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王怀琏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今浙江宁波)育王山怀琏大觉禅师,泐潭怀澄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漳州(今福建漳州)龙溪人。出生的那天晚上,其母梦见有一泗州僧伽降于室中,于是便给他取小名泗州。怀琏禅师聪慧绝伦。因出生时有梦兆,所以,少年时父母便听许他出家。出家后,怀琏禅师笃志道学,寝食俱废,且工于翰墨。
一日,怀琏禅师洗面毕,将水泼在地上,忽然有所省悟,始信有宗门之事。
于是便游方参寻,远投泐潭怀澄禅师之座下。怀琏禅师与怀澄和尚一见,机语相投,遂蒙印可。得法后,怀琏禅师继续留在怀澄和尚身边,执侍请益十余年。后游庐山,投圆通居讷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居讷禅师对他非常器重,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居讷禅师每谓人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理尽。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成器者。”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怀琏禅师被诏进京,住净因禅院。后两度于化成殿,与仁宗皇帝对论佛法大意。仁宗皇帝大悦,赐号大觉禅师。二人关系很深,犹如师友。仁宗皇帝后来还就对论佛法之内容,书诗颂十七首,赠给怀琏禅师。至和年间(1054-1056),怀琏禅师上书仁宗,欲归老山中,并进颂曰:
“六载皇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
仁宗皇帝舍不得怀琏禅师离开帝都,于是令中使宜旨道:“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再住京国,且兴佛法。”
不久,怀琏禅师再次进颂,辞谢曰:
“中使宣传出禁围,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许藏千拙,白发将何补万几?
霄露恩辉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
尧仁况是如天阔,应任孤云自在飞。”
仁宗皇帝读罢诗颂,仍然不同意他离开,并遣中使赐给怀琏禅师一只龙脑钵。怀琏禅师谢恩罢,便捧着钵,说道:“吾法以坏色衣,以瓦铁食,此钵非法。”说完便将钵扔进火中烧了。中使回奏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加叹不已。
治平年间(1064-1067),当时仁宗已驾崩,怀琏禅师于是上疏英宗皇帝,乞求归山养老,进颂曰:
“千簇云山万壑流,闲身归老此峰头。
余生愿祝无疆寿,一柱清香满石楼。”
英宗皇帝念其年事已高,于是准奏,并赐手诏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诚恳,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
于是,怀琏禅师便渡江南归。途中怀琏禅师曾于金山西湖小住,四明郡守以育王寺缺住持为由,请他驻锡。九峰韶公作疏,号召四明地方信众,出钱出力,特建大阁,收藏皇上所赐诗颂,阁名曰“宸奎”。
当时翰林苏轼亦在杭州做官,他写信请问怀琏禅师:“承要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人名)说,禅师出京日,英庙(指英宗皇帝)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住持’者,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
怀琏禅师一向好平淡,不喜张扬。他一直将英宗皇帝的手诏,藏在箧笥中,不肯拿出来给众人看。怀琏禅师示寂后,人们才从他的箧笥发现这些东西,足见其不夸世荣、不恃君宠之心。
怀琏禅师在阿育王寺,曾接众云:“若论佛法两字,是加增之辞,廉纤之说。诸人向这里承当得,尽是二头三首,譬如金屑虽贵,眼里著不得。若是本分衲僧,才闻举著,一摆摆断,不受纤尘,独脱自在,最为亲的。然后便能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凡同凡,在圣同圣,一切处出没自在,并拘检(束缚)他不得,名邈(言说描画)他不得。何也?为渠能建立一切法故,一切法要且不是渠。渠既无背面,第一不用妄与安排,但知十二时中,平常饮啄,快乐无忧,只此相期,更无别事。所以古人云,放旷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
另有上堂法语云:“世法里面,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只如不迷不醉,是甚么人分上事?”
又云:“太阳东升,烁破大千之暗。诸人若向明中立,犹是影响相驰。若向暗中立,也是藏头露影汉。到这里作么生吐露?”良久曰:“逢人只可三分语,未可全抛一片心。参!”
从这三则法语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怀琏禅师的平生见处。
怀琏禅师示寂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世寿八十二。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