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品第十六
这时,正念天子向法慧菩萨说道:“佛子啊!一切世界中的所有菩萨,依照如来的教诲而染衣出家。出家之后,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清净梵行,而得以从菩萨的阶位到达无上菩提之道呢?”
法慧菩萨就回答正念天子说:“佛子啊!大菩萨在修学清净梵行的时候,应当以十种法来作为所缘的境界,而对所缘的境界加以专心忆念地观察。这十种所缘的法就是:一,身;二,身业;三,语;四,语业;五,意;六,意业;七,佛;八,法;九,僧;十,戒。应当如实的观察这十种法,从观察身是否为清净梵行,一直到观察戒是否为清净的梵行。
“如果身是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梵行就是非善的,就是非法的,就是浑浊的,就是臭恶的,就是不净的,就是可厌的,就是违逆的,就是杂染的,就像死尸一般,就是诸虫聚集的污秽之处。
“如果身业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就是行、住、坐、卧,就是左右顾盼,就是俯仰屈伸。
“如果语言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梵行就是音声风息,就是嘴唇、舌头、喉咙、口吻、呼吸、吐纳、压抑、纵扬与高低清浊了。
“如果语业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就成了起居问讯、略说、广说、譬喻说、直说、赞叹说、诋毁说、安立假设说、随俗说、显示真义之说等各种言说了。
“如果意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则应是明了、是观察、是分别、是种种的分别、是忆念、是种种的忆念、是思惟、是种种的思惟、是幻术、是睡眠与梦。
“如果意业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清净的梵行就成了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等感受。
“如果佛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请问:到底色是佛呢?还是受是佛呢?想是佛呢?行是佛呢?还是识是佛呢?三十二相是佛呢?还是八十种好是佛呢?神通是佛呢?业行是佛呢?还是果报是佛呢?
“如果法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到底寂灭是法呢?还是涅槃是法呢?不生是法呢?还是不起是法呢?不可说是法呢?还是无分别是法呢?无所行是法呢?还是不合和聚集是法呢?
“如果僧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到底预流向是僧呢?还是预流果是僧呢?一来向是僧呢?还是一来果是僧呢?不还向是僧呢?还是不还果是僧呢?阿罗汉向是僧呢?还是阿罗汉果是僧呢?三明是僧呢?还是六通是僧呢?
“如果戒是清净梵行的主体,那么到底坛场是戒呢?还是讯问清净是戒呢?教授行为的威仪是戒呢?还是授戒仪式的三说羯磨是戒呢?和尚是戒呢?还是阿阇梨是戒呢?剃发是戒呢?还是着袈裟衣是戒呢?乞食是戒呢?还是正确的活命方式是戒呢?
“就如同以上所述,加以如实的观察之后,心中对于身无取着,对于修也无所染着,对于法也能够无所住;过去的已灭,未来的还未至,而现在则为空寂;没有造作业力的主体,也没有受报的主体;这一世本然性空而不移动,彼世也本然性空而不改变,这一世与彼世都本然性空而互不侵犯。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什么样的法能名为清净梵行?清净梵行从何处而来?为谁所有?它的主体是谁?又由谁来造作业力?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到底是色,还是非色呢?到底是受,还是非受呢?到底是想,还是非想呢?到底是行,还是非行呢?到底是识,还是非识呢?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