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先启求听许。
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使。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輭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唯愿大德怜愍故听。
按此经佛为善生长者而说。故亦名善生经。凡七卷二十八品。一集会品。二发菩提心品。三悲品。四解脱品。五三种菩提品。六修三十二相业品。七发愿品。八名义菩萨品。九义菩萨心坚固品。十自利利他品。十一自他庄严品。十二二庄严品。十三摄取品。十四受戒品。十五净戒品。十六息恶品。十七供养三宝品。十八六波罗蜜品。十九杂品。二十净三归品。二十一八戒斋品。二十二五戒品。二十三尸波罗蜜品。二十四业品。二十五羼提品。二十六毗梨耶品。二十七禅品。二十八般若品。今即第十四品文也。本因善生请问外道礼六方法。佛以六波罗蜜答之。于此品初复明东方即是父母。南方即是师长。西方即是妻子。北方即善知识。下方即是奴婢。上方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是六方者。是人则得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二问七遮难。
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听不。若言听者。复应问言。汝不负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负。复应问言。汝今身中无内外身心病耶。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不作盗法人耶(谓盗听比丘比丘尼戒法)。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非二根坏八戒斋父母师病不弃去耶。不杀发菩提心人。盗现前僧物。两舌恶口。于母姊妹作非法耶。不于大众作妄语耶。
问。此优婆塞戒法。似被界内菩萨。何故种种遮难。皆不许受。梵网戒法是别圆菩萨。何故惟除七逆。余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岂藏通法门反难于别圆耶。答。此六重二十八轻律行别被一种根机。故下文云。出家菩萨得畜二种弟子。谓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在家菩萨亦得畜一种弟子。谓在家弟子。既有为师作范之义。殊非泛常优婆塞可比。则遮难安得不严。又由界内教法扶事为急。必事境不亏。然后理谛可发也。若梵网是界外教。收机则广。故惟除七遮余皆不拣。但所谓解法师语亦非易易。如经云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己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有此信者方能解法师语。则似易而实难矣。
三问能受。
若言无者。复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至心受不。
受此戒者。亦可出家为沙弥。亦可出家为比丘。亦可进受梵网戒。亦可成无上菩提。譬如本立道生。故得无量利益。若毁破者。罪亦无量也。
四问能归三宝。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至心归依于三宝不。
问。菩萨戒经云。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又云。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学佛经一分外典是名不犯。此义云何。又复今时寺院往往庄饰神像。朝暮礼拜。为有过不。答。听学外典为欲降伏外人。非依外典修行也。护伽蓝神理可庄饰。然比丘沙弥决定不应礼拜。近时丛林陋习不足挂齿。但当依律行持。天神自然喜悦。若大自在天护正法者。优婆塞致礼亦自不妨。彼亦归依三宝。不异法门昆仲也。
五问能施无畏。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人归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巳。若人能施无怖畏者。是人则得优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诸众生无怖畏不。
六说犯戒过。(分二。)先标。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
次释。(又分六。)一杀生过。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诃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五谷。黍菽麻麦稻也。果木实。蓏草实。
问。一人恶业与天下何干。若是同业相感何为归罪一人。若一人恶业如是力强。今作恶者不可胜数。世界云何安立。答。然旃檀而香味远闻。动粪厕而臭气四达。善恶业力亦复如是。今作恶者虽多。而修善者亦自不少。所以世界苦乐相参。若无恶人因缘力故。应成净土。若无善人因缘力故。恶道充满矣。
二偷盗过。
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三妄语过。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减少。
