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发布时间:2023-09-15 11:31:15作者:常识

  《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士强

  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派人前往西安卧龙寺,拍摄宋版《平江府碛砂廷圣院大藏经》(即《碛砂藏》,并搜访阙本。根据一位从五台山朝圣归来的老和尚提供的绫索,他们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找到了四大橱古版藏经,皆为卷轴式装订。这批古版藏经连同从农家购回的一些零散经本,便是有名的刻于金代的《解州天宁寺大藏经》(又名《金藏》、《赵城藏》),其中保存了几十种为其他各版藏经所末载的佛典。为将这些珍本公布于世,影印宋版藏经会特选了四十六种着作,影印出版,取名为《宋藏遗珍》。这中间就有唐玄逸编的《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北宋赵安仁等编的《大中祥符法宝录》、惟净等编的《天圣释教总录》和吕夷简等编的金只佑新修法宝录》四部佛经目录。虽然它们都是些残本,但由于其中保存了大量他书所阙失的资料,故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唐]支逸《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

  此书简称《释教广品历章》、《广品历章》。原书为三十卷,今存十五卷(卷三至卷十、卷十二至卷十五、卷十七、卷十九、卷三十),佚十五卷。撰时末载。从此书撰于智升的《开元释教录》之后,作者又是唐玄宗时人推测,大约撰于开元十九年(731)至二十九年(741)之间。

  这是一部根据《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编排,主要是用来叙列入藏录收载的各部经典的子目卷次的着作。原书共收大小乘经律论及东西土贤圣集传一千八十部,北《开元释教录》多收四部一由于今本残缺,究竟新增了那四部尚不清楚)。

  《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的叙录方式是:

  (1)每卷之首先列收典目录。用大字书写经名和卷数,用小字附注异名、不同的分卷、纸数。其中纸数一项,一般兼记蒲州和供城两种写本的不同用纸数,有时只记蒲州写本的纸数,或直书纸数,不说其他。如卷四收大乘经重单合译(即“同本异译二二十四部,第一部是《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下注:“亦云《摩诃般若放光》或二十卷。蒲州四百六十六纸。亦云《放光摩诃般若经》、三帙。供城五百四十六纸’。二宋藏遗珍》第六册,第3536页上)卷十三收大乘经单译三十六部,其中有《华手经)十卷,下注:二名《摄诸善根经》、亦名《摄诸幅德经》、或十一卷,或十二卷,或十卷。蒲州二百二十九纸’。(第3676页上)

  (2)接着叙列每一部经典的名目。这中间,先列此经的名称、卷数,附注异名、异卷、纸数、第几译等;次列此经的子目。如姚秦鸣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经竺》三卷,下列佛国品、方便品、弟子品、菩萨品、文殊师利问疾品、不思诿品、观众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佛品、菩萨行品、见阿閦佛品、法供养品、嘱累品十四品(见卷八)。姚秦竺佛念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简称《璎珞本业经》二卷,下列集众品、贤圣名字品、贤圣学观品、释议品、佛母品、因果品、大众受学品、集散品八品(欠卷十五)。由于各部佛典的构成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单卷本大多没有子目,多卷本也有一些没有子目的。前者,《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则在子目一项里重列经名,后者则载录它的卷次,如“卷第一”、“卷第二’、“卷第三”等。最后是有关译人、译时、见录于哪一部经录以及编帙情况的简短说明。例如:

  “《佛说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两晋竺法护译。上士品第

  一,戒品第二,医品第三、秽居品第四,施品第五,礼塔品

  第六,止足品第七,闲居品第八。

  右西晋月氏沙门竺法护译,见释道安、支敏(度)录。清

  信士聂承远等笔受三(卷五,第3659页下)

  “《宝如来三味经》一部二卷。一云《无极宝三昧经》或—卷、第二

  译,四十三纸。《宝如来三昧经》卷上,《宝如来三昧经》卷下。

  右东晋西域沙门只多蜜译,见《费长房录》。(卷九,第

  3631页下)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名《遗教经),亦云《佛临般》,有释

  论一卷,或无“垂”字,七纸。《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

  右后秦三藏罗什于常(长)安译,见《僧佑录》。僧睿、僧

  肇、道恒等笔受。上三经(指此经和另外二部经)同卷’。(卷

  十四,第3705页下)

