又契佛本怀的缘起论。唯识学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唯识义,二是法相义。唯识学诠缘起义,而法相学则诠缘生义,从而圆满阐释了缘起法。
在解释唯识学“四缘”义之前,先将一切有部与中观学的“四缘”义做一下引述。
《入阿毗达磨论》卷下云:“缘有四种,谓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缘。除能作,余五因名因缘;过去、现在心心所法,除阿罗汉最后心等,名等无间缘;一切法名所缘缘;能作因性名增上缘。”又《阿毗达磨俱舍论颂疏》云:“说有四种缘者,说谓契经中,说有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言因缘者,因即是缘,持业释也。等无间者,前后心心所,体各一故,名之为等,如心心所中,受体是一,余想等亦尔。故论云:谓无少受无间生多,或复从多无间生少,想等亦尔。于自类中,无非等义。又解,前心心所齐等,与后心心所为缘,非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自类中等也。又解,后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为缘。故此等字,通缘及果。言无间者,前心心所,生后心心所,中间无有余心间隔,名为无间。故此无间,通缘及果。或等无间即缘,是持业释也;或等无间之缘,是依主释。所缘缘者,谓所缘境为缘,能牵生心心所法。所缘即缘,持业释也。增上缘者,增上即缘,是持业释也。”又《俱舍论·分别根品》云:“如契经中说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此中性者,是缘种类。”
如上引文是一切有部的“四缘”义解释,下面我们继续引述中观学对“四缘”义的解释。《大智度论》卷三二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复次,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次第缘者,除阿罗汉过去、现在、末后心心数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能与次第,是名次第缘。缘缘、增上缘者,一切法。复次,菩萨欲知四缘自相、共相,当学般若波罗蜜。问曰:如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无亦不然。若先有则无因,若先无,以何为因?若先无而有者,亦可从无因而生。复次,见果从因生,故名为因。若先无果,云何名因?复次,若果从因生,果则属因,因不自在,更属余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但从此因生?如是种种,则知无因缘。又过去心心数法都灭,无所能作,云何能为次第缘?现在有心则无次第,若与未来欲生心次第者,未来则未有,云何与次第?如是等则无次第缘。如一切法无相无缘,云何言缘缘?若一切法无所属,无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缘?如是四缘不可得,云何说欲知四缘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汝不知般若波罗蜜相,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舍、无所破,毕竟清净,无诸戏论。如佛说有四缘,但以少智之人著于四缘而生邪论,为破著故,说言诸法实空无所破。如心法从内外处因缘和合生,是心如幻,如梦虚诳,无有定性。心数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数法,所谓受、想、思等,是心数法同相、同缘故,名为相应。心以心数法相应为因,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是名相应因。相应因者,譬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生因者,一切有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种,现在、未来善法因;过去现在善种,未来善法因;不善无记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因。遍因者,苦谛、集谛所断结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报因者,行业因缘故,得善恶果报,是为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相续无间故,名为次第缘。心心数法缘尘故生,是名缘缘。诸法生时不相障碍,是为无障。复次,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尽定从三缘生,除缘缘;诸余心不相应诸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缘缘;有为法性羸故,无有从一缘生。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不隐没无记,非垢法故,除遍因。诸烦恼亦从五因生,除报因。何以故?诸烦恼是隐没,报是不隐没,故除报因。报生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四因生,色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不隐没无记法故,除遍因。染污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亦从四因生,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垢故,除报因。诸余心心数法,除初无漏心,皆从四因生,除报因、遍因。所以者何?非无记故,除报因;非垢故,除遍因。诸余不相应法,所谓色心不相应诸行,若有自种因则从三因生,除相应因、报因、遍因;若无自种因则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初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相应因、共生因、无障因。是初无漏心中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无有法从一因生。若六因生,是名四缘。