四饮酒过。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诃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五邪淫过。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六问离四虚。
善男子。是五恶法。汝今真实能远离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应作。何等为四。为贪因缘不应虚妄。为嗔恚痴恐怖因缘不应虚妄。是四不应法汝能离不。
贪恚怖痴四法种子。惟阿罗汉乃能断尽。然一受戒即须折伏令断。不应以此因缘而作虚妄事也。
七问离五游。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如是五处汝能离不。
旃陀罗此翻屠者。或翻严帜。谓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标帜故。即今打狗及刽子手之类是也。问。屠儿淫女酒肆旃陀罗舍不游可矣。国王处亦不应游。岂优婆塞并不许出仕耶。答。菩萨优婆塞戒既从二十僧中秉受。理应清净自居乐道忘势。何得更游国王类彼趋炎附势者耶。古来儒者亦有不事王候高尚其志。如子思孟子段干薛柳之属不一而足。既受菩萨优婆塞戒自应如是矣。
八问离五不应。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事所不应作。一者不卖生命。二者不卖刀剑。三者不卖毒药。四者不沽酒。五者不压油。如是五事汝能离不。
卖生命则伤慈悲。卖刀剑毒药则近杀业。沽酒则招呼引召乱性迷魂。西域压油亦多损害虫命。故均名恶律仪也。此方压油不令先出虫者无罪。
九问离三不作。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三事所不应为。一者不作罗网。二者不作蓝染。三者不作酿皮。如是三事汝能离不。
西土蓝染亦多杀虫名恶律仪。此土不然亦应无罪也。酿皮者以硝制皮然后可用。既伤慈悲又复臭秽故不应作。
十问离二事。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二事所不应为。一者摴蒲围棋六博。二者种种歌舞伎乐。如此二事汝能离不。
此等皆属无记散乱邪业。妨废正道。故不应为。
十一问离四人。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种人不应亲近。一者棋博。二者饮酒。三者欺诳。四者酤酒。如是四人汝能离不。
十二问离于逸。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应作。何等放逸。寒时。热时。饥时。渴时。多食饱时。清旦暮时懅时。(懅音渠。惧怯也。又心急也。亦音据。惭惧也。)作时。初欲作时。失时。得时。怖时。喜时。贼难谷贵时。病苦少壮年衰老时。富时.贫时。为命财时。如是时中不修善法(是名于逸)汝能离不。
十三问能作世事。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十四问离四寄。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汝能离不。
十五问离四恶。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輭心恶。四者少作多说。是四恶人汝能离不。
问。菩萨应劝化一切恶人皆令修善。今诫远离四种恶人。宁不违失菩提心耶。答。久修大士力堪化人。初心菩萨应先自护。若不远离恶友必至受其薰染。既远离已。令菩提心修习增长。不患不能化度此辈也。
十六时僧两满。
若言能者。应令是人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至心观其身四威仪。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
白者秉白也。羯磨此翻为业。亦翻所作。亦翻办事。亦翻作法。谓白众作法。为其成办受戒事业也。 问。外道求出家但制四月共住。沙弥受具戒止须三师七证。今此善人欲受优婆塞戒。何故必令满六月日。观四威仪能如教作。方于二十僧中。作白授戒。岂出家尚易此反难耶。又设有他缘不满六月。无二十僧。亦可受否。答。此一种菩萨优婆塞。乃是居士中尊与比丘内外夹辅共兴佛法者。故授法独加慎重。他缘既无开听恐难轻许。止可授通途五戒并梵网地持等戒耳。(梵网即流通心地品。地持即菩萨戒本经)。
十七正白羯磨。
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满六月中净四威仪。至心受持净庄严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
此正作白羯磨文也。由僧默然即是共许彼人作优婆塞。从此便得为优婆塞。故云成办事业也。
十八劝持受归。
僧若听者。智者复应作如是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终当堕三恶道中。善男子。优婆塞戒不可思议。何以故。受是戒已。虽受五欲而能不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为不可思议。汝能怜愍诸众生故受是戒不。若言能受。尔时智者次应为说三归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受三归已。名优婆塞。
问。虽受五欲不障圣果。与恶邪见中所谓淫不障道何异。答。佛为出家人制断淫欲。彼乃妄云淫不障道。故名恶邪见也。今佛为在家人。但制邪淫不制非时食残宿食等。然苟依戒行持。遵修念处。便得证于初二三果。故云虽受五欲而能不障初果等也。然彼设证阿那含果。则正淫亦必永断。岂淫不障道之邪说哉。问。优婆塞何故不证第四阿罗汉果。答。由尚居家未断残宿食故不成应供德故。问。沙弥亦无残宿食戒何故得证四果。答。沙弥虽未受残宿戒。而住僧伽蓝内。即可断残宿食。故亦得证四果。证四果已。无漏戒与律仪戒共发即得名比丘也。问。翻邪已受三归。寻常五戒亦受三归。今既满六月后二十僧中作白羯磨何须又受三归。答。三归是一切戒之本源。故一切戒竝由三归而得。但由期心各别故令所发无作亦各不同。今正依此三归得名菩萨优婆塞也。