  玄逸的这种着录方式在历代佛经目录中堪称独特。因为无论在它以前,还是在它以后,大几经录一般都是对经典的名称、卷数、译撰者等作总的记叙、而不及子目的。而此书既有对经典的总的介绍,又有对其层次结构的细的胪叙。这不仅能使读者全面地了知一部经典的章节目录,而且能由此了悉它的梗概纲目,其作用如提要、解题相仿。宋以后的佛教解题类着作,如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等有时以子目作内容要点,其中或许有玄逸的这部书的一点影响。

  二、[北宋]赵安仁等《大中祥符法宝录》

  此书简称《祥符录》、《法宝录》。原书为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一卷三至卷八、卷十至卷十八、卷二十)佚六卷(卷一、卷二、卷九、卷十九、卷二十一、卷二十二)。据卷二十之末记载,始撰于大中祥符四年二日二十一月,终大中祥符八年(1015)。

  这是一部佛经目录中的断代录。元庆吉祥等撰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说:“自唐贞元五年己巳,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凡一百九十三年,中间并无译人。其年壬午始起译场,至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凡二十九年,中间传译三藏六人,所出三藏教文二百单一部。三百八十四卷一上《祥符录》所纪——原注)”。(《法宝总目录》第二册,第180页下一第18l页上)也就是说,《大中祥符法宝录》主要收载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重开译场以来,迄大中祥符四年二日二为止的二十九年间,新翻译的佛教经典。据此书卷三记载,它们是:“大乘经,一百四十部二百九十卷;大乘律,一部一卷;大乘论,一十一部一十九卷;小乘经,四十四部六十九卷;小乘律,五部五卷;小乘论,见阙;西方圣贤集传(梵本翻译者——原注),二十一部二十九卷’。(《宋藏遗珍》第六册,第3795页下——第3796页上)总计收译本二百二十二部四百十三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由于没有将《西方圣贤集传》一项计算在内,故它所说的译籍总数要比上述数字少二十一部二十九卷。

  除译籍之外,《大中祥符法宝录》还收载了一批“东土圣贤着撰’,即汉地佛教撰述。此项内容原有三卷(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今缺一卷一卷十九),据(天圣释教总录》下册记载,“自太宗皇帝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至《大宋大中祥符法宝录》,计一十一部,凡一百六十卷一十六帙”。(《宋藏遗珍》第六册,第4004页上)其中《秘藏诠》一部总三十卷’是由五部着作组成的,故若分别计算的话,实收十四部一百六十卷。

  从今本《祥符录》卷三之首署题为“别明圣代翻宣录中之二。藏乘区别年代指明二之一”;卷十七之首署题为“别明圣代翻宣录之十六·圣贤集传翻译着撰三之一”,卷二十之末记有“《大宋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一卷并总录一卷”;以及《天圣释教总录》下册保存的宋真宗为《祥符录》制作的《序文》及《祥符录》中《总排新经入藏录下》的全文来看,《祥符录》全本的结构大致是:

  前二十一卷为别录,末一卷为总录。别录中,已缺的卷一当是真宗所作的《序文》以及其他内容,卷二至卷二十均为《圣代翻宣录丫卷二十一内容不详。其中,《圣代翻宣录》下分三项:已缺的卷二为第一项,内容不详;卷三至卷十六为第二项《藏乘区别年代指明》,卷十七至卷二十为第三项《圣贤集传翻译着撰》。总录的题名为《总排新经人藏录》按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缺论)和圣贤集传翻译着撰分类编录新收的入藏经。今本《祥符录》所保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别录中的《藏乘区别年代指明》和《圣贤集传翻译着撰》两录之中。

  《祥符录》中的《藏乘区别年代指明》录,是按佛典译成的年月依次编录的译籍目录。始“太平兴国七年七月译成经三卷二天息灾译的《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法天译的《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一卷、拖护译的《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一卷),终“是年(指大中祥符四年)十一月译成经五卷”(施护译的《秘密相经》三卷、《尼拘陀梵志经》二卷)。编录的方式是:先记某年某月译成经几卷;其次逐一叙列这些新译的名称、部数、卷数,并介绍每一经应编入的乘一大乘和小乘一藏一经、律、论)以及内容要旨。如果译典是单卷,则总的介绍它的内容要旨,如果是多卷,一般对每一卷的要旨都加以提示;最后记叙译人、进表、诏谕等相关的情况。试见下例:

  “雍熙元年三月译成经六卷。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一部一卷。大乘经秘

  密部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此中所明,诸烦恼性即善法

  性,相而无相,得而无得,乃能成就最上涅槃。

  《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一部一卷。大乘经秘密部收。佛

  在舍街城只树给孤独园说。,初明建曼孥罗获报优劣。后说造

  舍利塔感果因缘。以其造塔之功,较量建坛之福,依秘密修

  获报胜也。

  《金耀童子经》一部一卷。大乘经藏收。佛在舍街国只

  树给孤独园说。此中听明,金跃量子启发大心,修诸胜行,

  遍历僧只,方成极果。广明宿住记别等事。

  《较量寿命经》一部一卷。小乘经藏收。佛在舍卫国只

  树给孤独园说。此中所明,下从地狱,上及人天,三界之中

  寿命差别。意人知己,厌轮回苦,忻寂减乐也。

  《分别善恶报应经》一部二卷。小乘经藏收。佛在舍卫

  国只树给孤独园说。上卷所明,以商夫犬为发起绿,广谈善

  恶之因,各受好丑之报。下卷所明,补特伽罗命终之后,生

  在人中,又多愚暗。乃至广明修福各有十等。此总意者,欲

  合舍染趣净,慕圣出凡者也。

  上五部,并中天竺梵本所出。右经,三藏沙门天息灾

  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法定、令遵笔

  受,沙门常谨,智逊、慧达、置显绍文,沙门惠温,守峦、

  道真、慧超、法云、可怀、善佑等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

  文,殴头高品王文寿、殴直刘素监译。是月五日,监使引三

  蔽等诣崇政殴,捧所译经具表上进,其词曰……。是日,命

  坐赐茶,亲如抚慰,钦阳如例。诏以其经人蔽颁行’。(卷

  三、第3805页上——第3807页)

  这样,某年某月翻译了哪几部经典,这些经的性质如何,内容怎样,谁是译主,谁任证梵义、证梵文、笔受、缀文、证文、润文、监护等等,都可以从中了解得清清楚楚。

  《祥符录》中的《圣贤集傅翻译着撰》录、下分《西方圣贤集传》(卷十七),和《东土圣贤着撰》(卷十八至卷二十)二项。

  《西方圣贤集传》录收载经律论以外的印度佛教撰作。其中,半数以上是颂赞,如《赞法界颂》、《贤圣集伽陀一百颂》、《犍稚梵赞》、《佛一百八名赞》、《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一切如来说佛顶轮王一百八名赞》、《圣多罗菩萨梵赞》、《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佛吉祥德赞》等。由于它们原先也是梵本,后由息灾、法天、施护等译出,并随同经律论的新译本一起进上,敕编入藏,因而,它们也见载于先前的《藏蔽乘区别年代指明》录中只是为了避免叙述上的重复,作者在《藏乘区别年代指明》录中只记载了它们的名称和部卷,至于内容大旨则放在这一录中加以介绍。其中涉及多卷的集簿,也是逐卷胪叙要旨的。内容介绍之后,附记译成的年月。如:

  “《法集名数经》一部一卷。此集三乘及三根本、十

  波罗蜜、十八空等,乃至世、出世间、地狱、天宫此等法

  数,但列其名,不释义也。其准诏人藏,见雍熙三年二

  月三(卷十七,第3953页上)

  “《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一部一卷。以百八名

  为二十会,显金刚手菩萨功德胜,能总于五部为秘密主。以

  是梵言,赞彼功德,令诸众生赞诵护福。其准诏人藏,见至

  道元年十月三一同卷,第3955页上)

  《东土圣贤着撰》录收载北宋初期的佛教撰作。见存的卷十八收载宋太宗的《莲华心轮回文泻颂》一十一卷、《秘藏诠》二十卷、《秘藏诠佛赋歌行》一卷、《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秘藏诠怀感诗》四卷、《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道遥咏》一十一卷、《缘识》五卷和《妙觉集》五卷,凡九部六十二卷;已陕的卷十九,据《天圣释教总录》下册记载,收载宋真宗的《法音前集》一部七卷;见存的卷二十收载天台僧清达撰的《笺注御制圣教序》三卷、天寿寺僧赞宁撰的《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僧史略》三卷、道原撰《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并目录三卷,以及《祥符录》二十一卷并总录一卷。凡五部九十一卷。据《天圣择教总录》下册记载,另外还附有“应元崇德仁寿慈圣太后《发愿文》一卷”。信每部着撰均有解题,体式与《西方圣贤集傅》相同。

