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五

发布时间:2019-06-26 01:58:42作者:楞严经常识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五

观波罗脂国二比丘事。足为此征。见与不见。秪在一戒瓶矣。如之何勿持。

【钞】佛子下。持则有益。在吾下。毁则有损。始觉中者。佛觉也。具缚凡夫。名本觉佛子。发心修行。名始觉佛子。复有三位。初识法门名义。名名字觉佛子。次与观行相应。名相似觉佛子。后得分证法身。名随分觉佛子。方尽妙觉。名究竟觉佛子。今经不顺不得。名字也。念戒得道。通始觉二。兼究竟也。

设纵下。遗教云。汝等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惟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众善二句。彼经又云。当持净戒勿令毁缺。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二比丘事者。诸经要集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来舍卫国。问讯世尊。中路渴乏。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问言。汝何不饮。答曰。世尊制戒。不得饮于虫水。彼又劝言。汝但饮水。勿令渴死不得见佛。答曰。宁丧我身。不毁佛戒。遂即渴死。饮水比丘往到佛所。佛知故问。汝自何来。有同伴不。答言。我从波罗脂国而来。二人为伴。道中渴乏。井水有虫。我饮水故得见世尊。彼坚守戒。不饮渴死。佛言。汝谓见我实不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有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住。彼离我远。我不见彼。若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一戒瓶者。杂譬喻经云。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贫人。四方求乞经十二年。奉天不舍。常为供养。祝愿富贵。人心既至。天即愍之。问求何等。答求富贵。天与一器。名功德瓶。凡所愿者悉从瓶出。有客问曰。汝何骤富。答言我得天瓶。客借瓶视。其人骄逸。执之不固。失手瓶破。一切诸物。俱时灭去。例持戒人无愿不得。若毁戒者。瓶破物失。

是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正顺解脱之本也。

△二知命了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疏】暖息识三事连持。一期果报不断。名之曰命。此依第八种子假立。

故知人命无常。出息不保入息。一息不来。便同灰壤。而曰在于数日及饭食间。可谓不知人命无常之理。刹那生灭之说。乌足与言道焉。若夫匿王。观得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与今沙门答人命呼吸间。即能知其已解死生之道。勿蹉时光。勇猛进修。不待言矣。审如是。而犹谓之谬赞其善。得乎。

【钞】暖息。色也。识。心也。开蒙问。何为命根。答。依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命根。又有经说。寿暖识三。说名为命。释曰。阿赖耶识相分色法。名暖。此识种子。名寿。此识现行。名识。唯识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释曰。谓依亲生第八识种子。此种由先善(放生等)恶(杀生等)业之所引。而有持身久近差别之功能。令色心等住时。随因长短决定。依此种子说为命根。以此种子为业力故。有持一报之身功能差别。令得决定。若此种子无此功能。身便烂坏。

几间。几时间也。

刹那生灭者。仁王经云。众生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间。经九百生灭。

匿王者。楞严匿王答言。变化密移。我诚不觉。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审如是下。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今此沙门。悟得诸行无常。喻如呼吸。一言之下。顿契佛心。不赞其善。而赞谁哉。

△三依经证道。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

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疏】初法。初句。人也。次二句。法也。法有教行理果四种。言说。教也。即人天禅戒。二乘谛缘。大乘分教五位百法。始教八十一科。终教一心二门。一乘顿教四十一门。圆教十无尽门。学者。行也。即事行观。苦空观。法相观。真空观。藏心观。真性观。法界观。信顺。理也。教诠理故。即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依言不空真如。离言无性真如。唯一法界总相真如。佛道。果也。佛成道故。即人天乐果。罗汉辟支。三贤十地等妙二觉。广在教章。

