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第六

发布时间:2019-06-26 01:29:10作者:楞严经常识网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卷第六

书问

与子木方伯

昔有僧参雪峰。峰问。什么处来。僧云覆船。峰云。生死海未渡。为什么覆却船。僧无语。遂回覆船。举前话。覆船云。何不道渠无生死。其僧回雪峰。如教而答。雪峰云。须是覆船始得。山僧云。渠无生死。岂有第二人。今人从朝至暮。见闻觉知。一一天真。一一明妙。才落意根。便千差万别。居士若要易会。祇在日用处。勿动意根。冷冷地窥看。极是省力。至嘱。

答黄龙卷居士

承谓今人不如古人。未尝不是。然须自己彻悟一回。脚踏实地。是与不是。自然无疑。若心外见有毫??法可得。便非彻悟矣。所以见有能信之心。所信之法。尚未入信门。真到无心时。佛见法见尚不现前。况世间尘劳烦恼耶。若论实际理地。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同一鼻孔。若论品位修证。则千差万别。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岂不闻。迦叶三昧阿难不知。阿难三昧商那和修不知。商那和修三昧优波掬多不知耶。仰山云。如今祇要明得自家性海。如实而修。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他时后日。自具去在。好不明明直说。如公所云。古人会得即心是佛时。一时全具五眼六通。且道从上诸祖。几个全具。若以无通为非。则外道天魔。通亦不少。何得以此为邪正之权衡。自落异见。沩山云。得底人。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若有从前习气。未能顿尽。直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所以悟后之人。自解作活计。谓悟后习气依然。则所悟者何物也。承问救疗方便。我道别人着力不得。其中络索。面倾为快。

答周五溪太史

有身则有病。岂以无病。为敌得生死乎。若以无病为贵。则长生久视之术。足以傲双林背痛矣。涅槃云。世有二种想。一众生颠倒想。一世谛流布想。一切众生。皆具二种想。圣人祇有世谛流布想。无颠倒想。又云。牛。圣人亦唤作牛。马。圣人亦唤作马。某年月日。圣人亦唤作某年月日。与常人同。祇无颠倒想耳。颠倒想是病。四百四病非病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佛与众生。同此一法。故曰。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大慧杲患背疮不住。喊云痛杀人痛杀人。大众皆疑。适一禅客至。便问云。还有不痛者么。大慧云有。进云。如何是不痛者。大慧喊云。痛杀人痛杀人。禅客礼谢。观此。则病苦呻吟。禅宗作略。未可轻议。禅宗惟论见性。直指即心是佛。一心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若以如来知见治习气。则心外有法矣。所以此门。悟处深玄。不与教合。其有未悟。只用无义味死猫头单方绝妙。祇恐不能死心全身里许。若全身里许。无有不得者。时节若至。其理自彰。灵验不灵验。不必问人矣。

答惟己禅人

六祖大师云。世人外迷著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本来真性而得出现。夫言相者。外尘境也。空者内意根黑山鬼窟也。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何以故。但有幽闲可守。即是境与意根作对。有意有境。即属生灭。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所以但有取舍向背。便是执着。有执着便是迷也。如今若要直捷。祇是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公谓。凡遇有事时。不论大小。俱以付清净本体。不敢起一毫意念。保个清净本体。岂不是意。依然心境对待。非真也。以纷飞之心。摄入清净体中。又成藞苴。工夫不是者等做。若直捷做去。内心一毫不放出。外境一毫不放入。思之。

