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题目,我主要为处理一个问题:〝学禅的人,能不能生净土?〞或〝学禅的人,当生何方净土?〞因有些学禅的人,经常会疑惑:「修净土法门者,于临命终时,以念弥陀圣号,而期待往生西方净土。如我们学禅者,临命终时要作什么呢?将往生到那里去呢?」如你想:「我都没有念佛,便不能往生净土。那下辈子要去那里,便全无把握矣!」
如果这问题的答案,真是如此的话,我敢担保:你愈学禅,愈手脚发凉。因为谁有把握,这一生一定能开悟。其实开悟还不够,而且要证得不受后有,才能了却这问题。
以我的观点,却回答曰:「学禅的人即使未开悟,还是能够往生净土的!」为什么呢?
净土与天国的差别
从环境殊胜、资生受用、人际关系、天寿无疆等
还不能显现出净土的殊胜。
很多人讲到净土,不管是西方的极乐世界,还是东方的琉璃净土,大部分是从外境的殊胜讲起的:
首先看环境殊胜:如《阿弥陀经》所谓的: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反正净土,外在的环境绝对非常殊胜,而没有任何的嫌杂,或危难。
资生受用:以食衣住行来讲,也是非常殊胜的。想吃时,食物就来;生下来时,就带有天衣。想到什么地方去,有神足通。所以食衣住行,都优裕安适。至于人际关系,乃诸上善人共聚一堂。最后就寿命而言,也是天寿无疆的。
上述种种,其实并不能显现出净土的特胜。为什么呢?因为如一个人能往生天道,前述种种天福,皆能受用也。
故必从「不退转」的修行渐次,才能凸显出净土的殊胜。
故净土最殊胜的,是什么呢?乃「不退转」也。这也就说:一个佛弟子之所以发愿往生净土者,乃是为修行,而非为享受。
记得好几年前,有位居士已病得很重了;于是亲友们就劝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当我去慰访他时,他却说:「以我这一生所修的福德,应不够资格去那边的!」于是我乃开示曰:「到西方极乐世界,却不是为享福尔,而是为修学佛法也。如你诚心想学,一个好的老师,就会接纳你!」他听了心里比较坦然,所以很快就往生了。
云何佛弟子,需往生极乐世界,才方便修学佛法呢?最重要的是:那边能证得「不退转」位。
我们在娑婆世界,虽然也很发心,也想修学。但是娑婆世界的逆缘很多:有的是来自外在的环境,比如:天灾、人祸、台风、地震…,那时候要死,都不知道哩!有的是因资生受用的辛苦,因为要吃饭,就得忙碌工作,而花掉很多时间;甚至为了顾衣食,还造了很多恶业。在人际关系上亦然,经常是弱肉强食,尔诈我虞。所以在娑婆世界,逆缘很多;故真修行而有成就者,唯凤毛麟角而已!
若在极乐世界,因经典上已给我们最大的承诺:就是能证得不退转。故于修行上,担保有进无退,迟早会到达终点的。下面我们再看「云何能不退转?」
非往生至净土,即能证「不退转」
条件:外有佛菩萨的说法及诸善道友的劝勉提携
内有求觉向道的愿心与行持
虽经典上已承诺:往生净土就能证得不退转,甚至一生补处。但是否到极乐世界后,就可以无所事事地守株待兔,以证得不退转呢?我认为不是这样!
因为能证得不退转,有它内外的条件。外乃有佛菩萨说法,及诸善道友的劝勉提携。刚才已讲到,就资生受用而言,净土与天国其实是差不多的。在「净土三经」中,各位如仔细看,乃谓:净土的资生受用,与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是一样的;但净土却有佛菩萨说法。也因有佛菩萨说法,那地方才能称为「净土」。既有佛菩萨说法,故感召而来的,也是修学向道之诸上善人。以上是外在的条件。
内在呢?如果自己没有道心,虽具足外在的条件,也是枉然。故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道心,要有求知求觉的愿力与行持。这也就说,我认为往生净土最重要条件,是「发菩提心」─即努力修学佛法的意愿。
内院与外院间,竟以何为界?以业力和愿力为界。
我们都知道:在兜率天中,有内院和外院。内院是弥勒净土,外院是一般的天道。然内、外院之间,究竟有什么界限呢?
