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序
太子右庶子安平男臣李百药撰
臣闻。天帝受无上之法。景福会昌。轮王致正真之道。神祇合德。是则圣人执契。玄化潜通。至诚所感。冥功斯应。皇情西顾。法海东流。如开洪范之图。似得圆光之梦。持线妙典。发金口而秘纶言。书叶旧章。自龙宫而升麟阁。昔迦维驭世。大启法门。悬明镜于无象。运虚舟于彼岸。空有兼谢。生灭俱忘。绝智希夷之表。遗形动寂之外。然随缘利见。应迹生知。震大地而萃人天。放神光而掩日月。百亿须弥。俱沾声教。三千世界。尽入堤封。愍三毒之缰锁。矜五荫之缠盖。惜飞电于浮生。叹悬藤于逝水。八关云辟。开慧识于幽涂。三乘方轨。运慈心于朽宅。龙兴雾集。神动天随大道为心。望法云而遐举。闻声悟道。渐初地而依仁。迁奈苑之乔枝。入祇园之隩室。酌智水之余润。承慧日之末光。既而税驾连河。归真双树。圣灵逾远。像教浸微。大义或乖。斯文将坠。穿凿异端。分析多绪。是末非古。殊涂别派。天亲初学之辈。尚致西河之疑。龙树究竟之俦。弥深东鲁之叹。仰惟法宝。尽谛无为。故经文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佛依法住。岂止研几尽性。妙物穷神。出入无间。苞含元气而已。若夫惟天为大。寒暑运其功。谓地盖厚。山泽通其气。是以姬文以大圣之姿。幽赞易道。丘明怀同耻之德。祖述微言。诸经著论。俯同斯旨。大乘庄严论者。无著菩萨纂焉。菩萨以如来灭度之后。含章秀发。三十二相。具体而微。八千亿结。承风俱解。弘通正法。庄饰经王。明真如功德之宗。显大士位行之地。破小乘执着。成大乘纲纪。其菩提一品。最为微妙。转八识以成四智。束四智以具三身。详诸经论所未曾有。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圣上受飞行之宝命。总步骤于前王。屈天师之尊。智周万物。应人皇之运。道照三明。慈惠外宣。神机内湛。端扆而役百灵。垂拱而朝万国。弥纶造化之初。含吐阴阳之际。功成作乐。既章韶舞。治定制礼。言动翠华。金轮所王。封疆之固惟远。芥城虽满。龟鼎之祚无穷。光阐大猷。开导群品。凡诸内典。尽令翻译。摩伽陀国三藏法师波罗颇蜜多罗。唐言明友。即中天竺刹利王之种姓也以大唐贞观元年十二月入京。法师戒行精勤。才识明敏。至德邻于初果。多能亚夫将圣。继澄什之清尘。来仪上国。摽生远之逸气。高步玄门。帝心简在。皇储礼敬。其博闻强记。探幽洞微。京城大德。莫不推许。粤以贞观四年。恭承明诏。又。
敕尚书左仆射[邱-丘+千]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杜正伦铨定。义学法师慧乘慧朗法常智解昙藏智首道岳惠明僧辩僧珍法琳灵佳慧赜慧净玄谟僧伽等。于胜光寺共成胜业。又敕太府卿兰陵男萧璟监掌修缉。三藏法师云。外国凡大小乘学。悉以此论为本。若于此不通。未可弘法。是以覃思专精。特加研究。慧净法师。聪敏博识。受旨缀文。玄谟法师。善达方言。又兼义解。至心译语。一无纰谬以七年献春此始。撰定斯毕。勒成十有三卷二十四品。敕太子右庶子安平男李百药序之云尔。
缘起品第一
偈曰。
义智作诸义言句皆无垢
救济苦众生慈悲为性故
巧说方便法所谓最上乘
为发大心者略以五义现
释曰。庄严大乘经论。谁能庄严。答义智能庄严。问义智云何庄严。答开作诸义。问以何开作。答以言及句。问以何等言。以何等句。答以无垢言以无垢句。无垢言者。谓能至涅槃城。无垢句者。谓字句相应。若离无垢言句。则于诸义不能开晓。问以何义故庄严。答为救济苦众生故。问众生自苦。何因救济。答为菩萨者大悲为体生怜愍故。问若救他苦庄严何法。答庄严如来巧说方便法。问何等方便法。答所谓最上乘。问为谁故庄严。答为发大乘心者。问以几义庄严。答略以五义示现。问何者五义。偈曰。
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
譬如开宝箧是各得欢喜
五义法庄严欢喜亦如是
释曰。此中五譬即譬彼五义庄严。如其次第。能令发大心者信向故。受教故。思惟故。修习故。证得故。问其义云何。答金成譬。为令信向转彼心故。华敷譬。为令受教开示彼故。食膳譬。为令思惟得法味故。解文譬。为令修习更不思故。开箧譬。为令证得真实菩提分宝自觉证故。由此五义分别大乘。能令彼人得生爱乐。问若彼法自性功德具足。何义更须庄严为。答此问。偈曰。
譬如庄美质临镜生胜喜
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
释曰。譬如美质加庄像。现在于镜则生胜喜。何以故。为有悦故。菩萨亦尔。庄严妙法义入自心则生胜喜。何以故。为有问故。问彼法有何功德须此庄严。强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譬如饮药苦病差则为乐
住文及解义苦乐亦如是
譬如难事王因事得威力
如是难解义因解得法财
譬如见生宝不别则不爱
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
释曰。此三偈次第显示妙法有三功德。一显断障因功德。二显自在因功德。三显妙喜因功德。问此义云何。答如饮苦药。初时则苦。以难服故。后时则乐。以病差故。此法亦尔。住文时苦。味难得故。解义时乐。障病破故。如事严王。初时则苦。难得意故。后时则乐。与威力故。此法亦尔。思惟时苦。深难解故。思度时乐。长圣财故。如见生宝。未别时则不爱。谓无用故。识别时则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尔。修行时则不喜。谓空无用故。修度时则深悦。知有大用故。缘起品究竟。