譬下。次喻。食喻行。甜喻果。花喻理。蜜喻教。边喻人天小教。中喻顿圆。不边不中喻始终。食皆甜者。竖而次第言之。离苦得乐。超凡入圣。回小向大。自始至终。会渐归顿。转偏成圆。故五教乘。皆为机益。小大虽异。终必归圆。所以者何。皆住性故。金刚种故。行方便故。圆为极故。法华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是故烧香散华。合掌低头。皆为佛道因也。横而圆融言之。法无大小。大小在机。则知门门五教。事事三乘。亦在教仪机益中明。故楞严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法华云。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涅槃云。下智观谛缘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谛缘者。得辟支菩提。上智观谛缘者得佛菩提。

吾经下。后合。经。教也。义。理也。行。行也。道。果也。何以快得。盖由人天提胃。二乘阿含。始教深密般若。终教妙智涅槃。顿则楞伽圆觉。圆则法华华严。皆从真如流出。梁论云。真如流出十二分教。摄论云。无不从此法界流。仁王云。法轮者。法本如。应颂如。乃至论议如等。既一切皆如。何莫而非益也。

【钞】人指学者。法谓佛说。

百法。唯识论。八十。般若经。二门。起信论。四十。楞伽经。十门。华严明。

事行。六行观也。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故。属人天行。

五种真如。出起信论。

三贤等妙。摄余四教。

教章指五教仪。及一乘教义章等。

住性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无不作佛故。如涅槃圆觉经说。

金刚种者。华严出现品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销。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于如来所种少善根。要穿一切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

方便者。法华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圆为极者。清凉疏云。权教菩萨。不受圆法。后因熏习。方信圆融。以离此普法。无所归故。权教极果。无实事故。钞云。五教因果。唯圆教有实事。前四因中则有。至果皆无。由修权因。若入地后。即入实故。犹如百川。浩荡千里。亦无究竟归处。究竟归处即是海故。

烧香二句。详如法华第一卷末。

教仪机益者。谓在五教仪。教中第四随机摄益门内广明也。

法华涅槃。引证人天小教。亦通余四教也。余四教亦通三根五性。例此可知。

梁论下。第十释云。由缘真如。起无分别智。由此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所生大悲。说十二部经。救济众生。无性摄论云。真如所流。十二分教。

乃至者。超略之谓。具云。法本如。重颂如。授记如。不颂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释曰。戒经者。即因缘经。因事制戒故。法界者。即本生经。界即因义故。

等者。指余经论。金刚三昧云。如我说者。义语非文。唯识云。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最为胜故。彼疏释云。由三地中。得于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流真如。

既一切下。谓一切圣教。皆从真如流。则无如非教。众生闻思修者。无不还归此法界。而为真如所摄也。所谓依金作器。器器皆金。正此义耳。

△四显称理胜二。初竟断爱根顿成觉道。

佛言。沙门行道。应渐拔去爱欲之根。

譬如摘悬珠者。一一摘之。会有尽时。

恶尽自得道也。

【疏】初法也。道即真如理以性。此化他名为行道。爱是烦恼惑。欲为生死业。皆妄也。十烦恼本。先于贪爱。十恶业种。始于淫欲。故名为根。证真由于断惑。断惑应去其根。草不除根。春来还发。而云渐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

譬下。次喻也。悬珠。果树名。梵语恶叉。又翻线贯珠。其子形如此方杏仁。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名恶叉聚。喻惑业苦三道次第相连同时具足。今灭苦止业断惑。犹如摘恶义果。渐次摘去。果自尽矣。

恶句。后合也。爱欲恶尽。法性理显。道果安有不得者哉。

【钞】悬珠者。三颗同蒂。如彩悬珠故。线贯珠者。次第相连。如线贯珠故。楞严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义聚。长水疏云。恶叉梵语。此云线贯珠。应法师云。恶叉。树名。其子形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蒂。如此间杏仁。故如三道。以无始无明。熏成业种。业必招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如綖贯珠。次第相连名恶叉聚。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今灭苦下。生因惑有。灭从苦除。故云次摘。又声闻人。知苦断集。缘觉人。集为初门。菩萨人。道为发觉。故灭三道。亦无有前后一定也。如经可思之。

