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陈兵:佛教认为全心付出是成功爱情的必要

发布时间:2024-09-23 13:53:35作者:常识
陈兵:佛教认为全心付出是成功爱情的必要

导语: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佛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

爱、爱情与贪爱

《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 净妙可意 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 爱 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切有部佛学将佛经中所说各种不同的爱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属染污之爱,指与无明、烦恼相应,有执着,与占有欲相联系的 贪爱 ,此类爱被归于心所法中的根本烦恼 贪 。另一类爱是无染污或作为德性的,译 爱敬 或 敬爱 (梵preman、priya),指对佛陀、真理、师长、崇高理想的热爱、敬爱,此类爱被归于善心所法 信 。大乘《大般涅槃经》卷五分爱为凡夫爱(饿鬼爱)、法爱两大类。凡夫爱或饿鬼爱,指与烦恼相联系的爱,相当于有染污爱;法爱(Dharma-premau)指对佛法僧、善法、真理、涅槃等的喜爱及佛菩萨对众生的大慈大悲。

贪爱的特性及恶果

据经论所说,有染污的贪爱大略有六种特性:

1、有待,谓爱的需求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如称心可意的对象、得到对方的回爱,方能满足。但你爱他(她)不一定他(她)就爱你,得不到回爱的单恋是一种苦刑。即双方互爱,也多有因家庭、社会等原因而不能遂愿者,这对双方会成为最大的不幸。痴男怨女,情天恨海,演不完恩恩怨怨,所谓 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 元好问曲云: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古来有情人不成眷属而杀身殉情者,不知有几何。

2、无常。爱既然依赖一定的条件才会有,便具有一切因缘所生有为法必然无常坏灭的本性,既有男欢女爱,必有爱别离苦,纵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免不了争吵、情变失恋及生离死别之苦,山盟海誓 爱你到永远 ,到头来没有不分手的。《长阿含经》卷三佛谓 恩爱无常,合会有离 。《佛说五无反复经》云:

我之夫妇,譬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以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

俗话说: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情变之事,历来习见不鲜,当今更为普遍。专家说:人类大脑中激发爱情的化学物质,在男女结合36个月之后便会耗尽。男子的情欲尤其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当今西方国家,两对情人中,就有一对分手,台湾的离婚率也已超过三分之一。

3、增长,谓贪爱会像植物生长一样生长、繁殖、增多,并产生种子,形成难以摆脱的贪爱习气。《长阿含经》卷三佛谓 恋着恩爱,无有知足。 《生经》卷一佛言:

设习爱欲事,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终不能止渴。

贪爱的满足,也如饮酒吸毒,会形成对所爱者强烈的依赖性,失去各自的独立性,并对对方的爱永远也不感满足。

4、生苦,谓贪爱必然产生痛苦。《中阿含经》卷五九《爱生经》佛言:

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哪对爱侣、夫妻,也免不了因爱而思念、怨恨、猜疑、误会、忧虑、焦急、悲伤等苦,有人将爱情比喻为一颗酸、甜、苦、辣诸味俱备的怪味豆。

5、生憎,谓贪爱能甚至必然产生与之相反的憎恨。南传《增支部》经有云:

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维摩经僧肇注》说 有所爱必有所憎 。爱情心理学发现:相爱者之间的嫉恨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情人之间,爱得越是深,在悖逆、情变时也就恨得越深,由此而发生的情杀案件时有所闻。情人们往往称对方为 怨家 ,意味与爱同时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怨仇心理。星云大师《谈情说爱》说:

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常形影不离,爱得不好,会成为恨。

爱憎之间的这种滑稽的互变关系,乃由 凡有对法不相舍离 (互为矛盾对立关系的双方不得相离)的缘起法则所决定。爱、憎既然是对立面的统一,便互相依存不得分离,爱不得回报、满足时,便会转化为恨。

6、非自在,谓不由自己作主,其力量非常巨大。男女之间的爱情,多被一种外在的力量所驱迫,类似心理疾病中的强迫症,属南传佛教所谓 异熟心 ,只好解释为宿世的业报,情人们往往称对方为 前世的怨家 ,或称所恋的女子 是你前世的妈 。恋爱中人不由自主的被对方吸引,会出现近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心灵颤栗、恐慌、羞涩、急盼,陷入强烈的、无理智的恍惚中。失恋时则不由自主地痛苦、失眠、忿恨。正如许地山《覆诵幼》感叹: 是爱是憎,本容不得你做主。

贪爱,被作为佛陀四圣谛中 集谛 的主要内容,四谛又称 爱非爱缘起 ,断除生死之根贪爱,证得涅槃,是佛陀四谛中 灭谛 的内容。贪爱所产生的恶果大略有:

1、贪爱令人热恼不安。爱使人失去内心的平静,热恋中人爱火烧心,往往寝食难安,佛典中因称爱欲为 欲火 。

2、爱欲蒙蔽慧眼,令人不能见到真理。《四十二章经》佛言谓 人怀爱欲不见道 ,如以手搅动澄水,不能映现面影。爱情学家说:热恋中人常失去大部分的判断能力,爱的火焰使人看不到对方的缺点。

3、由爱造业,因业受报。因贪爱偷情、邪淫、施暴、争斗、谋杀,为爱而导致家庭不和、朋友反目,乃至为爱而偷盗、抢劫、贪污、受贿、诈骗,因此破财丢官、身败名裂、身陷囹圄、丧命失国,是从古及今上演不完的人间活剧。

4、贪爱、淫欲障碍禅定、神通,使人难以开发出潜在的功能。经论中说,深入色界、无色界正定的前提,是离欲,天眼等神通唯离欲人得。

5、贪爱的最大恶果,是使人陷溺于三界六道的生死流转而不得解脱自在。从十二因缘看,因爱而有 取 (追求),因取而 有 (生于三界的业因),因有而 生 (在三界六道中受生),被动地禀受某种生命形态。因生,必然免不了老死忧悲愁叹等种种痛苦。男女情爱、性爱,尤为来世再生于欲界的直接原因。经论说,人之出生,系由在未生前的 中阴 境见未来父母交合起 倒想 而入母胎。一个几十年天天离不开男欢女爱、爱欲成习的人,不会因肉体的死亡便嘎然断了爱欲,由此再生,乃属必然。《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偈云:

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着诸色欲,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涂黑暗中。

从超出生死证得涅槃的角度,佛教力说贪爱的危害,唤醒众生如实认识贪爱的过患。断绝爱根,自然成为佛教所强调的灭苦解脱、超出生死的道要。《分别圣谛经》佛言:

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谓断绝对妻儿家宅财物等的贪爱,完全止息贪爱的扰动,则永远灭尽生老病死等诸苦,获得解脱。佛教因此宣说出家修道的优越性。大乘则强调对贪爱的如实了知及以智慧转化,《大般涅槃经》卷二三说:对贪爱的过患和实性若不能如实了知,则必被贪爱所害;若能了知,则贪爱无能为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