十九问定所持。
尔时智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如来正觉说优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但三归菩萨优婆塞也)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一分戒菩萨优婆塞)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少分戒菩萨优婆塞也。更有受三戒者名半分菩萨优婆塞。前标半分今不重出。但净身三故仅名半也)。若受三归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受一戒而破亦名无分。受三戒四戒五戒而破一戒亦名无分。此略不说可以例知。)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
问。菩萨优婆塞戒云何得有一分乃至满分不同。既有一分乃至满分不同。云何授已复说六重二十八轻戒法。答。此义今当辨。佛之正法重在责实不重虚名。以其虽是在家能发无上大菩提心。满六月中净四威仪悦可僧意。故于二十僧中作白羯磨受三归依。尔时即名为菩萨优婆塞。纵令不受五戒。亦必于此六重二十八轻应学应持。但五种净戒似粗实细似易实难。故教令谛审思惟。宁可少受多持。不可多受少持。不受则已受则必持。持则必当充类至义之尽极其精细。方得名为一分优婆塞等。当知始从不受五戒优婆塞。一分优婆塞乃至满分优婆塞。总当学持六重二十八轻戒法。纵使六重二十八轻悉皆无犯。仅称满分乃至一分。以一分戒求其微细无缺。亦甚不易故也。故一一戒竝摄六重二十八轻。一一戒竝能克证初二三果乃至远阶无上菩提。惟佛方能圆满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功德。惟佛方名究竟一分。究竟二分乃至究竟满分戒耳。纵令此生未即证果。而但三归定生人道。一分戒定生四王天。二分戒定生忉利天。三分戒定生夜摩天。四分戒定生兜率天。满分戒定生化乐他化等天。若以此但三归及一分戒等回向净土定生极乐世界。随功力之浅深分莲华之九品。约因辨果分毫不滥不啻如镜写形也。愿受持者图此实益勿挂虚名。
二十正授六重。
既授戒已复作是言。优婆塞者有六重法。
谓从但三归优婆塞乃至满分皆有此六重法也。
二十一分列重戒。第一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虽为身命。举重以况轻也。为身命尚不应杀。况余事耶。乃至蚁子。举轻以况重也。蚁子至微尚不应为身命杀。况他物乎。若准五戒相经。则杀人犯不可悔即失优婆塞戒。杀非人犯中可悔。杀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悔则犯戒罪灭性罪不灭。不悔则虽犯小罪亦堕三涂。细玩今文似杀蚁子亦即失戒。应更分别。若但受三归或受盗等一分二分戒者。宜依五戒相经结判轻重。若正受此一分杀戒或兼余分或受满分者。则依此经结判也。暖法者。内凡四善根之初位。从四念处观发得相似智慧。得善有漏五阴伏见思惑。如钻火先觉暖相故名暖位。依于净戒而修念处。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暖法。乃至世第一法。而阶无漏。若破净戒一切念处慧等悉不成就。如树无根不发芽茎。如屋无基不立堂构也。所受无作戒品清净道器今已毁坏故名破戒。譬如死尸无复香气故名为臭。堕在下贱种姓故名为旃陀罗。远清净道故名为垢。难得解脱故名为结。
问。倘能无覆藏心。诚恳发露通忏悔否。若通忏悔法式云何。答。本经无忏悔法。设欲忏悔须依梵网或依方等及观虚空藏占察经等。诸大乘法随用一法毕志行持心极殷重事极恳到乃克有济。殊非可草率也。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五钱为不可悔。四钱以下为中可悔。一钱为下可悔。受此一分戒者一钱亦不可悔。余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虚说。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此戒受与不受其罪是均。或不受者为身命故万不得已而偶虚说。犹为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此戒受与不受罪亦是均。或不受者为身命故。恶女以死相逼而强从之。犹为中可悔也。
第五不说四众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口宣人过如吐蛆虫。已是恶口两舌之业。况宣如来四众弟子过罪。岂非恶口之最重者。不论实与不实。但令陷没治罚心说必皆失戒。若奖劝心及僧差说过竝名非犯。若有嗔心。亦犯轻垢也。
第六不酤酒。(上分重戒竟。)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问。酤酒一事。资生之业不贪不饮何故反重。若贪饮酒断智慧种为愚痴人。何故反轻。答。饮酒但自迷惑。酤酒迷惑一切。是故罪重。资生自有正业。所谓商贾如法求利。不应作此恶律仪也。无论但三归依一分满分。犯此皆失菩萨优婆塞戒。