答林涵斋铨部

普庵云。捏不成团擘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识。引得胡僧特地来。你看。六根门首无人识。好不道破。居士如今。祇要识心。屏息诸缘。莫向外求。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者样看去。就是生擒活捉。一般容易之极。博山先师。教人看一口气不来。向什么处去。正是教人直下认者个本来面目。现前面目还认不得。更说一口气不来作什么。于今学人。祇向一口气不来处讨。所以愈求愈远。未审居士作么理会。若一时不会。但向不思善不思恶处。冷冷看去。再不怕工夫差池。再不怕用在情识上。极是直指。没有一些盖覆。但二六时中。心不异缘。常要顿在面前。自然露裸裸地。迥脱真常。忽然触着。便是大事了毕。五泄见石头问云。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五泄便去。头唤阇黎。泄回首。头云。从生至死祇是者个。回头转脑作么。泄大悟。你看。他说个什么。渠又悟个什么。善知识。但向学人四威仪中。轻轻点他一下。伶俐汉。便当机领略。也不潦草。也不多说。佛眼云。人因心迷。故来山林见善知识。不知就你本人迷中。最是亲切。极道得好。圆悟云。古人公案。未必透得。且识了心。不要理他。自己一个心。抛开一边。却向善知识口边。讨长讨短。书本上忖东忖西。有何交涉。且如何是自己底心。心又如何识。僧举长沙偈。学道之人不识真。祇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问永明。意作么生。永明云。楞严会上。甚是明白。阿难云。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咄云。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此个便是识神。诸佛诸祖。指得极明。我今重为居士道破。总是者个意根起灭不停。盖覆真性。遂成生死根本。所以识真。才得息妄。非遏捺也。四禅八定。皆是用攀缘心去修。所以出不得生死。彻悟真空。方免此患。华严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我与居士。同在大觉海中。也无生死可出。也无法可说。还信得及么。维摩云。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云。如是居士。若来矣更不来。若去矣更不去。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山僧浅浅与公下个注脚。维摩是无生缘起。文殊是缘起无生。一念无生。外至山河大地。内至六根六识。俱不可得。一落意根。便生出许多枝节。便见有境缘作对。庞公云。心空及第归。珍重。

复睹者禅人

参话头。当知古人所以教人参话头之意。从上诸祖。并无教人参话头之说。当时学人朴实。时时刻刻。以生死为念故。一遇善知识一言半句。便自开通。后世学人。杂念纷飞。横生知解。教渠寻求自己。便有许多计较。或认昭昭灵灵。或认空空寂寂。种种卜度。愈求愈远。祖师不得已。示个话头。乃是直指出本心与人。令人绝尽意识。当下便了。若不能了。则向此中。疑之又疑。是之谓参。须知参话头。即参自心。疑话头即疑自心。非有二也。如汝问我。如何是某甲本心。我即云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我已明明直指个本心与汝也。只是汝不曾自悟。若不能悟。便要向此中疑之又疑。求个出身之路。若稍生意识。谓竹篦子话。只是断人意识。或欲泯绝念头。令人念不起。或认取不起光景。或又去究起底源头。种种计较。差之千里矣。参话头。如人堕井求出相似。时时刻刻。单有出井一念。系之于怀。更无别般计较。汝今正要如是时时刻刻。不忘疑情。单单有个求出身之路。系胸臆间。更不起一毫头生活之念。亦勿望人为汝指示。如此做去。不久决得彻悟。惟禅勉之勉之。

杂着

金刚正法眼序

达磨大师。秉单传之旨。谓二祖曰。吾观此土。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至黄梅易为金刚。劝一切人。受持此经。即得见性。则知直指人心。无过于此。自曹溪以后。如洞山聪。黄龙南。汾阳昭。中峰本。诸大宗师。皆以此经为契证。希有哉。岂可谓文字乎。吾子丽中。宿植善根。妙悟上乘。谛观此论。一字一句。皆般若之精髓也。希有哉。岂可谓今人异于古人乎。或谓空隐老冻脓。犹有乡情在。予何敢私。金刚正眼现在。具眼者请鉴。

重刻拟寒山诗序

佛言。若要世间无刀兵。除非众生不食肉。兹者三灾并起。人命危脆。或募兵守城。或遁逃山林。或隐匿海岛。以自为计。虽贪生怖死。人之常情。岂知定业有不可逃者。盖杀生之极。感刀兵灾。偷盗之极。感饥馑灾。淫邪之极。感疾疫灾。非天降。非地涌。非人与。皆众生自业吸引。因果相酬。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欲不受果。惟不造因。因亡则果丧。业空则报亡耳。道独偶阅慈受禅师拟寒山诗。见其词语恳切。深锥痛札今人通病。实对治之良剂。玩味不已。重梓流通。伏冀诸贤详审。起大慈心。悲愍众生。不食其肉。斋戒清净。谨敕身心。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一人依之。一人不受业。众人依之。众人不受业。斯即善身保家。寿国之良图也。

募诵华严经引(福州万岁寺)

诸经惟华严最尊。乃如来根本法门。一乘圆顿至教也。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佛惟付嘱大心凡夫。若能信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禳灾集福寿国保家。其绪余耳。近者三灾迭起。人人惊惧。或归之于业。以为无可逃者。然业有二。有定业。有不定业。定业难逃。不定业则可释也。又障有三。一曰烦恼。二曰业。三曰报。烦恼可以理遣。心地一明。情念自息也。业可以忏悔。烧香散花。竭诚礼佛。改往修来。则业自消也。惟报难移。必资大法。方能回转。则无逾此经矣。此经如清凉月。能消热恼。如善见药。无病不除。如如意珠。能雨众宝。如天甘露。能润焦枯。一言之下。心地开通。立地成佛。一句染神。永为道种。闻而不信。尚作远因。学而不成。犹胜人天果报。则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从可知矣。退庵居士。深明因果。发大悲心。行菩萨道。结期于万寿禅寺。请僧转读。愿与一切有情。同种善根。共入毗卢性海。伏冀见闻随喜。共成胜因。一念尊重恭敬。无论浅深久暂。同乘佛乘。直至道场。决不唐捐。幸勿蹉过。

