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妙法莲华经 安乐行品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3-08-08 11:29:18作者:常识

妙法莲华经 安乐行品第十四

这时,佛法王子、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些发大誓愿的菩萨是非常难得的。他们敬重顺从于佛,而发下了宏大誓愿,要在以后五浊恶世中,护持、读诵、讲说这部《法华经》。世尊,这些菩萨、大菩萨们怎样才能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讲说这部经典呢?”

佛告诉文殊师利说:“如果这些菩萨、大菩萨们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要讲说这部经典,应当安住于四种方法:首先,安住于菩萨修行的地方,和菩萨所亲近境界,如此,才能讲说此经。文殊师利,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修才处所呢?如果菩萨、大菩萨从事忍辱修行,柔和善顺而不暴躁,内心平稳而不惊惧,同时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执着,所以,行而不行,即不执着于修行之相,如此而观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真如实相,即本性空寂,无所分别的湛然清净之相,如此,行而不行,毫无分别,这就叫大菩萨安乐之行。

“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亲近之处呢?菩萨、大菩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长官,不亲近不属佛门的外道出家人如尼犍子等,不能编造低级趣味的世俗文学作品,不阅读赞咏外道的书籍以及教人造恶之论和背逆常理之论,不观看各种有暴力凶杀情节的戏剧以及相互打斗、力士角逐、魔术表演等,不亲近专门从事屠宰之业的·陀罗以及畜养猪羊鸡狗和打猪捕鱼的人,不亲近以各种邪恶不善的法则为规范的人。诸如此类人,如果他们有时也来听讲,那也可为他们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或攀缘之心,此外,还不能亲近小乘四众,即小乘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就是见了面,也不能合十问候。如果在房屋内,在房屋外,在讲堂上,不与他们共处同行。若他们要求听法,那就为他们随缘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和攀缘之心。

“文殊师利,另外,菩萨、大菩萨不能对女人之身产生欲望,不能出于对女人的欲望而为她们说法,也不能乐意见到女人。如果到了别人家中,不能与幼女、姑娘、寡妇等说话,也不能亲近五种似男非男之人,即生来无男根者、后天男根被除者、即妒忌男又妒忌女的人、男不男女不女的人、半月是男半月是女的人。对于这些人,不但不能亲近,而且更不能深交厚结。为了避免嫌疑,修菩萨行的菩萨、大菩萨们也不能单独一人到别人家去。如果确实因某事需要必须一个人到别人家中去时,就应一心念佛,不存杂念。如果为女人说法,则不能露齿而笑,不能袒胸露腹。像这样为了说法都不亲近深交,何况因为其它事情呢?菩萨、大菩萨 还不能乐意收年少弟子,不乐意留下小沙弥和小孩子在自己身边,也不能乐意与小沙弥一同随师修习。应于平时爱好坐禅,尤其是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坐禅修定,以消除心的散乱。

“文殊师利,以上所述说是菩萨,大菩萨的第一类亲近之处。

“其次,菩萨、大菩萨观悟到万事万物的空幻假有,就像这假有背后的真如实相一样清净自在,不颠倒妄想,不为外境所动,不退失正法、不受生死轮回,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自在之本性,超言绝象,非任何概念所能表达,无所谓生,无所谓出,无所谓起,即无名称,也无外相,一无所有,但却无量无边,无障无碍。万事万物只是一定条件下由诸多因素临时凑合而成的假相,人们不明白观悟实相的般若圣智,所以妄生执见,认为万事万物实有,并由此而给予各种虚妄不实的说明。经常乐于观察这种非实假有的法相,体悟法相背后的清净实相,这就是菩萨 、大菩萨的第二种亲近之处。”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了重宣以上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

“若有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于将来的五浊恶世中,无恐怖畏惧之心,欲为众人演说这部法华经,就应该进入身所行之安乐之所以及应该亲近之处。要时常远离国王、王子、大臣、长官、作凶险演戏者、屠宰牲畜者及一切修外道之法的出家者,也不能亲近傲慢之人、贪者小乘三藏经典而不发大乘心的人,不守戒律的比丘、冒名伪称的所谓罗汉以及好戏笑的比丘尼。对于那些深深贪着于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只求今生今世获得灭度的女居士,也不能亲近。如果这类人以善意的求道之心来到菩萨的修行之所,欲听闻佛法,菩萨则应以无所畏惧之心,不怀任何贪求供养等企图,而为他们说法。

“寡妇、姑娘以及似男非男者,皆不能与之亲近或深交厚结。也不要订近屠宰牲畜之人、狩猎捕鱼之人、为图私利而杀害众生之人或贩卖肉类为生之人,以及出卖色相的女人。以上这几类人都不要亲近。”