二十二结重起轻。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络。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徧。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此结叹受持功德也。璎络庄严对破戒而言之。破戒则无惭愧如裸露故。妙香徧熏对臭言之。遮不善法乃至上族种姓。对旃陀罗言之。旃陀罗名恶律仪。罪业之藏下贱种姓。今受戒则任运止恶行善。出生无上菩提妙宝。堪绍诸佛种姓也。大寂静处对垢言之。是甘露味对结言之。生善法地总叹戒为平地也。又璎络庄严是乐德。香遮不善是净德。上族寂静是我德。甘露不死是常德。初发菩提受戒之时。便得如是四德无作戒体。念念受持则念念具足四德利益。△(上说六重戒竟。下说二十八轻。)
二十三分列轻戒。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此下二十八种失意之罪。亦名违无作罪。亦名不净有作。倘一犯之即应忏悔。若不忏悔皆能堕落三涂。不论但三归菩萨优婆塞一分乃至满分无不尔也。世人虽不归依三宝为优婆塞。亦须供养父母师长。若不供养亦必有罪。况为菩萨优婆塞耶。言失意者。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闲善意念也。言不起者。改过自新名之为起。起则不致堕落。不起则当堕落也。言不净有作者。善恶皆论无作有作。今是有作恶。故名不净有作也。未受戒前未得无作戒体。则善名有作。已受戒后。已得无作戒体。虽犯失意之罪。仅名有作不净。以例未受恶戒未发无作恶律仪时则恶名有作。已受恶戒。已发无作。虽或有时遇生不杀。遇物不盗等。仅名有作善也。夫初受戒时。即发无作妙戒。所有功德念念无量。故于二十八种失意之罪。虽或偶犯但违无作名为有作。如人偶病。服药则痊。惟不服药则能致重。或复致死。倘不受戒。纵发菩提。如中阴未曾受身。依何行菩提道。绍佛种姓也哉。
第二耽乐饮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满分菩萨一滴入口亦失意罪。四分以下耽乐方成失意罪也。以酒为药。以酒涂疮。竝名非犯。
第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恶心故得罪。有慈心而力不逮者。非犯。
第四有乞者不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匄(音盖。乞取也。行请也。)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所乞非宜。或自实缺乏此物。无以应之。非犯。
第五见四众不能迎拜问讯。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有重病。或在说法众中。或坐禅入定。非犯。
第六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见他毁戒应生大悲。又应自省。何可生憍慢耶。
第七月六斋不加受八戒供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敬好时。则善法衰损。故有罪也。重病非犯。
第八不往听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自修胜业。或有重病。或彼颠倒说法。不往非犯。
第九受僧用物。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云四方僧物。亦翻别房施。)卧具牀坐。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未入僧数故不应受也。或于寺中暂用非犯。
第十饮有虫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疑则应谛视。应用漉囊。或谛视无虫。方可饮用。
第十一险难独行。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冒难游行非明哲保身之道也。或先无险难至中道时忽有险难非犯。或有伴同行。伴忽命过非犯。或为佛法或为父母师长。不避险阻非犯。
第十二独宿尼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防过远嫌也。设有不得已事。须得好伴同宿非犯。
第十三为财打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奴婢僮仆以德化之。恩而有威。何须打骂。纵彼无道。亦应依法折伏。不宜辄自动身发口也。
第十四残食施僧。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乞士资身。虽无简择。善信设供。理应精虔。若以残食施于四众。则轻慢良田。自招不如意报也。
第十五畜猫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伤害鼠类。违于慈悲。虽不失戒。性罪不轻。
第十六畜牛羊等。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求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问。比丘乞食四方。故不可畜奴婢畜生。今优婆塞未离家业。如何不许畜象马等。又净施之法。当如何作。答。此菩萨优婆塞虽尚居家。已作人天标榜。故一切畜生皆须净施。净施之法经未申明。然以理揆之。应同比丘净施财宝。虽不畜持。仍得作法受用。(谓以象马等物皆作委寄亲友之心。代彼看养骑用)。
第十七不储畜三衣鉢杖。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鉢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伽梨此翻重复衣。亦翻大衣。
问。既许储畜。亦许著用否。若许著用与比丘何别。或衣制不同。当云何造。或著时有别。复在何时。答。三衣鉢杖。本是出家器具。此经但说储畜。不说著用。惟方等陀罗尼经制在家二众入坛行道应著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不同割截。入坛时著则非一切时矣。