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四缘,心无所著,虽分别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虽有种种别异,智者观之知无有实,但诳于眼,为分别知。凡夫人法皆是颠倒虚诳,而无有实,故有四缘,如是云何为实?贤圣法因从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实,如先十八空中说。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有一法定性可取故,则不可破;以众生著因缘空法故,名为可破。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心生爱著,欲取而不能得,心怀忧恼。智者教言虽可眼见,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见。菩萨观知诸法从四缘生,而不取四缘中定相。四缘和合生,如水中月,虽为虚诳无所有,要从水月因缘生,不从余缘有。诸法亦如是,各自从因缘生,亦无定实,以是故说菩萨欲如实知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问曰:若欲广知四缘义应学阿毗昙,云何此中欲知四缘义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阿毗昙四缘义初学如得其实,求之转深,入于邪见,如汝上破四缘义中说。复次,诸法所因因于四缘,四缘复何所因?若有因则无穷,若无穷则无始,若无始则无因,若然者一切法皆应无因。若有始,始则无所因,若无所因而有则不待因缘,若然者一切诸法亦不待因缘而有。复次,诸法从因缘生,有二种。若因缘中先有,则不待因缘而生,则非因缘;若因缘中先无,则无各各因缘。以戏论四缘故,有如是等过。如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空,无如是等失。如世间人耳目所睹,生老病死是则为有,细求其相则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中但除邪见,而不破四缘。是故言,欲知四缘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从引文中可以证知,中观学是破执而不破法,其破执方法是有针对性的,它对一切有部的“有见”极力破除,可以说中观学主要是从破“有见”中形成的。中观学只破不立,是否定论的方法论,所以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中观学破有见最为核心的就是破“生相”,无相、无生、无自性,以空为究竟义,如《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观学讲诸法实相侧重于诸法性空义,与唯识学不同。唯识学不但讲性空,也讲无我,更讲缘起事相业用因果,对中观学而言是一种补充。中观学在破生相上极为究竟彻底,可以说对有见生相的种种异执扫荡无余。如《中论》云:“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不生者,诸论师种种说生相,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彼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总上引文有两大端,一切有部执法体有以求四缘义决定相为一端,中观学破一切“有见”以无自性空解四缘义无决定相为一端。如依唯识学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执在,而中观学虽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义,特别是所用方法单刀直入,唯遮不表,于理则难全部相应。唯有三时了义教的唯识学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双开智剑,妙断两边,于理全能相应,诸法缘起中道实相得以呈现。下面即就唯识学中的“四缘”义做一番系统引述与论证。
在解释“四缘”义之前,我们应先诠释一下唯识学的基本命题——唯识。何为唯识?《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体即唯,持业释也。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成唯识论》云:“复次,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又云:“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又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云:“今此多取简持解唯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又《成唯识论》云:“既有异境,何名唯识?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不尔如何,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从如上引文可以看出,唯识学的唯识义是与缘起论本义相符顺的,而且又有不共余宗的特胜处,这就是唯识义有破有立,以显诸法实相中道为宗。唯识义的主旨在于转识成智、出离解脱。唯识法门是观心修证的方法论,故它唯在因位、内在及事用上立义,唯识者就是唯阿赖耶识。大乘阿毗达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又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演。”这说明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识并非本体,亦非自性神我,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赖耶识也称阿陀那识,有执持义。由此可知唯识学确是一种殊胜法门,有别意趣。关于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义,《显扬圣教论》云:“此阿赖耶识亦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关于阿赖耶识的体相,《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通过如上引文可以证知,唯识学的阿赖耶识义就是唯识缘起义。唯识学广演法相妙义,也依四缘来阐释缘起谛理。何谓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四缘依何处立?《成唯识论》云:“所说四缘依何处立?……论说因缘依种子立,依无间灭立等无间,依境界立所缘,依所余立增上。”四缘不仅条理井然,更具全面概括性。《中论》也云:“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这些论断都是对四缘方法论意义的肯定。