成宗品第二
释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说。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决彼疑网。成立大乘真是佛说。偈曰。
不记亦同行不行亦成就
体非体能治文异八因成
释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记。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体。六者非体。七者能治。八者文异。第一不记者。先法已尽后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记耶。譬如未来有异世尊即记。此不记故知是佛说。第二同行者。声闻乘与大乘非先非后一时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独非佛说。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广非忖度人之所能信。况复能行外道制诸论。彼种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说。第四成就者。若汝言余得菩提者说有大乘。非是今佛说有大乘。若作此执则反成我义。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说故。第五体者。若汝言余佛有大乘体此佛无大乘体。若作此执亦成我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第六非体者。若汝言此佛无大乘体。则声闻乘亦无体。若汝言声闻乘是佛说故有体大乘非佛说故无体。若作此执有大过失。若无佛乘而有佛出说声闻乘者理不应故。第七能治者。由依此法修行得无分别智。由无分别智能破诸烦恼。由此因故不得言无大乘。第八文异者。大乘甚深非如文义。不应一向随文取义言非佛语。复次若汝言初不记者。由佛无功用心舍故。若作此执是义不然。偈曰。
诸佛三因缘现见亦护法
如来智无碍舍者不应尔
释曰。若此大乘非佛说者。是为大障。诸佛有三因缘。何故不记。一无功用智恒起是眼恒见。二恒作正勤守护正法。三如来智力无有障碍。由此三因。汝言舍而不记者。不应道理。复次若汝言有体者。即声闻乘是大乘体。何以故。即以此乘得大菩提故。若作此执是义不然。偈曰。
非全非不违非行非教授
是故声闻乘非即是大乘
释曰。有四因缘非即以声闻乘为大乘体。非全故。非不违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非全者。声闻乘无有利他教授。但为自厌离欲解脱而教授故。非不违者。若言声闻乘以自方便而教授他。即是他利教授。是义不然。何以故。虽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声闻乘行则得大菩提果。是义不然。非方便故。声闻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构角求乳。不可得故。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声闻乘无。是故声闻乘不得即是大乘。复次今更示汝相违义。偈曰。
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
时节下上乘五事一切异
释曰。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大乘不尔。发心教授勤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时节亦多。经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违。是故不应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复次若汝言佛语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罗。二者显示毗尼。三者不违法空。汝以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违此三相故非佛语。若作此执是义不然。偈曰。
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
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释曰。今此大乘亦不违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罗故。现自烦恼毗尼故。由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广大甚深即是菩萨法空。不违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与三相不相违。复次前说不行者。我今更示此义令汝信受。偈曰。
有依及不定缘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宁解大乘义