“凶险搏斗之人、各种杂耍嬉戏之人以及各种淫乱之女,均不可亲近。不要在屏障背后单独为女人说法。若说法时,不得戏笑。进入市中乞食,应偕另一比丘同行,若无比丘相伴,入他人家乞食时则应一心念佛。”

“以上即是修行菩萨道者的行处和亲近处。安住于这两种处所,就可安稳快乐地为大众讲说《法华经》。”

“另外,修行菩萨道者也不修行上中下法、有为法和无为法以及实法、不实法,也不分别是男是女。不认为自己真实得到了什么法,不知、不见一切法相,这就叫菩萨的修行处。一切事物和现象从本质上看都是空幻的,其内部并由永恒的主宰,所以,它们是不生不灭的。如此观悟万法,就是智者所应亲近的地方。不要不颠倒妄念所蒙蔽。人为地分诸法的有与无、实与虚以及生与不生。应该在空闲幽静之处修习禅定,收摄心念,像须弥山一样安住不动。观悟万事万物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没有坚固常存之自体。观悟清净之实相,不生不出,不动不退,经常住于这种微妙之实相,就叫作菩萨修行的亲近处。”

“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进入如是菩萨修行的处所及菩萨亲近和处所,演说这部《法华经》时,没有怯弱,或者若有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之中,以正念思维佛法之道理,然后从禅定中起来,为各位国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罗门等开讲这部《法华经》,作到心中平稳安乐,无所恐惧。文殊师利啊,这就叫作菩萨安于初步法门,他们若能如此修行,将来末汉时,就能演说这部《法华经》。

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啊,我灭度之后,在末法时代中,修菩萨行的大菩萨们要演说这部《法华经》,就应住于上面所说的安乐行门。如果用口宣讲或读诵此经时,不要乐意诉说他人的过错或经典的过错,也不要轻慢其它各位法师,洒谈论他人之好恶长短。对于声闻小乘之人,不能高傲无礼,直呼其名,诉说他们的过失,也不能赞叹他们如何的美。同时还不能产生怨恨、嫌弃之心。若能善修这种安乐之心性,那么,对于一切前来听法者,就不要违逆其来意。若对方质问,则勿以小乘佛法答之,而应以大乘之法为他们进行解说,令他们获得大乘神妙之智,即一切种智。”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了重宣这种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修行菩萨道的菩萨总是乐于安稳说法,为此,他们就应在清净之地安置床坐,以香油涂身,洗净一式尘秽,穿上新鲜洁净的衣服,里外皆十分清净,然后安安稳稳地坐在法座之上,随听法者之间而为他们讲说佛法。若遇到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国王、王子、群臣、百姓,应该以微妙的佛法义理,和颜悦色地为之讲说。若有疑难和质问,应该随顺大乘义理而来答复,并以各种因缘与譬喻的方式,为他们敷演分析,借助于这种权宜之计,使他们发起大乘菩提之心,由此日益增长,最终成就无上的佛道。应该克服懒散之心及一切懈怠之情,远离一切忧愁与烦恼,以慈悲之心为众生演说大乘佛法。如此夜以继日地讲说无上道法,以各种因缘和譬喻的方便法门开示众生,使他们皆大欢喜,但绝不能因此而希望众生施行衣服、床具、饮食、医药的供养,只是一心一意地想着为众生随机说法的事情,想着自己如何成就佛道,如何令众生也成就佛道,如此,才是大利众生、安乐众生之清净供养。

“我灭度之后,若有比丘能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内心没有嫉妒和·怒等各种烦恼障碍,对于责駡不担忧,对于刀杖之危不惧怕,相互忍耐,融洽共处。有智慧的人就应该这样去修炼其心,安住于如上所述的安乐行门。这种人的功德之大,即使千万年中以各种算度量,以各种譬喻衡量,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释迦牟尼佛接着说:“另外,文殊师利,菩萨、大菩萨在未法时代佛法将灭时,凡是能受持读诵为部经典者,都不能怀有嫉妒、谄媚、欺诳之心,也不能轻慢辱駡学习佛道的人,对他们吹毛求疵。无论是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还是追求声闻乘、辟支佛乘和菩萨乘等三乘的人,都不能恼怒上述之人,使他们心有疑虑而后悔并生退转之心。例如,就不能这样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距离佛道还差得太远,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无上神妙的一切种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是些放纵沉溺、安逸享乐之人,修行道法时会松懈和怠慢。’