用一般人的想法:也许如楚汉对峙时,乃以鸿沟为界。甚至如东西德间,有柏林围墙为界。其实天人都有神足通,故即使有鸿沟、柏林围墙的存在,甚至喜马拉雅山或台湾海峡之类,都阻隔不了天人的来往。
故内院与外院间,乃以愿心和业力为界。就像在人间,虽有很多寺院;但有些人一辈子也进不去,是寺院限制他吗?不是,乃为没有修学佛法的愿心尔!反之,没有纵欲的习性,那些五光十色、纸醉金迷之地,对我们来说也是界限哩!
所以,若有修学佛法的愿心;于往生时,因愿力所持,自然感应到内院。反之,没有修学佛法的愿心,就往生到外院。外院虽能够享天福,但天福享尽后,就堕落了。而内院,因能修学佛法,才能不退转也。
是以《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其中「福德」,是指人天的福业;而「善根」,是指学佛的愿心与行持。
因此,在《阿弥陀经》上有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中的「善根与福德」,当分别申论:
「福德」是指天道的福报,因为一定要有天道的福报,才能往生天国。这在六道轮回的理论中,本来就是很明确的。既净土的资生受用,与天国类同;则也要有升天的福德,才能往生净土。
至于「善根」,则是指修学佛法的愿心,和对应的行持。这也是说,乃以修学佛法的愿心与对应行持的高低,来决定一个人能否往生净土?甚至往生净土时,其品位的高低,也是以此而确认的。
往生净土的条件
故欲往生净土者,得从发「菩提心」,而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资粮。
云何修福德?布施、持戒、禅定。
关于以布施、持戒、禅定来修福,在经论里是很明确的记载。但在世间中,却以布施为尚–出钱出力。事实上,持戒的福德乃比布施还高。我们知道,持戒主要有两种戒:一种称为「止持」,一种称为「作持」。止持,就是坏事不能做,作持就是好事尽力做。所以,布施只算是作持的一部分而已。
云何禅定,也是修福德?有的人想:因布施对别人有好处,所以是修福德;同理,持戒也对别人有好处,故是修福德。那禅定,为什么也是修福德呢?
我过去曾参过「什么是福德?」结论,只有一个重点:就是和谐,才是福。并不是占有,就是福:如果得到的,自己却不喜欢,那怎能算福呢?甚至自己虽没有!也不觉得缺憾,又何非福呢?所以真正的福,不是有或没有,而是能不能跟内外的境界,达成统一和谐。
故一个人如禅定修得好,即能达成身心的统一和谐、内外的统一和谐。这种福德,当然比布施、持戒,高明很多。因此,虽布施、持戒也能升天,但只能升到欲界天;而修禅定者,才能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也。
云何修智慧?闻思修,或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也就是依法奉行之意。
至于云何修智慧?大家已听得很多了!简单讲,就是闻思修。或如原始佛教所说的「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也就是要把所听到的佛法,付诸实践。而能慢慢地由浅入深,以至于能证初果、二果、三果等。
这与净土宗常强调的「信、愿、行」,竟有何不同呢?
因此,讲到这地方,从发菩提心而积聚福德、智慧的资粮者,与其他宗派的修法,都是一样的。因为佛教从原始佛法下来,虽发展出不同的宗派;但乃从共通的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故我们不能抹煞共通的基础,而只强调宗派的殊胜。这样各宗派间,就会彼此矛盾而不可通融。于是乎,我们从这共通的基础,再回头看净土宗所强调的「信、愿、行」,竟有何偏差呢?