因缘者,《成唯识论》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唯识学诠因缘义特立种子,意趣甚深,对众生于法种种迷执,俱能断除破遣。以种子义释因缘是唯识因果论殊胜之处,也是唯识善巧之处。关于种子,《成唯识论》又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又云:“然种子义,略有六种: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从上文可以证知,唯识学用种子六义释因缘法,是对种种异执边见的否定,同时是对万法唯识实相中道义的肯定。如种子的刹那灭义,是说常法实体自性不存在,因为一切有为法体都是刹那灭,这是唯识学的法体观。种子的果俱有义,讲的是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所谓三法,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种子。果俱有义是同时因果观,是对异时因果的否定。种子的恒随转义,是对断灭见的否定,种子自类相生、一类相续,是唯识学的法相观。种子的性决定义,是讲因与果性质一致,是对因与果性相违论的否定,是唯识学的诸法性能决定观。种子的待众缘义,是说诸法因果须待众缘方生,是对自然因论的否定,是唯识学的诸法缘起观。种子的引自果义,讲的是诸法果相无量,其因相亦然,因为各各因法引生自类果法。引自果义否定唯一因论,即一因生多果论,否定色心诸法可以互为因缘,是唯识学的因果观。种子六义缺一不可,具足六义方是唯识学所说的种子。种子只是功能,不是实体,是性空无我的。唯识学中种子的分类颇多,如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本有种子与始起种子、善种子与恶种子、业种子与名言种子、色法种子与心法种子等等,恐繁不述。
等无间缘者,《成唯识论》云:“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多同类种俱时转故。”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是指前念为后念生起的条件,前念灭时,可为后念生起让位开路,所以前念是后念之缘。所谓无间就是中间无障碍。此缘只有心法有,色法则无。《成唯识论》又云:“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这是唯识学对三世时间因果观的阐释。等无间缘义与种子果俱有义相通,都是关于心法相续的因果问题。唯识学等无间缘的时间观与一切有部三世实有的时间观不同,唯识学认为时间是假施设的,如《阿毗达磨杂集论》云:“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又《成唯识论述记》云:“依一念生灭,假说过、现、未,而实无有时分可得。”诸法生起,皆由识变,诸法因果及其种种分位差别如幻如化,实无自性法体可得。时间亦复如是,由于时间因果之相属心法范畴,所以主张“唯识无境”的唯识学只讲内在因果。众生由执我而有轮转,“我”者就是迷者妄执于心之幻相。佛说十二因缘法,讲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谓出世间法者,就是对时间妄执的超越。唯识学讲“唯识无境”,就是扬弃客观空间。因为我人所觉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识化的时间幻现的空间之相,我人的觉知无法直接与客观空间接触。以时间否定空间,最后以无我性再否定时间,这就是转依过程。空间外在,时间内在,唯识讲内在,就是从时间上进行观行。轮回如时轮,解脱轮回就是超越时轮。世间哲学有以时间为宇宙本体的,他们认为宇宙是从时间产生的,这就是时间实有论。等无间缘义体现了唯识学的时间观,揭示了时间的奥秘。
所缘缘者,《成唯识论》云:“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所缘缘义是建立“唯识无境”的理论依据。所缘缘是相分,是认识的对象,不过所缘缘法是不离识的。在唯识学中有两唯识,一是第八识唯识,是真异熟;二是第六识唯识,是异熟生。第八识是总报体,第六识是别报体。识所缘境有亲有疏,见相同种是亲所缘缘,见相异种则是疏所缘缘。在第六识中,相分有对象性、客观性,但无外在性,因为所缘一切不离总报识体。在第八识中,于凡夫位对所缘境无了别功能,故称无记性。但彼识确有所缘缘,亲者自变;疏者则是识外识,是增上缘,是异在关系,是一切有情共相种界。认识论问题即属于所缘缘范畴,唯识学对所缘缘问题阐释最细,立三类境以诠相分种类,立四分说广释认识结构与关系。唯识义重要的一面就是对所缘缘义的阐释。
增上缘者,《成唯识论》云:“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增上缘义此较易懂,凡是异体余法有作用于他,或顺或违都可称为增上缘。
通过对唯识学四缘义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唯识学是彻底和有效的缘起论。二唯识学是内在论。三、唯识学是事用论。四、唯识学是观心修证论。五、唯识学的立论有两大依据——圣者的现量和贤者的比量,既有事实证据,又有理性证明。六、唯识学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心识结构功能的分析极为精微。唯识学的彻底性在于把一切法纳入到识的范畴中,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所云:“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识是功能,识有能动性,举心动念、作业受果皆不离识,识是现量实事,唯识学讲的就是实事求是。唯识学的有效性就在于反观自觉识——即了别功能,所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证法门。当然能够得出这一结论,在一定意义上,是靠对缘起正理及其具体的“四缘”法义的如实观。(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