△二直心念道圆断诸苦。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疏】先举喻。牛喻行人。重喻道法。泥喻情欲。疲喻怯弱。左右喻违顺境。苏息喻二涅槃。车牛负重溺泥。故一心行去而不敢懈。非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也。沙门下。次合法。沙门合牛。修观合行走。直心合正中道而行不顾左右。念道合负重。免苦合息处。住于三百由旬化城。可免三界生死苦也。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苦又生恼。心恼即罪。生死不息。苦更难说。如是苦恼皆由情欲。故欲于泥。殆有甚焉。心能行道。出五欲泥。不唯息二涅槃而已。亦可直至宝所嬉戏快乐。自在无碍。如此者是谓全免苦者也。

【钞】行人。指权教三乘。

道法。谓谛缘度等。

欲喻泥者。五欲秽污。没溺道心故。

喻怯弱者。经云。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左喻五欲违境。求不得故。右喻五欲顺境。爱别离故。

二涅槃者。有余无余也。经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又云。如来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磨牛。喻趣寂二乘。虽不溺泥。亦不前进。故云心不行道。应知沙门学道。无如磨牛。心道若行。何用身道。车牛。即权教三乘渐入佛道者。有大悲故。行深泥中。有大智故。出离不顾。非如众生全陷五欲泥内。溺于贪爱水者。故法华云。见 六道众生。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息处者。经云。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惟人下。释甚字。泥没一世人身。欲溺多劫法身。苦恼深浅远近。可比知矣。

心能下。重显免意。愚法二乘身行心不行。故但止化城。灭分段苦。此名分免。今权教三乘人。身心俱能行道。故直至宝所灭变易苦。此名全免。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息处故说二。学佛道者。顾可负诸。

△三结示能所如幻。

佛言。吾视王候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 大千世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

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疏】初明世间诸法如梦幻。有五。

一名位。隙尘。言轻微也。似有非实故。王位如过尘者。言其易过而不久也。万八千岁。王气俄收。七十二君。弹指便过。扬升庵云。富贵一场鸳枕梦。是非千载马蹄尘。残山剩水年年在。不见图王霸业人。

视金下。二财利。人为财死者。以宝重故。若作瓦砾观。虽锄金不顾。岂如漂人之受诛耶。

视纨下。三衣食。锦绣缯縠。鲜白罗绮。是人之所欲也。今志于道。不耻恶衣。虽加纨服。亦如缊袍。此即佛门之迦叶。孔门之仲由也。

视大下。四世界。大千广阔。不异诃子小者。盖无相无为者大。有相有为者小。本觉常住者大。迷妄而有者小。楞严云。微尘国土。非无漏者。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云何国土而不振坼。人于家园田产作活计者可醒悟矣。

视阿下。五河海。阿耨达。西域记云。赡部洲之中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雪山之北。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银波皎洁。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匝。入西南海。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而言如涂足油少者。池虽深广。例如涓滴。所以者何。皆是幻化。非有实故。

【钞】万八千者。按帝王甲子记云。天皇氏治一万八千年。地皇氏治九千年。人皇氏治四千五百年。有本云。三皇皆治一万八千年。

王气者。秦始皇时。望气者云。东南有王者气。故巡游东南以应之。至建业。凿秦淮河埋金以为厌胜。故曰金陵。至六朝时。陈后主穷奢极侈。隋文帝命将出师伐之。后主曰。王气在此。彼何为者也。傅縡谏曰。陛下忌忠直若仇寇。视生民如草芥。神怒民怨。众叛亲离。臣恐东南王气俄顷而尽矣。

七十二君者。司马相如封禅书云。继昭穆受谥号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故管子云。昔者。封太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梁父。即太山下小山名也。