又(长庆寺)

一皮较一皮。孙子不如儿。坐禅胜诵经。诵经胜有为。古人恁么道。也是掉棒打月。接竹点天。总不亲切。我道。有一人不诵经。亦不坐禅。还识得此人否。若识得此人。则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何必大家团聚。相对喃喃也。虽然。求恁么人。如星中拣月。且向第二门。按下云头。教伊循行读句。忽然心地开通。义天朗耀。不妨亦得构去。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又云。以佛智慧灯。照见所行道。是则诵经。良有益矣。西禅监院某。题诵华严尊经。统冀众檀。共成胜果。如理如事。祇在各人分上。正是一举一回新耳。

修大悲忏法引(法海寺)

法华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六度之中。檀度为首。贤劫千佛名经。无一佛不于往昔因地中。或然灯。或烧香。或散花。或施幢幡宝盖。无量无边。然后成佛。经又云。乃至以一花。致敬画像。或复举一指。及小低头。以此供养。皆成佛道。然则人无圣凡。事无大小。其必以福德庄严报土必矣。傅大士以弥勒化身。日则躬耕。夜则行道。而况此际三灾鼎沸。生死须臾。何不舍不坚之财。修坚固之福。远播成佛之因。近脱目前之业。至善举也。圣光上座。欲建大悲忏三年道场。所费浩繁。仰仗众力。若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又作么生。我道。已上供通。并是诣实。

化斋粮引(长庆寺)

金刚经云。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坐而坐。看来。何等省事。上古修道之士。岩居穴处。草衣木食。不为口体所累。百丈立丛林。累从此起。山僧曾于匡庐罗浮。开者铺席。甚觉多事。拟休歇去。卸却担子入闽。所以三四年间。不定踪迹。昨岁偶到长庆礼塔。见僧众四散。殿宇荒芜。心甚恻然。因??数子入寺。就廊庑间。煨一小铛。栖迟永日。不期抚台怀东陈居士。兴复祖庭。际此因缘。欲辞不可。修造伊始。日给未遑。饶是铁面禅和。也须裹腹。若云道不及古。何不省事好。山僧只得忍气吞声。高明大士。幸亮我也。

重铸开元寺钟引

宝志公。示化萧梁。以神通力。现幽途苦相。武帝问以方便。志公曰。若闻钟声。斯苦暂息。于是天下寺。无不置钟。付法藏云。罽宾王好杀。报千头鱼身。剑轮绕之。随斫便生。有阿罗汉充维那。依时打钟。鱼闻其声。剑轮脱落。其余神验。援据难尽。然钟之功德。非但拔苦。消灾。尤为入道要径。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所以从文殊门入者。一切山河大地。助汝发机。从普贤门入者。一切运为俯仰。助汝发机。从观音门入者。一切声响音韵。助汝发机。沩山有一僧。锄地次。闻鼓声呵呵大笑。沩山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诸仁者。寻常尽道。西方水鸟树林。皆演法音。舍此欣彼。当面错过。岂非心有高下。不依佛慧耶。开元寺钟。宋天圣间。信士林陶。募五万余人。得铜万五千斤所铸。绍圣劫运。音声不振。合郡比丘。捐衣钵重铸。兹丁亥。兵燹尤惨。诸宰官居士。爰有今日之举。予喜开元兴复。且将缘起于此也。不禁一言。开元寺在芝山上。全闽灵秀所钟。十方长者。诸山长老。大家出手。均非分外。他时月朗风清。万籁潜消。声声聒耳。我道。观世音菩萨来也。莫说独道人饶舌好。

