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新浪博客上,读了〈张尚德教授的农禅学派风范〉一文。要点有:
1. 张老先生是台湾的名教授,湖南湘潭人,对唯识学研究很深,在禅方面有真修实证之功夫,先后创立了台湾达摩书院和湘潭道南书院。
2. 该作者从《张尚德教授在北大、清华的演讲录》一书中,看到一段描述,印象深刻。那便是过去有一次张老师给老外主持禅七。十点钟禅七开始,九点多钟,来自各国的老外已来到达摩书院。
到处找都未看到禅师(他们此前未见过尚德禅师)。只见到一个打着赤膊的老农,在菜园里专心干农活。快要十点钟时,老农回房,过了一会儿,发现这位“老农”身着禅服出现在禅堂——哇,禅师竟是他!老外们真的有点儿惊呆。3. 该作者表示,这一情景彰显了中华农禅学派的风范 ——干农活时,就是百分百的农夫;主持禅七时,即是真修实证的禅师。 真真实实的“活在当下”。其次, 干农活即是修禅,且将禅之意觉绵绵密密贯穿于干农活中,从而使普通的农活升华到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在的性灵境界;于是,自然生成出最实在也最空灵的生活方式。
---------------
农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劳动与生产的特有修行方式,既播菜种,也植善种;既耘农田,也耕心田。挥汗举锄,自食其力,何等高贵;放下簸铲,俯仰天地,何等自在。所以自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提出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农禅风气便在中国流传逾千年。
吾师张公尚德先生四十八岁悟道后,先追随南太老师怀瑾先生多年。到了六十岁时,在台湾苗栗山区,以农禅方式创办达摩书院。书院草创初期,笔者还是大学生,有幸躬逢其盛,故略述一二。
张老师的达摩书院,原本是个荒废的农场,老师带着少数几位道友一铲一锄的开垦。每到禅七前的准备工作,常常要赶夜工,或种花、或搬石、或造桥、或铺路。由于山区湿气重,老师都会在旁为大家烧起一堆大火,让作夜工的人免于受寒。有一次禅七期间,大家克服不了腿痛,老师让大家出坡,有的捡干树枝、有的烧火、有的舀水、有的填土,把一大块湿地,用数堆大火烤干,再把草皮铺下。深夜完工时,已是天地无声,妄念俱销了。
春天时山上百花齐放,气象万千。夏天台风频繁,若遇到山洪泛滥,常会冲垮溪河堤岸,或者发生土石流,使得山路中断。所以每到台风季节,老师就带大家疏通河沟,避免树枝堵塞而水泄不通。平时老师也会带大家开卡车到山下河床搬运石头回山上。大石头用来造坚固的河堤或坡崁,小石头用来铺路。书院的几百亩地,就这样一石一砖的开垦出来了。
在山上平时常常可以与翩翩白蝶与嘤嘤鸟鸣为伍,但山区也多蛇窝,有蟒蛇和龟壳花、雨伞节、赤尾青竹丝等毒蛇,都会在天气好时出没。有些藏在菜园或竹林里,有些又会在屋梁或房间角落出现,所以老师总会提醒大家要小心蛇,也嘱咐要在房间四周洒雄黄或石灰。因而几十年来山居,皆能彼此相安无事。佛法中的天龙八部,其中有摩睺罗迦(大蟒神),便是重要护法之一。
书院若逢山岚缭绕,真如缥渺仙境。只是大量湿气,也使得屋内很多东西容易长霉。从前没有除湿机,老师带大家到海边捡大块的漂流木,运回山上。木头烧了之后的热气,可使山谷的空气变得干爽,也能驱除身上湿气,有时甚至可以冲破天上云雾,使太阳金光普照大地。这正是农禅的重要内容之一,善用周边一草一木,使其发挥其最大效用。
多年来,老师在山上农禅兼修,每年定期在达摩书院主持两次禅修,此外,还不时到大陆作文化交流。从早期的著作《禅的超越性》、《中国人是真的》、《分析命词与综合命词》到后期的《张尚德演讲集》、《禅与中国文化》、《北大、清华演讲录》、《散谈唯识学》等。如此一本本讲稿集,都是老师的农禅体悟,化作文字来救世救人。现虽已年过八十,仍孜孜不倦的在整理唯识学系统,已出版《唯识新引》至第五册,详细的解释了众生存在的起始。
山林农禅,随缘度日,坐空谷里,行大教化。这在现代工商社会的急速开发国土之情况下,越来越是难得。今年湖南湘潭道南书院的新禅堂将要完工,愿张老师空手把锄头的农禅精神,日后也能在道南书院及神州大地恢复与振兴。
以唯识学作基础的禅门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华最重要的文化宝藏之一。
想到此处,那真是要谢谢太老师南公怀瑾先生,一生在这方面的整理与开创。
祂一再嘱咐大家,建立中国特有精神文明的:
文化铁路。
二零一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于台湾达摩书院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