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十

发布时间:2019-06-26 01:55:02作者:楞严经常识网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十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此释破法戒也。上为在家菩萨破佛法戒。此乃出家菩萨自破法戒。以破法罪不善。故戒之也。若佛子下。标明出家之因心也。以好心出家者。谓出家之因缘。有多种不同。或因恐怖。或因逼迫。或因气恼。或为名闻。或为利养。或为生死。言好心者。正明为生死发心出家者也。而为名下。此明道心之不恒也。谓始发心出家。原为生死。后来或与贪名好利者同事。渐相染习。故亦转成为名为利人也。别本所云。不以好心出家亦可。何也。为名闻利养故也。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昔迦叶佛。预记我言。释迦牟尼佛法中。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舍利弗。我法实。以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是故贪名好利而出家者。俱非好心。而反破灭佛法故耳。于国王下。此申明为名利之事。言为名利故者。拣非为求护法故也。是言为成名利。若乃不与国王。太子。百官交友。则名不弘。其利不大。故与国王。太子。百官交友。便于彼前说佛戒者。其义有三。一者。尊贵之人。素所崇敬。故在彼前而说佛戒。令彼信受。增长善根。得以护法注念三宝故。二者。尊贵之人。威力自在。仗彼威力。压己同行。横与比丘。比丘尼。及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令不出离。如兵奴法。使听其命。以辱同类故。三者。因自不能守戒。见持戒者。反加毁谤。故于尊贵人前说佛戒者。所言佛戒。乃本无持无犯。以持犯者。但束身耳。是横与比丘。比丘尼。及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安居等事。即如狱囚之法。以是自缠自缚。不得解脱。事上座等。亦似兵奴之法。自拘自束。不敢放逸。以是谤言。使彼随而和之。以令佛戒不致流通。众生慧命不致相续。已上三者。前之一法。是好心出家者。后之二法。是乃不以好心出家。此之三解。随人识取。如狮子下。引喻以明破法之相。如是破佛戒者。即如狮子身中之虫。自食狮子之肉。非余外虫能也。狮子乃兽中王。何虫敢近。食狮子肉。惟是狮子自身中虫。方能食狮子肉。非余外虫敢食也。如是等者。合上之喻。言如是佛子者。乃法内相关人。应护佛法。今反自破佛法。非是外道。天魔。不相关切之人而能破之。岂非自残自毁者哉。故云。如是佛子。自破佛法也。若以初来好心受戒论之。凡受佛大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佛戒。即汝当身一件要紧大事。譬如一子若失。则终身无倚。戒法若破。佛果三身。终无所获。是故保戒。护戒。如念一子。又若护佛戒者。当如奉事父母。佛为慈父。而受戒诸佛子。同气连枝。念其共受之戒。为此身所从出之父母也。所谓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是乃尊亲之至。爱惜之深。不可毁破。细而推之。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鉾刺心。痛不可忍。亦如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痛难可受。闻谤之痛。与伤身心之痛。等无有异。又非止此一生而已。宁当自入地狱。经于百劫千劫。长远之时。受如是苦。不以为患。而不忍闻一恶人言破佛戒之声也。夫听他人之谤声。尚不忍闻如此。况自家破佛戒。而又忍心教有势力之人。广作破法罪业因缘。反横加刑于诸佛子者乎。夫此全不念同条共本之源。毫无一念孝顺之心。是以佛子灭佛子者。岂是实为生死好心出家。而来受佛戒者之所为耶。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是二字。总结上九戒法。应当一句。以劝修学。敬心一句。以劝奉持此戒。勿忘失也。以上五番总结。乃随别释小科而结之也。向下总结四十八轻。收上五番。总劝修学而奉持也。

○二总结戒相。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一句。结告其人。是四十八一句。举法劝受持也。过去下等数句。引同。行者以劝诵也。诵四十八轻戒。非我独劝汝等新学持诵。乃是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则汝等现在诸菩萨今诵。已上正宗分文义竟。

