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印光法师:《灵岩法要》柒、示伦常道德一、敦伦尽分【3】

发布时间:2019-11-01 09:46:05作者:楞严经常识网

《灵岩法要》

柒、示伦常道德

一、敦伦尽分[3]

㈤素位而行

天成就人 有逆有顺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增广上·与卫锦洲居士书)

祸福相依 损益在人

人生世间,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贵荣华,悉是堕落之因。(三编上·复周浦陈家骏居士书)

世间诸法,了无定相,祸福互相倚伏,损益唯人自召。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汝果能常将遇难将终念佛之念,存之于心。则决定可以于此身报终之时,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三编上·复智章居士书(戊辰八月))

尽我天职 不计顺逆

《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能居心行事,有如大地,施恩不求报,受辱不怀瞋,但尽我之天职,不计人之顺逆。如是之人,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增广下·螺头庙东照寺重修地母庙碑记)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孟子云:「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此语,极确切,而未明其所以然。佛说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各有前因,致获现果。了此,则只宜自忏宿业,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受宠若惊,受辱不怨,逆来顺受,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增广上·复潘对凫居士书)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增广上·复周群铮居士书五)

\

逆来顺受 随缘而为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观世音,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三编下·复同影居士书)

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唯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百川之泮,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犹豫而退悔。宜学俞净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将见二孙必成佳士,麟儿屡见诞生矣。至于华严重建,诚属莫大功德。然居处深山,募化维艰。只可随缘,不宜勉强。有殿可以供佛,有寮可以安身,行道居处有所庇覆,足矣。何必多造殿宇,广列长廊,不为利益自他,唯取快悦俗目乎?(增广上·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思不出位 素位而行

人之处世,一一须按当人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务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增广上·复周群铮居士书二)

人生世间,贵守本分。凡一切人,发颠发狂,乃至常生悲观,常欲自杀者,皆系不修实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财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痴福,得其所欲,则骄奢淫泆,无所不至。如此之祸,校比自杀,当重万倍。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汝欲消此烦恼,当事事守分,不于分外起一毫欲得之妄念。随缘做事,即为人作仆,必须尽我为仆之职分,而不以为耻,及以为我非为仆之资格之心。而今得为仆,我能尽我为仆之职分,不生矜己轻人之心。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愠。我尽我分,知否任人。无计校心,无抑郁心。如此为仆,人当尊之为师,不敢以仆视矣。即人以我善于尽仆之职分,而不敢以我为仆,而以师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觉得仆与师皆假名,尽我职分乃实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计人之待遇。古之大人,虽至穷困不能生活之时,亦无忧戚抑郁之念。即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农夫之态度。此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荡荡也。否则,小人常戚戚矣。(续编上·复某居士书)

素位而行 方为得之

明因识果,吃素念佛,为自利利他之要义。犹须素位而行,不怨不尤,方可以真得佛法之实益。(三编下·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南岳智者,皆法身大士。其实证地位,谁能测其高深?此不过欲勉后世专精学道,而作此曲折耳。岂真止证十信相似位、五品观行位而已耶?我等博地凡夫,哪堪拟彼。我等只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为助行。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之,则无往不利矣。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不生系恋 亦不厌世

有血性者,决不于此世界生系恋心。然既在世间做人,亦决不可放弃自己所应行事,而一味作厌世观也。(三编下·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士农工商 各务其业

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增广上·复宁波某居士书)

学佛之道 在于实行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母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己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三编上·复李尔清居士书(民廿二 九月十五))

转移之权 操之在我

人生世间,寿夭穷通,皆有一定,皆无一定。

其一定者:儒者谓之命,谓之天所赋者。夫天,乃大公无私,何以所赋者高下悬殊、万有不齐乎?岂天亦有厚薄轻重之偏私乎?儒家不言三世,故以前因为天所命。而不知所谓天命者,即佛所谓果报也。佛以此身为报身,报前生所作善恶之因,故感今生所得寿夭穷通之果也。此其有定者。

其不定者:或励志修持,积德累功,希圣希贤;与任意放纵,荡检逾闲,自暴自弃者。乃由今生所作善恶力强,转前生之业报,或增胜与增劣耳。即所谓天定者胜人,而人定亦能胜天也。《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礼》曰:「故大德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皆约现生修持所感而言也。以是知:命自我主,福自我求。寿富康宁之权,操之在我。天不过因我之修持,而鉴临嘉许之,初非有厚薄轻重于其间也。(三编下·李凤岐先生夫妇寿序)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唯在当人自主。天地鬼神,只主其赏罚之权,不能主转移之权。转移之权,操之在我。既知在我,但知希圣希贤,学佛学祖。圣贤佛祖,岂拒人哉?(三编上·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好名恶实 修行大忌

今人每务虚名,不修实行,此是学道之一大障碍。若不作假,则一滴雨一滴湿。作假,则如梦中吃饭,无益枵腹。(三编上·复何希净居士书(民廿六 七月廿三))

名者,实之表。有实有名,亦不为荣。何以故?以属本分故。无实得名,辱孰甚焉。况欲张罗,动人视听,必致遍登报纸,彼于表彰处,必加一番疑议,则成欺世盗名之实案矣。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故不得不一再详告也。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且汝年始二十余,即如此结交。后来佛学大通时,当日不暇给矣。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七)

穷则独善 达则兼善

穷则独善,而表率乎一乡一邑。

达则兼善,以利济乎四海九州。

(续编下·大慈老人塔院重修记(民十九年))

若约佛法 穷亦可兼善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约世间法论也。若约佛法论,达固可以兼善,穷亦可以兼善。严持戒律,敦笃伦常,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观而善。待其欣欣向往之心发,则示之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事;心本是佛,念佛往生,方可亲证之因缘。凡有心者,谁不乐从?故古高僧,随所到处,每多归依。校之王政教化,其益为深。(三编下·憨山大师年谱疏序)

以身率物 令德服人

道行若立乎己身,德化自感于同人。

(增广下·潮阳佛教分会演说二)

古语云:「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君子居乡,以身率物,令德服人,相观而善,即此义也。(续编上·复张觉明居士书一(戊寅除日))

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三编上·复张德田居士书一)

不据位而行政 不升座而说法

人与天地,并称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参赞化育之功,方可不愧。否则,行肉走尸,毕生污秽天地,何可云三才乎?能体此意,以教童蒙,必能尽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为本,次及文艺之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常时讲谈,令彼知为人之道。居心动念,作事吐语,俾各淳善,便可为入圣之基。《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此之谓乎!果能以此心教人,则自己学品日进于光明,人将感而化之,不待督责,以期相从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今日之国乱民困、同室操戈、竞欲相戕、民不聊生者,皆家庭父母无善教,学校之先生无善教。致有天姿者,习成妄为;无天姿者,甘为匪顽。汝能秉正本清源之心,以行培植人才之事,即是不据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说法矣,何乐如之。(续编上·复卓智立居士书)

今则人心陷溺,世乱已极。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地争城,互相残杀。种种邪说暴行,极力提倡。若不挽救,则人道或几乎熄。于是各处有心之士,群起而提倡佛法。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娑婆之浊恶,表极乐之严净。以期斯世之人,克己复礼,生入圣贤之域;了生脱死,没归极乐之邦。无锡杨筱荔、秦效鲁、袁丽庭、曹培灵等诸居士,立一净业社于崇安寺,每月朔望,集众念佛。兼为演说「居尘学道,在野报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俾一切人,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之所以然。则于一切时,一切处,皆为希圣学佛之事。此实不居位而护国救民,不现形而移风易俗之大方便法门。(续编下·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