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之亲憎我 孝方贤

发布时间:2024-10-17 16:20:24作者:常识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之亲憎我 孝方贤

“亲憎我,孝方贤。”这是说父母亲假如是憎恨我的,我也不改我的孝心,这样的孝才真正叫贤德。要知道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一种本性的爱,如果父母亲憎恨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实在做得太缺德、太不孝,让父母都寒心,所以父母对我都会起憎恨,那我的德已经可以说去尽了。这时候要赶紧回头向父母忏悔,努力的改过自新,父母一样会重新爱我们的,这是一种天性,憎恨我们是暂时的,这是一种可能。另外一种可能是父母他迷惑颠倒,他自己可能被物欲所蒙蔽,或者是受人挑唆,听了人家说的坏话,对我起了憎恶的心,我这个时候也绝不能够用憎恨的心来对抗,要知道如果我用憎恨心对父母我自己是大不孝,父母即使是憎恨我我也要对父母尽孝,这样的孝真正是难能可贵。



在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里面的第一孝是四千五百年前的舜,当时大舜是生长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他的亲生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后母,后母憎恨他、嫌弃他,后母自己生了儿女,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女而虐待舜。他的父亲也是胡涂,听信了后母的话,父亲、母亲两个人就合起来虐待舜,甚至要谋害舜。舜虽然他尽心尽力的去行孝,但是却常常受到父母的那种恶骂、欺负,而舜绝没有因此而生怨恨,反而处处回头检讨自己,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够孝顺,才会让父母的心起这些烦恼。有一次舜的父母要害舜,就让舜下到一个枯井里面去干活,当舜下到井里之后,他的父母就一起把土埋到井里面要把舜活活的埋死。幸好舜他很有智慧,事前他已经知道父母的用心,于是在这井里面事先挖好了一条通道通出去,结果没死,从这个通道里钻出来。当他回到家里面,父母很惊讶,怎么这个儿子没死,看到舜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还是这样老实、还是这样温顺孝顺自己的父母。后来有一次舜的父母又把舜骗上草屋的顶上去,当舜上到房顶以后,父母就把梯子拿走,舜就下不来了,结果父母就在底下放火,想把舜活活烧死,结果舜他也早有预料,事先准备好了两个大斗笠,就从屋顶上拿着这个大斗笠跳了下来,像降落伞一样慢慢的降到地上,也没死。所以你看,父母这样的对待他,而舜绝没有因此有一句的怨言,甚至不生一念的憎恨,这样的大孝感动天地,传说舜在耕田的时候大象都帮助他拉犁,小鸟都来帮助他播种,衔着种子给他下种,也感动了这些百姓,感动了当时的帝王。当时帝王是尧,尧帝听到有这样的大孝子,非常欢喜,把舜请出来辅佐他治理天下,甚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舜给尧做助手做了二十八年,然后尧就把帝位传给了舜,这是有名的历史上的禅让。你看看,正因为舜能够在这样的困境里面依然行孝,他的德就厚,他的结果竟然是这么样的美满,你看他得到的是幸福人生,他娶的是尧帝的两位公主,得到了天下的皇位,做天子。他治理下的天下国家百姓也都能够幸福快乐,因为舜他是以孝治天下。这样的一种福分从哪里来的?从孝德而来的。福报是逆着加的,如果我们能够承受得起,就叫有福,如果不能承受,就没福,叫薄福之人。

这句话也可以有些引申的意思,“亲憎我”可以理解成父母亲对我们所做的事业可能不理解,假如我们做的事业是好的事业,比如说真正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谋福利的,创造和谐的这些事业,假如说父母不能理解,那我们应不应该干?应该干。虽然父母不理解,但我们真正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为人民做真正的贡献,这是对父母在尽孝。《孝经》上讲孝有三个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一个层次是孝养我们现前的父母亲;第二个层次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谋福利,这是尽忠;第三个层次,这是最终极的层次,叫立身,立身行道,做出真正的为国为民的好事,这是让父母得到了光显,父母那个时候也就能够理解了。比如说我们要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推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道德规范向社会传播,帮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古圣先贤赞叹的事业,我们现在也来立志从事这个事业,可能要做出一些牺牲。父母如果能同意,这个父母是大贤大德,如果父母他不能同意,这也很正常,我们这个时候要能够委婉的跟父母劝说,让父母明白,自己努力的在圣贤之道上学习,自己做到了以身来做示范,让父母了解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伟大、崇高。在父母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或者不支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尽心尽力的劝导,让父母能够理解、支持,这样的孝叫孝方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