○三明流通分(三) 初流通本戒 二总结本品 三总赞流通。

○初流通本戒。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此乃释结流通本戒也。诸佛子下。诫听本受戒法三世诸下。引证以劝诵也。言诸佛子。汝等听我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法。实三世诸佛相传而诵。过去诸佛已诵。未来诸佛当诵。现在诸佛今诵。我今亦随诸佛如是而诵。是故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之仁君。文武百官之良臣。此皆居尘不染。尊重佛法之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乃是出家受法弟子。信男。信女。乃即在家净信弟子。既皆受持菩萨戒者。悉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此本佛性常性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展转流布。化化不绝。为急务也。得见千佛等者。正明流通戒法之益。所言展转流布。化化不绝者。是何利益。盖谓得见千佛。佛佛授受。以佛佛授受故。乃得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八难苦处。此上灭罪之益。向下获福之益。问。既不堕诸难处。当生何处。答。常生在人道天中。乘愿力而修道也。我今等者。此下举法结劝。谓我释迦如来。今在此道树下。示现成道。示转法轮。初结波罗提木叉。十重。四十八轻戒者。乃是略开过去七佛所说。一切众生修因证果心地法戒。汝等大众应。当一心学此十重波罗提木叉戒。以是劝汝欢喜奉行。勿自怠耳。此是略言。如大部内之无相天王品劝学文中。则一一广明也。三千学士。即在会诸菩萨。总该天龙八部。道俗贵贱而言。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悉皆心心顶戴其言。喜跃受持。不敢忘失佛性种子也。

○二总结本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此总结显一佛。多佛。本佛。迹佛。所说心地戒法。以劝流通大略之义。尔时释迦至法品竟一节。乃结此界一佛所说法也。言尔时者。即上嘱付大众。听受心地戒法之好时也。释迦牟尼佛者。乃我娑婆教主化身如来。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传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如是行布圆融。一一事理。已说究竟。而千百亿释迦。亦悉如此娑婆教主所说不异。皆从摩醯首罗天王宫中。至此苦提树下。及诸住处所说法品。亦无有异。而为一切菩萨。不可说之大众。如是大众。各各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其义。亦如婆婆大众受持不二。不但此也。如千百亿世界中佛。乃至微尘世界中佛。是一切世界内本佛。迹佛。及迹迹佛。此之一切诸佛所说之三十心。心藏。十地。地藏。十重四十八轻。光明金刚宝戒。戒藏。三贤。十圣。所起无量一切妙行。行藏。所发无量无边百千大愿。愿藏。百劫修行胜因。因藏。成等正觉佛果。果藏一切众生本觉佛性之常住藏。如是心地戒行愿因果。七种为别。佛性一种是总。常住二字。即是赞词。赞此佛性。虽随缘立名。而性无迁改。如在心言。名为不生不灭清净本心。在地。名为真如平等理地。在戒。名为光。明金刚宝戒。在行。名为普贤万行。在愿。名为诸大愿王。在因。名为本源自性深因。在果。名为究竟无上菩提。 涅槃妙果。故言佛性常住。俱言藏者。谓此八种。广博包含。圆融遍摄。具足一切。无有穷尽。如是上言一切诸佛所说此心地等。无量一切法藏究竟。而千百亿世界之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一一奉行。亦如此界众生。等无有异。如是本佛。迹佛。迹迹之佛。说法度生大略如此。若乃广开心地相相之义。则又在大部之中。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详其所说。重言相相。依一心地相。广开无量相也。

○三总赞流通(三) 初赞持戒益 二劝观戒体 三劝护回向。

○初赞持戒益。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此乃赞奖持戒利益之义。言明人者。乃即超越愚夫之类者也。忍慧二字。即显明人能护持戒之体用也。谓此明人。能具忍慧二强之德。以有忍强力故。则不被物转也。有慧强力故。则能转于物也。如是之人。能持心地戒法。此人决定当来成佛无疑。且未成佛道间。先已安然自获五种殊胜利益。何名五益。一者佛护益。谓持戒人。现前即感十方诸佛。俯加愍念。常为守护。使其进道无魔。得以绍隆佛种故。二者善终益。此人繇持佛戒。临命终时。乃得正见。心生欢喜。远离颠倒梦想。无恶境现前故。三者好侣益。此人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同行同住。为诸菩萨道友。以无恶党混同故。四者德备益。此人无量功德品聚。繇持十重。四十八轻。光明金刚戒度。悉能成就。无一法不足故。五者道成益。此人从今向后。自性戒体。福慧圆满。得名称两足尊故。前四种益是因。后一种益是果。此五种利。是持戒诸佛子所得。明智之人。当于此实相心地戒法。思量体会而修行也。

