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音乐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按照文化和民族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着具备自己民族气息的特色音乐,而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多由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宫廷音乐发展而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陕西是我国文化大省,传统音乐领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多达11种!我们一起了解其风采!
1、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是陕西省紫阳县的传统音乐。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汉族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汉族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紫阳汉族劳动人民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紫阳在明清两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赣、豫、闽、粤人次之。2006年,紫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8。
2、绥米唢呐
唢呐在民间,红白喜事的时候出镜率最高,而会请唢呐助阵的大多是在乡村的婚礼或者葬礼上。陕北绥米唢呐音乐曲牌曲目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2008年,绥米唢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37。
3、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省地区的传统音乐, 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西安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1。
4、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天水会音乐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悠久和博大,填补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空白。其记谱方法、演奏技法都很独特,是独一无二的,它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三者相结合,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一块重要的“活化石”。也许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的名字没有西安鼓乐、纳西古乐来得那般响亮,但这三种古老的乐种确实同出一脉,它们都是唐朝宫廷音乐的“分支”和遗韵。常见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等。2006年,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62。
5、陕北民歌
中国人受模式化表象化的影响,一提陕北民歌,首先想到的就是一陕北爷们头裹白羊肚手巾,陕北民歌过去全靠口传心授,都是过去贫苦百姓内心苦闷时的宣泄。陕北人在这样生存环境下却养成了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的性格,陕北民歌就是这样一种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势与陕北人厚重纯朴的情感碰撞的产物,陕北民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代表性曲目《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等,在音乐界占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2008年,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73。
6、镇巴民歌
地处陕南汉中的镇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并享有“民歌之乡、红军之乡、苗民之乡”之美誉。镇巴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豁达,自古即多自娱自乐民间艺术活动,尤其甚者,是民歌之风,盛行全县。无论男女老少,开口都能歌。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了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嫁歌、孝歌,祭祀性歌曲,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2008年,镇巴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86。
7、韩城行鼓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特别在表演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深加工,增强了宏伟气势。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谱有《摘豆角》、《上坡》、《走锣鼓》、《司鼓子》、《呆锣子》、《钉圪巴》、《肚里痛》、《老虎磨牙》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2008年,韩城行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23。
8、高陵洞箫
高陵洞箫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胡道满洞箫吹奏技法在继承祖国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把箫从单一的伴奏乐器中剥离而成为独奏乐器,变传统的低沉、苍凉、绵长的演奏为宏亮、明快、欢乐的演奏,其箫音婉转悠长、醇厚有力、圆润清扬。高陵洞箫技艺发祥地,是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县渭河以南的耿镇村。高陵洞箫艺术以“双音代唱、喉音、上腭音、颤音、滑音、打音”为主要演奏技巧。2011年,高陵洞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24。
9、洋县佛教音乐
洋县佛教音乐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历史见证的雄辩性和自身的原生态性、完整性、实用性让世人称奇。洋县佛教音乐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从我国南北朝之时开始形成,经历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叶的鼎盛期,目前保存下来能供演唱、演奏的曲子依然有200首之多。其分别为经韵、鼓吹乐曲、锣鼓乐曲3类,尤以鼓吹乐曲为盛。其主要乐器为管子和鼓。2011年,洋县佛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38。
10、白云山道教音乐
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与道教一样,都是发端于古代巫觋的祭祀歌舞。道教音乐由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组成,器乐采用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乐器主奏,配以吹管、弹拨、拉弦等乐器;声乐以唱诵为主,由高功法师宣戒诵咒、赞神、吟表的独唱和都讲道士的表白及道众的齐唱组成。2008年,白云山道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39。
11、旬阳民歌
旬阳民歌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题材和体裁、风格和色彩都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征。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它同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中一枝绽放的奇葩,也是底蕴深厚的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旬阳民歌在反映历代劳动人民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代表作有《桑木扁担》、《想姐想得不耐烦》、《劝郎》、《送郎》、《织布》等。2014年,旬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59。
相比于流行音乐,传统音乐有着深深的历史神韵,传统音乐不仅是人们寄托感情,陶冶情操的产物,更是突显人们生活状态,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具备的研究价值!
关注了解更多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