净土宗强调的信,是信阿弥陀佛。但广义的信,是信三宝;不只信佛,也要信法和信僧。以若只信佛,而不信法;则与外道无别尔!又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竟何所求?若非为修行,而是为享乐,则绝去不成也。
其次信者,外在是信三宝,内在则要信自己。如果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修行,则三宝虽好,也提不起修学的意愿。而在净土宗里,对自己却无信心也。
第二愿者,乃是修学佛法的意愿,而非愿往生净土尔!第三行者,只有愿心还不够,还要根据这愿心,一步步去实践。而实践的方法,即是从发菩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等。通谓:学佛有信、解、行、证。故行者,乃从解到证,皆包括在内也。
自力与他力
虽很多人皆谓:学禅唯靠自力,而净宗则靠他力。
其实从「缘起中道」来看「自他」,皆是「边见」而已!
修净土法门的人,也许会说:「我们的行,却是指:以念佛名号,靠他力而往生净土。」于是乎,我们得再分析「自力与他力」之间。
很多人喜欢用二分法,认为禅是自力的,纯粹靠自己的力量,去修行、证果。而净土法门乃相反,却是靠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摄受,而能往生净土。
何谓「声闻乘」呢?
何谓禅法的点拨、棒喝与印证呢?
故自力中,处处还不离他力的加持!
事实上,如果我们进一步去分析「自力与他力」的修持法门,却没有这么严格的界限:
首先看原始佛教,我们认为原始佛教,乃是以自力为主的修行法门。但云何原始佛教的弟子,却称为「声闻乘」呢?所谓「声闻乘」者,乃是因听佛说法,而能入道之意。故这已经有他力的成分矣!同样,很多修禅开悟者,是在善知识的点拨、棒喝下,而开悟的。甚至开悟后,也得靠善知识来印证。所以,禅法云何无他力的成分?
故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唱自力与他力,其实都是边见!如果自力就行,则我们也不需要皈依三宝,不需要深入经教了。
反过来说,若一切靠他力,云何有「三生九品」的差别呢?
若一切靠他力,则外道也应往生净土?
所以他力中,其实还靠自力去行持。
反过来说,如果像净土法门说的:一切都是靠他力。则云何有「三生九品」的差别呢?
诸位知道,在《观无量寿经》里有谓:修净土法门而往生极乐世界者,会有三生、九品的差别。这些差别,是为什么呢?是为佛菩萨的恩典不等,高兴给这个人上品,就得上品;不高兴给那人上品,就得中、下品吗?当然不是!以上、中、下品,皆是靠自己修出来的。
如一切靠他力,则佛菩萨不会因为你念佛名号,才让你往生净土;不会因为你皈依三宝,才让你往生净土。故应一切凡夫外道,皆能往生净土。然净土宗者,当不可能这么说!因此,再怎么分析,于他力法门中,绝对有自力的成分。
故就自力行持的功夫而言,就连带有「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问题。
从带业往生看诸方净土
记得多年以前,在佛教的杂志里,曾有一番论战。因为有一方主张:要消业,才能往生。而另一方却认为:带业即能往生。主张消业往生者的理由是:当要消业,才能往生净土。不然,若业障很重的人,都能往生净土,即违背因果也。而肯定带业往生者的理由是:只要靠着佛菩萨的恩德,就能带业往生。其实,我的看法皆非如此。
首先说,为何不是消业往生呢?在「十二因缘」里乃谓:因爱取有,才感得生死。这「有」,即是指「业」也;故有业,才有生死。如果业消了,反而没有生死矣!既没有生死,当就不可能「往生」也。
于是乃「带业往生」,才合乎佛理。然之所以能「带业往生」者,却非因于佛菩萨的慈悲、恩德。何以故?
因六道轮回本来就是「带业往生」的嘛!
因在六道轮回中,每个人本来就是带业往生的。故修天道之业者,就带着天道的业,而往生天道。修的是人道的业者,就带着人道的业,而往生人道。修的是三恶道的业者,就带着三恶道的业,而往生三恶道。修的是净土的业者,就带着净土的业,而往生净土中。
所以事实上,不管你学不学佛,修不修净土法门,乃都是带业往生也!而非修净土法门者,才能带业往生。
或谓:我们所谓的「带业往生」,是狭指往生「净土」而已!