○二劝观戒体。

计我着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净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此乃观察实相戒体之义。承上既是智者。当于此戒体性。善为思量。勿使错乱而修。所以者何。若计我之外道。着相之凡夫。如是等人。俱为根尘所缚。不能信是无受而受。无持而持。清净之戒法也。何故。以着我取相者。不能善思量故。不但凡外不能。纵使耽空守寂。灭寿取证。声闻二乘之人。亦非是下菩提种处。所谓焦芽败种之流也。然佛戒平等。岂偏绝彼。奈彼等人。不善思量。故皆无分。设凡夫外道。欲长此菩提心苗。使智慧光明能照察世间者。应当于此心地戒中。发起无碍清净之慧。静观静察。诸法之中。真而无妄。实相之理。即本吾人圆满清净戒体。此法不属缘生。亦复不属缘灭。以是一切诸法缘会而生。此之真而无妄。实相戒体。本来无动。一切诸法。缘尽而灭。此之真而无妄。实相戒体。本来无倒。故云不生亦不灭。不同凡夫之生灭也。此戒体性。不但不属凡夫生灭。亦即不属外道断常。以本刹那无住。而不属常。万古恒如。而不属断。故云不常复不断也。又不但不属凡夫生灭。外道断常等法。即二乘修证等法。总不相关。所谓类殊难合。而本不一。同体难分。而本不异。迎之莫知所至。而本不来。追之莫知所从。而本不去。故云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也。如是之法。既不属生灭。断常。一异。去来。是何法耶。惟在此一心中。当方便勤庄严。一心。即毗卢法界寂灭心。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以先悟此心为本因地。复依此心而起方便道。勤修种种行门。以此庄严无上菩提。如是慧解。如是妙行。实非凡外小乘思量所能作者。乃是发大乘心。受大乘戒之诸菩萨所应作也。虽然名大。非是一口说了就是。必须次第如法善学。始得相应。云何次第学也。即于研真断惑之有学处。真穷惑尽之无学处。于此勿生分别有无想相。以不生分别处。是名不落二乘之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第一道。即上一心。摩诃衍。即上方便。所以修如是道。则此凡外小乘。一切戏论恶法。悉从是大道处而灭尽无余。诸佛智慧。神通。三昧。萨婆若之妙果。悉繇是处而得显出。无少欠也。此之不可思议心地戒法。岂非善思观察。而能获灭罪生善之益哉。

○三劝护回向。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所谓一切恶。从此灭。一切善。从此生。实非小根小茎。一朝一夕。可能到者。是故受戒诸佛子。当发大勇猛心。于诸佛净戒。必护持如明珠。不令一毫损染。方是佛子持心地中光明金刚宝戒也。过去下。引证结劝回向流通之义。谓我劝汝等。于此戒法勇猛护持者。非无证据也。此大戒经。乃过去诸菩萨既证果者。已于是中学。而未来证果者。当于是中学。此现在证果者。今于是中学。实三世诸佛。本因地中所经行处。亦即我本师圣主舍那。常所称扬而赞叹也。我亦下。举自证以劝。谓我释迦如来。已随诸佛所说。称扬赞叹。况汝等新学。倍当勇猛护持也。回以下四句。总结说心地戒本意。盖我与诸佛如是所说心地戒中。广大无量无边福德之聚。为随顺实相。因此以施众生。俾各各皆以此戒为因地心。不同凡夫。不类二乘。共向一切诸佛种智。又愿凡闻是心地戒法者。不待来世方证无上菩提。当下疾得圆成佛果也。上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岂虚言哉。则所现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光光所化。无量无边。微尘释迦。于此会归自心舍那之本佛。千世界。千百亿世界。微尘世界。于此会归自体华藏之本境。所说或重或轻。无量无边戒法。于此会归自性尸罗之法门。所度若僧。若俗。若贵。若贱。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于此会归自性有情之众生。如是心地妙戒。甚深法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普愿法界一切有情。世世生生。同发金刚不坏之心。常随诸佛修学。共证无上菩提妙果可也。直解义。唯备自观。若大智者。应阅云栖大师戒疏发隐。

千华本师大和尚。专精弘律。鼎重法门。手着梵网直解。久布海内。甲申冬日。于会稽戒坛。更殚精思。重加删润。命显较正。兼董剞劂。永为定本。乙酉秋仲刻成。谨志岁月于后。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十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