释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缘俗故。不普故。退屈故。彼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证智故。不定者。有时更有。异智生故。缘俗者。忖度世谛。不及第一义谛故。不普者。虽缘世谛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退屈者。诤论辩穷即默然故。大乘者即无所依乃至终不退屈。不退屈者。无量经中有百千偈说大乘法。由得此法辩才无尽。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问汝说声闻乘非佛菩提方便。若尔何者是耶。偈曰。
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
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
释曰。广大者。谓诸神通。由极勤方便令他信解故。甚深者。谓无分别智。由难行故如其次第。一为成熟众生。二为成熟佛法。即说此二为无上菩提方便。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体。问若尔有人于中怖畏。过失云何。偈曰。
不应怖而怖由怖被烧然
怖引非福故长时过患起
释曰。若人非怖畏处妄生怖畏。是人即堕极热恶道而被烧然。何以故。由此怖畏引大非福聚生。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经无量劫受大热恼。问彼人复有何因生此怖畏。偈曰。
非性非法朋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退失大菩提
释曰。若人生怖由四因缘。一非种性。离菩萨性故二非法朋。离善知识故三少慧力。未解大乘法空故。四少因力。先世不种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由此因缘于甚深妙法横生怖想。由此想故于大菩提福智二聚应得不得。是名为退。汝今应知。此退过患最极深重。已说怖过及怖因。次说不应怖畏因。偈曰。
无异即互无有异即险处
无譬种种说续说多门说
非有如文义诸佛甚深体
聪慧正观人应知不应怖
释曰。无异即互无者。若汝言声闻乘即是大乘无异大乘体。若如是者。即声闻辟支佛乘复无有体。何以故。由得佛故。如是一切皆是佛乘。何因怖耶。有异即险处者。若汝许有异大乘体。此体即是一切智道。最为第一险处。由难度故此应仰信。何因怖耶。无譬者。于一时中无二大乘并出可以相比。何因怖一不怖二耶。种种说者。今此大乘非独说空。亦说大福智聚。应解此意。何因独怖空耶。续说者一切时中决定相续说空汝非乍闻。何因怖耶。多门说者彼彼经中多门异说显大要用。破诸分别得无分别智。若异此说无大用者。如来但应言空不说如法性实际等。既说有多门何因独怖空耶。非有如文义者。大乘甚深不如文义。何因随文取义而怖空耶。诸佛甚深体者。佛性甚深卒难觉识应求了别何因怖耶。由如是等因缘故。聪慧正观人于此大乘不应怖畏。已说不应怖畏因。次说能行此法智。偈曰。
随次闻思修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未得勿非毁
释曰。若人最初依善知识能起正闻。次于正义能起正忆。次于真实境界得生正智。次从彼彼得证法果。次从彼后起解脱智。是人此智随深入远能行此法。汝若自无此智。不应决定言非佛语。已说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偈曰。
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解脱诸怖不应尔
释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解不深者。若汝言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说深。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解深得解脱者。若汝言何故独解深义能得解脱。非思量人能得解脱。如是起怖畏者不应尔。如是已遮怖畏此法句。次以不信成立大乘。偈曰。
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
释曰。小信者。狭劣信解故。小界者。阿梨耶识中熏习小种子故。小伴者。相似信界为眷属故。此三若小则不信别有大乘。由此不信则成我所立是无上法。已说成立大乘次遮谤毁大乘。偈曰。
随闻而得觉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谤者成痴业
释曰。汝随少闻得有觉悟。不应随闻复生谤毁。汝于未闻无信可尔。何以故。不积善故未闻者多慎勿谤毁。汝无简别若生谤毁更增痴业。坏前闻故。已遮谤毁。次遮邪思。偈曰。
如文取义时师心退真慧
谤说及轻法缘此大过生
释曰。师心者。谓自见取。非智者。边求义故。退真慧者。如实真解未得退故。谤说者。毁善说故。轻法者。嫉所闻故。缘此非福次身受大苦报。是名大过起。已遮邪思。次遮恶意。偈曰。
恶意自性恶不善不应起
况移于善处应舍大过故
释曰。恶意者。是憎嫉心。自性恶者。此心是自性罪。尚不可于过失法中起。何况于非过法中起。是故急应须舍大过患故。成宗品究竟。
归依品第三
释曰。如此已成立大乘。次依大乘摄胜归依。偈曰。
若人归三宝大乘归第一
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