  由此可见,《祥符录》实是集目录与解题为一书的着作。它对于北宋初年佛经翻译的编年记载,以及对新译新撰内容的提示,为译经史和大蔽经解题类着作提供了许多详实的资料。而且,此书的原本是由楷书雕刻的,字迹工整优美,也是佛教的一大艺术珍品。

  三、[北宋]惟净等《天圣释教总录》

  此书简称《天圣录》,原书三册,今存中册一首尾有缺页)和下册(初首和中间部分有缺页)佚上册。撰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

  这是一部统收北宋以前旧编的人藏经和北宋以来新编的入藏经的总录。从保存下来的中册残卷全是《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收载的经典;下册在不空译的《千钵文殊经》十卷之后说:“右准《正(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四朝翻译经论及念诵法、赞录等,计一百二十五部二百四十二卷二十帙,并《广品历章》三十卷、本录一指《天圣释教总录》三卷,勒成三帙,附(正(贞)元录)之首’。(《宋藏遗珍》第六册,第3987页下):下册之未又总结说;“右《天圣释教总录》中部收《开元》旧录并附新编,及《正(贞)元》、《法宝》等录、共计六百二帙六百二号(指千字文帙号)”。(第4007页下)来看,《天圣释教总录》全本的结构大是这样的:

  上册和中册,收载见录于《开元释叙录》的藏经:下册收载见录于《续开元录》、《贞元录》、(祥符录》、以及《祥符录》以后的藏经。

  《天圣释教总录》的主要匮值在于下册。因为在这一册中,它不仅完整地保存了宋真宗为(祥符录》所作的《序文》和《祥符录》中的《总排新经入藏录》的全部目录,对于推考《祥符录》的原本的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续载了自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至天圣五年(1027)三月之间的一十七部一百七卷新译。这些经典是《天圣释教总录》首次载录的,依次是:

  (1)《佛说白灰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三卷(施护译,下同)。

  (2)《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致王经》三十卷。

  (3)《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四卷。

  (4)《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三卷。

  (5)《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六卷。

  (6)《佛说佛十力经》一卷。

  (7)《佛说胜义宝经》一卷。

  (8)《佛说随勇尊者者径》一卷。

  (9)《佛说清净心经》一卷。

  (10)《佛说五大施经》一卷。

  (11)《大乘宝要义论》一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三、卷七至卷十为惟净译,余为法护译)。

  (12)《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其中卷四至卷六、卷十一至卷十三为惟净译,余为法护译)。

  (13)《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一卷(法护译)。

  (14)《佛说身毛喜竖径》三卷(惟净译)。

  (15)《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二卷(法护译)。

  (16)《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二卷(法护)。

  (17)《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其中卷一至卷三、卷七至卷九、卷十三为惟净译,余为法护译)信

  《天圣释教总录》在载录时,只记载它们的经名、部卷、译者、帙号、不作解题。

  但书中也有差错。如中册在“《广品历章》三十卷三帙”下注云:“亦名《一切经源品次录》,《正(贞)元录》中收入计数,具如本录’。(第3973页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贞元录》中并没有收载《广品历章》,南唐恒安《续贞元录》收载的是《一切经源品次录》三十卷,下注;“赵郡业律沙门从梵,自大中九年乙亥岁,止成通元年庚辰岁。依《贞元入藏录》集’。(《大正藏》第五十五卷,第1049页上)。显然,唐玄逸撰的《匿品历章》与《一切经源品次录》既不是同一部书,也不是同一个作者。这在阅读时须加留意。”。

  四、[北宋]吕夷简等《景佑新修法宝录》

  此书简称《景佑法宝录》、《景佑录》。原书二十一卷,存十四卷(卷一、卷二、卷四、卷六、卷八至卷十、卷十二至卷十四、卷十六至卷十八、总录一,佚七卷(卷三、卷五、卷七、卷十一、卷十五、卷十九、卷二十一。撰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