第十八田须净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求无虫净水。或求陆种不须用水。皆不损生也。
第十九物价令平。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非时处欲。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虽是自己妻妾。不得非处非时也。除卧室中名为非处。或于日中或产前产后皆名非时。
第二十一偷官税。
若优婆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据五戒相经违税五钱犯不可悔。此云尔者。或是寻常市中卖物不同偷度关津。或虽为菩萨优婆塞。未受此一分戒。故稍轻耳。
第二十二犯国制。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入国问禁。世法尚然。况佛弟子。何得不自慎耶。
第二十三新食不供养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蓏菜茹(音如。茅根也。又干菜也。)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四不听僧止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给孤长者。每为新学比丘教读说法。然必先礼比丘足已。然后授法。不以师礼自居。又是僧听教授。方敢为之。不敢辄自作也。
第二十五不路让僧前。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六僧食不公分。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师与众僧本应平等。偏好偏多是陷师于不义也。
第二十七养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养蚕是杀方便。故结轻。若煮茧害命。则结重矣。
第二十八路遇病不能视嘱。(上分轻戒竟)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有暇则应往瞻视。无暇则应作方便。或付嘱已。然后可去。若置之度外。则失慈悲。故得罪也。不犯者。或自有病。或无力。或彼自有力有瞻病人。
二十四劝赞善持。
善男子。若优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丈夫之人。
分陀利此翻白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故以为喻也。戒德远熏。故为微妙上香。能契实相因果。故为清净莲华。自利利他。故为真实珍宝。雄猛威力能胜烦恼。故名丈夫之人。
二十五结赞甚难。
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二百五十戒皆是摩诃衍。)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始从但三归乃至满分戒。各当持此六重二十八轻)。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今时欲求如法比丘僧二十人。殆不易得。则此优婆塞戒殆未可受。姑略释之以显正法。或肯如说行持。亦即分陀利华矣。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笺要
优婆塞戒经云。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妬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
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
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贪著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复有三事。一者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时不生憍慢。复有三事。一者多闻无厌。二者能忍诸恶。三者教他修忍。复有三事。一者自省己过。二者善覆他罪。三者乐修慈心。复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三者口言柔輭不粗。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离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
不清净说法有五事。一为利故说。二为报而说。三为胜他说。四为世报说。五疑说。清净说法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为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
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闲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
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如人重病。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