释曰。一切归依三宝中。应知大乘归依最为第一。何以故。由四种大义自性胜故。何者四义。一者一切遍义。二者勇猛义。三者得果义。四者不及义。此义后当说。由此四义多有留难。诸归依者或能不能。能者为胜。已说归依胜。次劝胜归依。偈曰。
难起亦难成应须大志意
为成自他利当作胜归依
释曰。难起者。所谓胜愿。由弘誓故。难成者。所谓胜行。由经无量劫故。由如此难应须发大志意。何以故。为欲成就他利与自利故。他利者。所谓愿行。由愿行是名闻因故。自利者。所谓大义。由大义是自体果故。前说四义。今当先说一切遍义。偈曰。
众生遍乘遍智遍寂灭遍
是名智慧者四种一切遍
释曰。大乘归依者有四种一切遍。一者众生一切遍。欲度一切众生故。二者乘一切遍。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遍。通达二无我故。四者寂灭一切遍。生死涅槃体是一味。过恶功德不分别故。已说一切遍义。次说勇猛义。偈曰。
悕望佛菩提不退难行行
诸佛平等觉勇猛胜有三
释曰。大乘归依有三种胜勇猛。一愿胜勇猛。归依佛时求大菩提多生欢喜知胜功德故。二者行胜勇猛。起修行时不退不屈难行行故。三者果胜勇猛。至成佛时与一切诸佛平等觉故。复次由此勇猛。彼诸佛子恒得善生。偈曰。
发心与智度聚满亦大慈
种子及生母胎藏乳母胜
释曰。菩萨善生有四义。一者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者生母胜。以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者胎藏胜。以福智二聚住持为胎藏故。四者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故。复次善生者。由勇猛故恒得胜身。偈曰。
妙相成生力大乐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是名为胜身
释曰。菩萨身胜有四种。一者色胜。得妙相严身胜转轮王等相故。二者力胜。得成熟众生自在力故。三者乐胜。得寂灭上品佛地无边乐故。四者智胜。得救一切众生大巧方便故此四成就是名佛子善生。所谓色成就力成就乐成就智成就。复次由此勇猛得与王子相似。偈曰。
光授法自在巧说善治摄
由此四因故佛种则不断
释曰。由四因缘王种不断。一者入位受职。二者增上无违。三者善能决判。四者分明赏罚。善生佛子亦尔。一者蒙光授。谓一切诸佛与大光明令受职故。二者法自在。谓于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他无违故。三者能巧说。谓对佛众中善说法故。四者善治罚谓于学戒者过恶能治功德能摄故。复次由此勇猛得与大臣相似。偈曰。
入度见觉分持密利众生
由此四因故得似于大臣
释曰。有四种因是大臣功德。一者入王禁宫。二者见王妙宝。三者秘王密语。四者自在赏赐。勇猛菩萨亦尔。一者常得善入诸波罗蜜。二者常见处处经中大菩提分宝。由不忘法故。三者常持如来身口意密。四者常能利益无边众生。已说勇猛义。次说得果义。偈曰。
福德及尊重有乐亦苦灭
证乐证法阴习尽有灭舍
释曰。大乘归依者得此八果。一者信解时得大福德聚。二者发心时得三有尊重。三者故意受生时得三有中乐。四者解自他平等时得大苦聚灭。亦得灭一切众生苦力。五者入无生忍时觉证最上乐。六者得菩提时证大法阴。法阴者所谓法身。如此法身名为大。名为胜。名为常。名为善聚。是无边修多罗等法藏故名大。一切法中最上故名胜。永无有尽故名常。为力无畏等善法积聚故名善聚。七者得熏习聚尽永灭无余。八者得有灭舍。有舍者不住生死。灭舍者不住涅槃。已说得果义。次说不及义。偈曰。
大体及大义无边及无尽
由善世出世成熟神通故
释曰。大乘归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体。二者大义。三者无边。四者无尽问此云何。答大体者。谓世间善根。已得超过二乘故。大义者。谓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无边者。谓成熟善根。能成熟无边众生故。无尽者。谓神通善根。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已说归依胜义。次说归依差别。偈曰。
希望及大悲种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差别有六种
释曰。归依差别有六种。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业。五相应。六品类。悕望为自性。至心求佛体故。大悲为因。为一切众生故。种智为果。得无上菩提故。不退为业。行利他难行行不退不屈故。三出为相应。具足三乘出离行故。二得为品类。世俗得法性得粗细差别故。已说功德差别。次说行差别。偈曰。
归依有大义功德聚增长
意悲遍世间广流大圣法
释曰。大义谓自他利行。自利行者。谓功德增长复有多种。若思度。若数数。若时节。皆无有量。由不可思度故。不可数知故。毕竟恒行。时无分齐故。他利行者。作意及悲遍一切众生故。广勤方便流大圣法故。大圣法者大乘法故。归依品究竟。
种性品第四