扬升庵下。前四句云。记得东周并入秦。回头楚汉闹乾坤。时来骤雨推潢潦。势败狂风卷片云。又有词云。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踪迹茫然。隋唐相继统中原。世态几回云变。则知功名富贵。犹如电光石火。梦觉黄梁。一笑何有。呜呼。龙争虎斗者抂矣。

锄金不顾者。管宁。华歆。共在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提而掷之。

漂人受诛者。六度集经云。昔菩萨为大理家。积财巨亿。慈向众生。见市卖鳖。问其价。答曰百万。菩萨云善。将鳖归家。临水放之。鳖至后夜。啮门语曰。无以报恩。知水盈虚。洪水为害。愿速严舟临时相迎。菩萨启王。迁下处高。鳖至水来。即急下载。随鳖所之。有蛇趣船。菩萨曰取。鳖曰善。狐来亦取。鳖亦善之。又睹人漂。菩萨曰取。鳖曰。慎勿取也。菩萨曰。虫类尚济。人岂不救。于是取之。后鳖辞曰。恩毕。请退。狐蛇继去。狐以穴居。获伏藏黄金百斤。报菩萨恩漂人曰。可分吾半。菩萨以十斤惠之。漂人曰。掘冢劫金何不平分。菩萨答云。我欲等施余贫困者。汝欲专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有司。菩萨见拘。无所告诉。蛇遂衔药入狱。付菩萨曰。吾将齰于太子。其毒莫治。菩萨以药闻王。傅即瘳矣。蛇如所云。太子命危。王令曰。能济者封之相国。菩萨上闻。一傅果瘳。王喜。问之。陈其本末。王目咎曰。吾暗甚哉。封为相国。即诛漂人。□理家者吾佛是。国王者弥勒是。鳖阿难是。狐舍利是。蛇目连是。漂人者调达是。

今志下。以道为心。无不平等。故观宝服与砾帛。无有异也。

迦叶者。粪扫衣故。佛弟子中。头陀第一。

仲由者。鲁论云。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衣既随常。食不求精。可知。

【疏】视方下。次明出世诸法如梦幻。亦五。

一方便。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善巧方便。而为众生演说诸法。令入佛道。犹如游行仙点石成金。耿先生削雪成银。救济穷乏。感激其心也。

视无下。二无上。上乃三乘权教。故曰方便。今是一乘实教。故曰无上。既一待三明。一亦非有。实对权立。实岂是真。故曰如梦金帛。觉后金何在。心空教亦无也。

视佛下。三佛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菩提圆满。归无所得。故知智果亦如空华不可得也。

视禅下。四禅定。对散乱者说禅定行。一心不动。作何禅观。故如拄须弥之柱。岂有实耶。

视涅下。五涅槃。迷则生死寐。觉则涅槃寤。生死寐若无。涅槃寤亦忘。故曰如昼夕寤。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钞】出世法。亦五者。初二教也。第三果。第四行。第五理也。一方便下。佛以化现法财。济诸窘急故。起信云。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

游行仙者。楞严云。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解曰。撮土点石。化宝成金。以游戏人间。名游行也。