  《景佑法宝录》是《祥符录》的续作。虽然在此以前,已有《天圣释教总录》续收《祥符录》以来的新译,但由于《天圣释教总录》并非是宋仁宗直接下敕修撰的,而是由惟净等人自己编好以后进呈,然后才得到许可的,当时,仁宗没有为之作序。因此,就其权威性而言,要比由宋真宗下敕编修、并制序的《祥符录》差一等级。而且《天圣释教总录》没有译典的解题和与译事有关的表章诏书,体例上与《祥符录》也有差异,故宋仁宗下敕编修了这部《景佑录》,以绍绪《祥符录》。

  关于《景佑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说:“自宋真宗祥符四年辛亥,至仁宗景佑四年丁丑,凡二十七年,中间传译三藏与《祥符录》同,所出三藏教文一十九部一百四十八卷(上《景佑录》所纪——原注)”。(《法宝总目录》第二册,第181页上)这里说的截止年代“景佑四年丁丑’和译籍总数二十九部一百四十八卷\’与宋仁宗御制的宣只佑新修法宝录序》说的“断自大中祥符四年以后,至景佑丙子,续译未入录经总一百六十一卷”(《宋藏遗珍》第六册,第4010页上)不一致,究竟哪一种说法对呢?

  原来,宋仁宗的序言作于景佑丙子三年(1037)十二月二十七日一见《景佑录》卷十四),故他以“景佑丙子’为截止年代。而实际上《景佑录》在仁宗序制成之后,仍未终了,卷十记有“(景佑)四年,内出龟兹国梵经,付院(指传法院)参详。内出佛牙、佛骨,令法护、惟净详验’。(《景佑新修法宝总录》,第4116页上)就是例证。因此,真正的截止年代是《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说的“景佑四年丁丑’。至于其间的译籍总数,则是宋仁宗序言说的“总一百六十一卷”为对。因为这个数字与《景佑录》卷一之末说的“自真宗朝未编人录经律论集一十二部七十卷,洎今朝(指仁宗朝)所译经律论集九部八十五卷。两朝总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并今录新编”。(第4015页下)是相符的。其中,大乘经九部一百七卷,大乘律一部一卷,大乘论三部三十卷,小乘经六部十卷,小乘律一部一卷,小乘论阙,西方圣贤集一部十二卷(以上据《景佑录》卷一所列计算)。这个数子不包括正文中还载录的“东土圣贤着撰”(《总录》中无统计数)。

  从今本《景佑录》所保存的卷文来看,《景佑录》全本的构成是:前二十卷为别录,末一卷为总录。别录下分三录:

  一、圣宋翻宣继联前式录(卷一)。分别记叙太宗朝、真宗朝和仁宗朝(“今朝”)“已编入前录(指《祥符录》’和“末编入录\’的大小乘经律论集”(指“西方圣贤集”)的数目。其中,已编入《祥符录》的是太宗朝翻译的二百三十九部二百四十三卷’和真宗朝前期翻译的“八十三部一百七十卷\’,两件总计二百二十二部四百一十三卷;未编人《祥符录》、如《景佑录》新收的是真宗朝后期翻译的二十二部七十六卷”和仁宗朝翻译的“九部八十五卷’两件总计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

  二、随译年代区别藏乘录(卷二至卷十九)。下分三项:

  1、归摄藏乘略明经旨(卷二至卷十一)。依循《祥符录》中《藏乘区别年代指明》录的体式,编录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至景佑四年(1037)三月之间译成的佛典并介绍每部经典的义旨和有关的表诏。其中,卷二至卷八收载的译籍,即蛤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译成的《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三卷,终天圣五年(1027)四月译成的《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的十七部新译,已名见于《天圣录》下册;卷九至卷十一收载的译籍为《景佑录》首次载录的。它们是:惟净、法护于天圣八年(1030)四月译成的《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明道元年(1032)四月译成的《金色量子因缘经》十二卷一以上见卷九一、明道二年(1033)四月译成的《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密多经》四卷一见卷十一、景佑四年(1037)三月译成的大乘经一部二十卷一由于卷十一已佚,经名与译者均不详,《总录》亦无记载)。