释曰。已说归依义。次说种性差别。偈曰。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释曰。种性有九种差别。一有体。二最胜。三自性。四相貌。五品类。六过恶。七功德。八金譬。九宝譬。如是九义一一各有四种差别。此偈总举。余偈别释。此中先分别有体。偈曰。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释曰。种性有体由四种差别。一由界差别。二由信差别。三由行差别。四由果差别。由界差别者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如多界修多罗说。由界差别故。应知三乘种性有差别。由信差别者。众生有种种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缘力起。能于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无性差别则亦无信差别。由行差别者。众生行行或有能进或有不能进。若无性差别则亦无行差别。由果差别者。众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无性差别则亦无果差别。由此四差别。是故应知。种性有体。已说种性有体。次说种性最胜。偈曰。
明净及普摄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
释曰。菩萨种性由四种因缘。得为最胜。一由善根明净。二由善根普摄。三由善根大义。四由善根无尽。何以故。非诸声闻等善根如是明净故。非一切人善根摄力无畏等故。余人善根无他利故。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菩萨善根不尔。由此为因。种性最胜。已说种性最胜。次说种性自性。偈曰。
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功德度义故
释曰。菩萨种性有四种自性。一性种自性。二习种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彼如其次第。复次彼有者。因体有故。非有者。果体非有故。问若尔云何名性。答功德度义故。度者出生功德义。由此道理。是故名性。已说种性自性。次说种性相貌。偈曰。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释曰。菩萨种性有四种相貌。一大悲为相。哀愍一切苦众生故。二大信为相。爱乐一切大乘法故。三大忍为相。能耐一切难行行故。四大行为相。遍行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已说种性相貌。次说种性品类。偈曰。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释曰。菩萨种性品类。略说有四种。一者决定。二者不定。三者不退。四者退堕。如其次第。决定者遇缘不退。不定者遇缘退堕。已说种性品类。次说种性过失。偈曰。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
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释曰。菩萨种性过失。略说有四种。一者习惑。功德不行烦恼多行故。二者恶友。离善知识狎弊人故。三者贫穷。所须众具皆乏少故。四者属他。系属于人不自在故。已说种性过失。次说种性功德。偈曰。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
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释曰。菩萨种性。虽有如前过失。若堕恶道应知于中复有四种功德。一者迟入。不数堕故。二者速出不久住故。三者苦薄。逼恼轻故。四者悲深。哀愍众生亦成就故。已说种性功德。次说种性金譬。偈曰。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释曰。胜金性者所出有四义。一者极多。二者光明。三者无垢。四者调柔。菩萨种性亦尔。一者为无量善根依止。二者为无量智慧依止。三者为一切烦恼障智障得清净依止。四者为一切神通变化依止。已说种性金性譬。次说种性宝性譬。偈曰。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释曰。妙宝性者四种成就依止。一者真成就依止。二者色成就依止。三者形成就依止。四者量成就依止。菩萨种性亦尔。一者为大菩提因。二者为大智因。三者为大定因。定者由心住故。四者为大义因。成就无边众生故。已广分别性位。次分别无性位。偈曰。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释曰。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已说无性。次说令入。偈曰。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释曰。广演深大法者。为利他故。谓无智者。令得大信。已大信者令成就极忍能行不退。已极忍者令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二知者。谓诸凡夫及诸声闻。若得如是彼诸二人。则知自性性德圆满性最为殊胜。问云何胜。偈曰。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
释曰。如是种性能增长极广功德大菩提树。能得大乐。能灭大苦。能得自他利乐以为大果。是故此性最为第一。譬如吉祥树根。菩萨种性亦尔。种性品究竟。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