“还有,就是不能对各种佛法随意妄论亵玩,彼此争执,各持异见。应当对一切众生怀有大悲之心,对于诸如来佛心想他们就像自己的慈父,对于诸菩萨要心想他们都是自己和大师,对于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萨始终诚心恭敬,虔诚礼拜。对于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无所分别地讲说佛法,根据佛法的深浅与众生的根机,适时应机地说法,不该多说则不多说,不该少说则不少说,就是遇到深深敬信佛法的人,也不能不适宜地为他们多说佛法。

“文殊师利啊,这就是菩萨、大菩萨在未来末法时代佛法将灭时,所要成就的第三种安乐之行。若能如此,他们在讲说这部经典的妙法之时,心志就不会烦恼散乱,就能够获得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修学,大家一起读诵这部经典。 同时,还能吸引大众前来听闻,听闻后接受,接受后读诵,读诵后还能为他人解说,除了解说外还能书写或请别人书写,与此同时便是把这部经典供养起来,并对恭敬、尊重、赞颂。”

这时,释迦牟尼佛为了再次说明这种道理,便以偈颂格式说道:“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若想讲说这部经典时,应当舍弃嫉妒、·怒、谄媚、欺诳等邪伪之心,经常修行质朴、直率的心性,不轻视他人,也不亵玩佛法。不要使他人对佛道产生疑惑后悔之心,说他们不可证成佛道。这些佛子们说法时,能常怀柔和之心地,常持忍辱之修行,以大慈大悲之胸怀对侍一切众生,不生懈怠之心。十方的大菩萨因为怜悯众生之故而发心修行菩萨道,所以,对他们应生恭敬之心,视其为自己的大师。对于诸佛,则视其为无上慈悲的父亲,破除骄慢之心,从而毫无障碍地说法,这就是第三种安乐行。有智慧的人坚持并护卫这种修行之法,一心一意地住于这种安乐之行,这样的大菩萨必然得到无量众生的敬仰。”

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啊,菩萨、大菩萨于将来的末法时代佛法将要灭亡之时,凡是奉行受持这部《法华经》的,对于佛门的居家弟子和出家弟子要生令其快乐的大慈之心,对于非佛门的其它人也要生救拔其苦的大悲之心,应该这样想:‘这些尚未皈依佛门的人,他们真是损失惨重,如来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根椐不同众生之根机而随宜应机讲说妙法,可他们这些竟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这些人虽然不询问、不理解、不信从这部经典,但是,只要我们一旦证得至高无上的佛智,那么,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要运用神通之力和智慧之力,引导这些人悟入此经的神妙法义之中。’

“文殊师利,这就是菩萨或大菩萨在佛灭度之后,所要成就的第四种安乐之行。若能这样,他们讲说此经妙法时,就不会产生过失,而且还会常常受到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民众、婆罗门居士等的供养与恭敬、尊重和赞颂。空中的各位天神为了聆听这种妙法,也常会随行侍奉。如果在村落、城镇或寂静的山林中说法,有人前来质疑责难,诸位天神便会昼夜不离地守护在旁边,以不使佛法受损,并能使前来听法的人皆大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典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中一切如来佛的神力所保护的。

“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在无量无数的年代中,连其名字都湮没无闻,更何况见到并受持、读诵此经的人,那就更为稀有了。文殊师利,譬如力量强大的国王,想以威武之势降伏各国,而各小国之王却不顺从其命令,这时,大王就诸兵其发,前往讨伐。大王若发现众兵之中有战功的人,便会非常高兴,并根据其战功的大少而给予赏赐,如有的给予田园家宅、村庄、城镇等封邑,有的给予衣服或其它装饰之物,有的给予各种珍宝和金银、玻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马、车乘和奴婢、属民。总之,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赏赐,只有自己头上髻中的一颗明珠却从来不给别人。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大王头上有这样一颗明珠,如果把它拿来赏赐,大王的随从与部下一定会十分惊异。

文殊师利,如来佛也是这样,他运用禅定和智慧的力量,获得了佛法国土,作为法王统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但魔王并不肯顺从臣服,法王如来来各位贤圣将帅与魔王交战。若有谁从中立下战功,如来也会非常欢喜,于是便在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众弟子当中,讲说各种经典,使他们内心感到喜悦。通过讲经,赐予禅定之法、解脱之法信断尽烦恼的五根之力等各种佛法财宝,赐予涅槃之城,说他们获得了灭度解脱,引导其心,使之皆大欢喜。但是,如来佛就是没有这他们讲说这部《法华经》。

