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生死之道
人终归都要走向死亡,人死如同灯灭,灯灭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要总是执著于死后如何升天,那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最好是趁生命还在之时,多为他人也是多为自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学僧道岫看着身边的不少人对禅都能够有所体会,想想自己既不幽默,又不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实在没有资格学禅,便决定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临走的时候道岫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禅师说:老师!学僧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然是一点领悟都没有,实在辜负您的教诲。看来我不是学禅的材料,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四方。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去别的地方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说:我的道友一个个都已经回归根源,而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缘不合。现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经生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说: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门师兄一比,立刻感到像是小麻雀看见大鹏鸟那样羞愧。
广圄禅师饶有兴趣地问道:怎么样的算大?怎么样的算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能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那它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大鹏鸟虽然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但它却无法飞越生死;而一个人却可以借助思考和反省,参透生死之道,并获得解脱。
乐天禅师一百多岁的时候身体还特别健康,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也完好无损,总是红光满面,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有位生命学专家想从禅师这里得到一种长寿秘籍,就专门来寻访乐天禅师。第一次寻访时,乐天禅师说:没有什么秘诀啊,连我也没弄明白,我为何如此长寿的。
几年过后,再次拜访乐天禅师。乐天禅师说:我知道为什么了,但是,天机不可泄露。
又是几年过去了,乐天禅师的身体依然强健,一点也看不出衰老的迹象,就像进入了时光隧道。生命学专家再次来拜访,他对乐天禅师说,他对生命的探讨,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人类。
这次,老禅师终于说出了他的长寿之道,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从六十岁的时候就盼着圆寂,视圆寂为佛家的最高境界,最大快乐。可是,我的修行一直不够,一直未能实现早日圆寂的最大夙愿。这,也许就是你要探寻的长寿奥秘吧。
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让老禅师早早卸下了生命和心灵的重负,一直生活在别样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轻松愉快之中。而生命之树在心灵的沃野上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膨胀着年轮。而一般的人,却无法理解生死之道。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
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
弟子急忙拿来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看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着,担心风把蜡烛吹灭了。
佛陀却训斥道: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他把蜡烛吹灭了,问: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因为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了哪里,他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佛。等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个问题了。
我路碧空外,
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
黄叶风送还。
唐疏山匡仁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