华严宝镜序

李长者华严论。一乘圆顿。见性成佛之秘典也。诸佛根本不动智。即是众生分别性。诚无转折。祇要当人信得及。若信至满处。即入十住初心。明见佛性。成等正觉。所以云。才入信门。便登祖位。或有从来习气。不过以无作三昧方便应之。于此真智之外。非别有毫头法增入。亦不论修与不修。亦无成正觉者。盖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已度生竟。已涅槃竟。何以故。十方诸佛。与大地众生。情与无情。一切诸法。同此法界性故。无今古自他之相。及成与不成。直下信得及。当体便是。舍此别求。终无得理。经云。若不见真智。累劫修行。不成道果。名假名菩萨。若见真智。即生如来家。为法王真子。希有哉。道独不知何劫熏得此心。直信无疑。一览此论。痛哭流涕。以为千生罕遇。而今得遇。万劫难逢而今得逢。复自踊跃庆幸无已。丙申秋。驻锡海幢。再览斯论。心意怡然。不忍释卷。觉年垂耳顺。耳目不利。论文浩繁。难于常阅。遂于论内。搜括精义。联为一篇。目曰华严宝镜。宝镜者。法界真智也。此智为万法之体。法界依之而建立。又能洞照万法。故号为镜也。中间一字一句。皆是论主心光。道独不敢臆见。亦述而不作云尔。

重刻十明论序

通玄长者。未造华严论。先造此十明论。乃华严论之关钥也。盖十二有支。乃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苦海。即是毗卢遮那法性海也。众生苦海。与法性海。元无实性。一念迷。即生死苦海。一念悟。即法性海。其体无二。祇由迷悟而得名。所以云。法无定相。惟心转变耳。古佛智海。迷在无明。全在当人。以方便三昧力显之。言方便三昧者。定慧之异称也。法华云。如来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成无上道。舍定慧而别求方便。则吾未知也。今去圣时遥。人多懈怠。口耳之徒。习以成风。随流失源。迷而不返。良可痛愍。故重刻此论。与同志者醒目。设若反本知源。亦有补矣。或云此是教乘。宗门别有长处。则道独自甘负堕也。

心经直说总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大部般若经之枢要。成佛真宗。无逾此矣。言心者。指众生妙明心体。心即佛。佛即心。般若乃心之智。心是体。智是用。然体本具智慧之用。不为境缘所夺。声色所缚。故云到彼岸。心即法身。智即般若。彼岸即解脱。此三德。一心本具。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正此意也。言色空者。色无自性。全体是空。空无自性。全体是色。一蕴既空。四蕴亦然。盖五蕴该尽世间一切万法。是以云。是诸法空相。诸法空相。非断灭空。乃般若真空。真空智中。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灭法可得。亦无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可得。无四谛苦集灭道可得。亦无增减智得可得。经云。以无所得故。正是诸法空相。无生法忍。华严云。菩萨成就此忍时。佛心涅槃心菩提心。尚不现起。何况世间尘劳之心耶。若人一念与般若空慧相应时。能灭殑伽沙劫重罪。萧然独脱。不为报缘所缚。远离微细心念。念即常住。得见佛性。名为涅槃。非但菩萨。即三世如来。亦依此般若空慧。而成无上正等正觉。故知般若有大威神。具大光明。最尊最上。无与等者。显密总持。是大陀罗尼门也。庞居士云。心依真智。理逐心行。理智无碍。心亦无生。迷即有我。悟即无情。通达大智。诸法不成。又云。依空默用。即是行深。无有少法。触目平任。无戒可持。无垢可净。洞达虚心。法无寿命。若能如是。圆通究竟。希有哉。般若真智。其斯之谓欤。

灵泌润公颂古序

灵泌润。吾胞弟也。童稚便有出尘志。予幼即入道。以老母托之。得无内顾忧。盖至孝至信人也。比戊辰母卒。遂于灵前落?。相将行脚。予庚午掩关金轮。弟苦参滋剧。誓期妙悟。一日偶与二三子。举风幡话。豁然有省。自此日夜披寻古德机缘。深入玄奥。虽极淆讹。皆能透脱。癸酉。予迁黄岩。执侍关中。春雨蒸湿。予与弟皆大病。寻至海阳就医。而弟已不可起矣。临终之际。萧然独脱。同学问云。如今作得主么。答云。我祇是一身疼痛。复如前问。亦如前答。即端坐而逝。简囊中。惟颂古三十九首。平时得意自着。人无知者。观其向上透彻处。实从胸襟流出。惜限于年。未能报佛祖恩耳。弟沉静寡言。不露其所得。人遇之如不慧。予戊寅度岭。以示首座丽中。丽中视若固然。询之。则黄岩时丽中已见。且相得若水乳。恒闻其以谷泉普化自命云。噫嘻。末法将来。如吾弟。岂可多得。复念衲子中。有真能致力于此道者。潜符密证。不克永年。不能出世。湮没而无闻。当不少矣。遂序而传之。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