  2、圣贤集传华竺类例(卷十二至卷十五)。下分西域梵本翻译(卷十二)和东土圣贤着撰(卷十三至卷十五)二门。西域梵本翻译,收载《金色量子因绿经》十二卷,此径名已见于先前的《归摄藏乘略明经旨》录,但前录只载经名、部卷和译者,此录更出解题和进经表、诏答。

  东土圣贤着撰,收载赵安仁从宋太宗《妙觉集》中录出别行的《妙觉秘诠》二卷,于真宗《法昔前集》中录出别行的《法音前集指要》三卷;真宗述文、京城义学文学沙门简长等笺注的《注释释典文集》三十卷并总录一卷;真宗制的《注四十三军经并序》一卷、《注遗教经并序》一卷、《百缘经序》一首;吕夷简、宋绶于御集中录出别行的《法昔隆集》三卷;仁宗述文、夏竦等注释的《注三宝赞》三卷(以上卷十三);仁宗于景佑二年(1035)九月制的《景佑天竺字源序》一首、于景佑三年(1036)四月制的《天圣广灯录序》一首、于同年十二月制的《景佑新修法宝录序》一首;庄献皇后述文,夏竦等注释的《注发愿文》三卷(以上卷十四);译经众僧撰的《新译经音义》。惟净等编的《天圣释叙总录》,崇廉编的《大藏经名礼忏法》,法护、惟净编的《景佑天竺字源》,夏竦撰的《天圣释教总录序》,王随撰的《传灯玉英集》,李遵勖撰的《天圣广灯录》,夏竦为沙门怀问三往中印度摩咖陀国撰的《记》、奉诏撰的《传法院碑铭》(以上卷十五,由于此卷已夫,以上均以《总录》的记载为据)。

  3、嗣续兴崇译场诏令(卷十六至卷十九)。记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至景佑四年(1037)之间有关佛经传译方面的诏令和佛教事件。

  三、复准八例排经入藏录(卷二十)。总列由《景佑录》新编入藏的经律论和集传(此卷已佚,兹据《总录》据悉)。

  《景佑录》体例中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有《嗣续兴崇译场诏合》录。此录是一份以译事为主,兼记其他的佛教大事记,其资料之详实、内容之丰富,远非昔日费长房作的《历代三宝纪》“帝年一部分所能比拟,对北宋佛教史的研究,具有他书无法取代的史料价值。

  如“天禧元年—载:

  “十二月,沙门遵泰、道圆自天竺还,贡梵经十夹、佛

  舍利、菩提念珠。先是太宗皇帝御制《新译三藏圣教序》、刊

  石于中天竺国佛成道所,因得石本以贡。并赐紫衣束帛。

  三藏沙门施护有疾,上遣中使监太医霍炳、赵拱、左皓诊

  视,是月二十六日以趣寂一指去世闻)”。(卷十六,第4076页

  下)

  “天圣五年—载:

  “(四月)三藏沙门法护、惟净上言:佛译之兴,自漠永

  平丁卯,迄唐正(贞)元己巳,历十九代,凡七百二十四年,

  所出三藏教文七千四百余卷。自是辍翻译者—百九十三祀。

  圣宋启运,像叙一指佛教)中兴,太祖皇帝遣僧西游,以访梵

  典。太宗皇帝肇兴译馆,广演秘文。真宗、皇上(指仁宗)继

  阐真乘、增新华蔽。迄于天圣,凡四十六载,所出教文五百

  一十六卷。近者,五天竺所贡经叶,多是已备之义,鲜得新

  经。翻译法护颐回天竺,惟净乞止龙门山寺,仍录前代译经

  三藏十五人罢译故事以闻。表人,留中不报。润文枢密副使

  夏竦亦奏其事,未之许也”。一卷十七,第4085页上至第4086

  页上)

\

  “明道元年—载:

  “春正月,有沙门怀问尝再游天竺,为真宗皇帝建圣塔

  于金刚座。至是复请诣西土。且求先朝继作《圣教序》、皇帝

  (三宝赞》、皇太后《发愿文》、与《摩伽陀国记》同刊石座侧。

  又请斋佛大六十九条以往。皇上嘉美其意,悉从所请。御笔

  飞白题大衣为“佛法清净’四字”。(卷十八,第4094页下)

  《景佑录》也是用工整隽秀的楷书雕造的,和《祥符录》一样,也是佛经雕印史上的精品。

  摘自《内明》第241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