“文殊师利,譬如国王看见士兵立下大功勋,心中万分欢喜,那颗难以置信的珍贵明珠,即使久藏于自己的头髻之中,从不轻易地赠予他人,这时还是赏赐给了士兵。如来佛也是这样,他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中的大法王,以佛法教化三界之内的一切众生,看见自己手下的贤圣之军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魔作战,与烦恼魔、死亡魔互战,取得了很大的功勋,消灭了贪欲、·怒、愚痴等三毒,超出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冲破了魔王的罗网,这时,如来佛也会十分欢喜。这部《法华经》是一部能使众生获得无上之智的经典,所以,也是一部世人大多会抱怨其难以信奉的经典。如来佛先前从未说过,现在方为众生演说。文殊师利,这部《法华经》是所有如来佛的第一说法,是所有佛法中最深奥微妙的,所以,直到最后才赐予众生,就像力量强大的国王,长期守护着自己的明珠,到了最后才赐予士兵一样。文殊师利啊,这部《法华经》是所有如来佛的秘密宝藏,居于所有佛经之首。在漫漫长夜之中,如来佛小心守护,从不轻易宣说,直到今天,才向你们敷演讲说。”

这时,释迦牟尼佛想重宣这种义理,便以偈颂格式说:“修行菩萨行的诸位菩萨或大菩萨应常行忍辱之法,哀悯一切众生,才能演说这部诸佛赞叹的经典。将来的未法时代,受持这部经典的人,对皈依佛门的在家和出家信众以及尚未皈依佛法的人,均应怀抱一片慈悲之情。那些不听闻、不信从这部经典的人,的确有很大的损失,将来我们一旦获得佛道,将以各种方便之法门,为他们讲说此经妙法,使他们也能沐浴于这种妙法之中。

“譬如力量强大的国王,对其士兵中作战有功者赏赐各种宝物,如象、马、车乘、装饰之物、田园家宅、村庄、城镇,或衣服、各种珍宝、奴婢、财物等。假若有勇健之将,作了一般人所不能作的事,这时,国王便拿下自己头髻中的明珠,赐予这位健将。如来佛与国王一样,他是法国之王,具备忍辱等无畏之力和无尽的智慧宝藏。他以大慈大悲之胸怀,依法教化世间,看见一切众生遭遇苦恼,欲求解脱,从而与魔作战,于是,佛便为这些众生赏赐种种妙法,先以方便法门,演说诸经之理,当得知众生已从中获得了力量,最后才为他们讲说这部《法华经》。就好像国王拿出自己头髻中的珍珠来赐予士兵,这部经典乃是至尊之经,众经中无上之品,我长期以来谨慎守护,从不轻易开示,可如今正是时候,所以便为你们讲说。

“我灭度之后,追求佛道的诸位菩萨、大菩萨,要想安安稳稳演说此经,就应当亲近如上所述的四种安乐之行。读诵此经的人,常无忧愁烦恼,没有各种病痛,红光满面,皮肤白嫩,不会成为贫穷、卑贱、丑陋的人,众生乐意见到,就好像思慕圣贤一样,天上的诸位童子他会听其使唤,刀杖不会加害其身,鸩毒不会为害其身。若有人想恶意诬骂时,却总是难开其口。外出行路时,毫无畏惧,就好像狮子王一样。他的智慧之光,明遍法界,就像日光普照大地一样。

“如果在梦中遇到吉祥之境界,看见诸佛坐在狮子座上为众多环列周围的比丘说法;以看到神龙、阿修罗等各类天神如恒河沙一样众多,他们都恭恭敬敬地合掌致礼,而自己正在为他们说法;又看到诸佛,身现紫金色,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佛以清净梵音,演说诸法,而当梦到佛如此向四众弟子说无上妙法时,也看到自己置身其中,合掌赞佛。

“听闻佛法之后,十分欢喜,便对佛进行供养,进而得到总持法门,证得不退之智。佛知其人之心业已深入佛道,便为其授予成就无上正觉的记·,佛这样说:‘你这位善男子,将于未来世中,获得无量智慧,证成佛道,你的佛国庄严清净,广大无比,其中也有四众弟子向你合掌礼拜,听你讲经说法,还在梦中看到自己身处山林之中,修习善法,证得实相之境,在禅定中看见自己十方世界中的所有佛。诸佛身相呈金色,具足百福之相,十分庄严。听闻佛法之后又为他人讲解,就会时常作到这样的好梦。还可以梦见自己作了国王,舍弃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三宫六院的妃嫔,舍弃了世欲人间美妙的五欲享受,走到修行的道场,在菩提树下,坐于狮子座,修道历时七日,便证得诸佛之智。成就了这种至高无上的佛道之后,起来再转*轮,为四众弟子说法,经过亿万年,演说清净妙法,救度无量众生。然后将入涅槃,就好比烟尽灯灭一样。

“若在将来的五浊恶世中,有谁能演说这部至高无上的妙法,那么,此人必将获得大吉大利,犹如以上所述的各种功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