耿先生者。异人录云。耿公有道术。保太中召入宫。削雪为银锭。投炽然火中不融。

救济感激者。西域传云。昔有仙士。使能瓦砾为宝。人畜易形。但未能驭风云。入天宫耳。后得一方。要先筑坛。命一烈士。执剑立前。屏息绝言。自昏达曙。求仙者中坛而坐。手按长刀。口诵神咒。收视反听。达明登仙。于是访求烈士。旷岁未谐。后遇之。其人佣工五年。一旦违失。被笞无得。悲号巡路。仙命同游。到茅卢中。以术力故。化诸肴馔。令入池浴。服以新衣。又遗五百金钱。嘱曰。尽当来求。幸勿外也。厥后数加重赂。潜行阴德。感激其心。烈士恳求效命以报知己。仙曰。非有他图。愿一夕不声耳。烈士曰。死尚不辞。岂屏徒息。于是依法行之。隐仙诵神咒。烈士按铦刀。殆将晓矣。忽发声叫。是时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仙疾引此人。入池避难。已而问曰。诫子无声。何以惊叫。烈士曰。受命后。至夜分。惛然若梦。变异更起。见昔事主。躬来慰谢。忍不报语。主人震怒。遂见杀害。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遂托生一富贵家。出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皆念前恩。忍而不语。年至六十。妻曰。汝可言矣。若不语者。当杀汝子。我念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妻云。不可杀害。遂发此声耳。隐仙曰。此魔娆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愤恚而死。若开导未悟。能令如此生信仰心。岂有不济度耶。三下。菩提佛之觉道。智果也。对烦恼立。烦恼本空。菩提何有。楞严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说有菩提。亦眼华耳。如拄须弥柱者。须弥山崩故应柱拄。山王巩固。何有拄柱。昼夕寤者。昼夜朝夕之中。匪寐则寤。若佛菩萨色空天等。无寐无寤。则知窹因寐立。窹岂真耶。

【疏】视倒下。后明世出世法如梦幻。有三。初中谛观。事为倒。生灭故。理为正。无生故。俗为倒情有故。真为正理无故。有为倒缘生故。无为正无性故。边为倒遍计故。中为正圆成故。即为倒有着故。离为正无住故。偏为倒局一故。圆为正普融故。皆对待立无有实法。如六龙舞。或上或下何有一定辨是非耶。视平下。二真谛观。平等对不平等而立故。如一真之地。然真如实际。不受一尘。岂有其地。高下既无。又何平等。

视兴下。三俗谛观。兴。诸法生起也。化诸法变灭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生住异灭皆随缘转。无有实性。犹如华木。春至敷荣。冬来雕谢。皆随时气非真常也。故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钞】中谛观者。事理无碍。真俗融通。名中道谛。遮照同时。空有不二。名中道观。事为下。约教开六。初小。次分。相宗。三始。空宗。四终。五顿。六圆。皆无定实。故如六龙舞也。岂有地者。华严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故云实际理地但有地之名也。诸法生灭者。正则心有生住异灭。身有生老病死。依则界有成住坏空。时有春夏秋冬。皆随缘转者。

经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住异例知。无实性者。观生也如石女之怀儿。观住也若阳焰之翻浪。观异也同浮云之万变。观灭也犹狂华之谢空。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楞伽云。真实无生缘。亦无因缘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皆随时者。春生夏长秋衰冬枯。非自主宰。气使然也。故般下。约法合明也。楞伽亦云。有(界也)无(空也)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欲。色。有也。无色。无也)现。则世出世一切诸法。无不皆如梦幻者矣。

△三流通分。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疏】无人传则不流。传遇障则不通。今此文言流而不住。通而不塞。故云流通。

诸比丘句。重举听众也。而云大者。回小向大。非愚法故。

闻佛下。明悉遵行也。闻说闻慧也。信受熏习故。欢喜思慧也。庆法起解故。又能说之人清净则欢。所说之法清净则喜。所证之果亦净。则欢又喜。奉行修慧也。依教传持故。佛所说法。契理契机。凡有见闻。无不获益。不唯现在十方者喜行。即过未三世一切众生。皆悉欢奉也。

【钞】无下。释科名。

诸下。解经文。重举者。始则明其听经。终则明其受教也。

独比丘者。举一众以摄余三众(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故。

闻说下。通约三慧释。又能下。别约三义释欢喜。又闻说。教也。欢喜。理。果也。奉行。行也。又上句自利。下句利他。佛所下。上节别释。此段总解。是则四十二章中。随问一章乃至一句。皆可成种。近报人天二乘。远得三乘佛果。况全持此经者。其功德又何可思议耶。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五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