于是下面再从「带业往生」的理论,来看往生之诸方净土:
其实,在《阿含经》里,早就传述有净土法门了:虽一个修行者,如证得阿罗汉果,即能不受后有而不再往生。但如只证得三果,固然不能不受后有;却能往生于色界四禅的净居天中。在净居天里,他会继续修学佛法,直到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在净居天中,即是「不退转」地也。
但是这样的净土,对大部分的众生而言,未免会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而生退心。因为,一般的人不只对证得阿罗汉果全无把握,对证得三果其实也很渺茫。
于是后来的大乘佛教,便转述不同层次的净土,以满足不同根器众生之需要。如《维摩诘经》中,有「不动如来」的妙喜国。如《弥勒三经》中,有兜率天的弥勒内院。如《药师经》中,有东方琉璃净土。
因见性而不动,因见性而欢喜也。
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为什么是「不动如来」和「妙喜国」呢?依我的理解:现象虽是无常、变化的,但性却是不动的。故一个人如见性了,心即能寂然不动也。以见法欢喜,故称为「妙喜」也。这见性,对禅宗而言是开悟了;在原始佛教,则是「证初果」也。因证初果而断三结、得正见。
是以从「带业往生」的理论,来看诸方净土。则可谓:若证三果者,则能往生「净居天」的净土。若已见性或证初果者,则能往生「不动如来」之净土。至于定慧不足,但修得「十善业」者,则能往生兜率天之弥勒净土也。
因此我对净土的分类,不是以方位的东西南北来作分类,而是以修行的层次而作分类。因为东西南北,在浩瀚的太空中,并无实质的意义。至于修行的层次,那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因此一个已发菩提心,已修学佛法者,理论上都会往生净土的;除非已证四果而不受后有。
用个比喻:就像大专联考的分发。
因此,一个已发菩提心、愿修学佛法的人,理论上都会往生净土的。因为前已再三申论:净土最殊胜处,乃为有佛菩萨说法也。故发菩提心而意愿修学佛法者,即会往生到有佛菩萨说法之处。就算一生行持不力,而福慧不全;乃只会往生到较低层次的净土,而非不能往生净土也。
至于能往生到什么层次的净土?就看所修智慧与福德的高低而来决定。这我常用「大专联考的分发」来作比喻:分数考得高,当然就能分发到第一流的大学;分数普通者,就只能分发到一般的大学;如分数考得很低,那就不用指望了。
不可能分数考得很低,结果却分发到台大。但如一个人分数虽考得很高,却愿意屈就到一般的大学,这可以吗?可以的!所以真正的发愿,不是高攀净土;而是愿意倒驾慈航,再回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学佛的人,基本上就要相信因果:智慧、福德因缘不足,即不能往生到高层次的净土;这是因果本然也。故如谓「只要靠着佛菩萨的恩德,虽福慧不足,犹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中。」便是外道知见尔!
故我于〈火焰化红莲〉中乃谓「具信愿为往生之条件,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云何具信愿,为往生净土之条件?因为具信愿者,是指已有修学佛法的信愿。这是往生净土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至于能往生何层次的净土?就依我们所修的福德智慧,而来决定。
是以学禅者,不必担心「如未见性,也不生净土」不就两头皆空吗?
既一个已发菩提心,已修学佛法者,理论上都会往生净土;则云何学禅者,会不往生净土呢?因为学禅者,修学佛法的意愿,其实还比单修净土法门者还高哩!
只是已见性者和未见性者,所能往生的净土不同尔!如开悟了,当能往生到上品的净土中;而未开悟者,只能往生于中、下品的净土也。
何谓西方极乐世界
何谓极乐?极乃超越之意,超越苦乐之对立。
何为西方?此方非空间之方位,而是心路的历程。
如太阳自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即喻行者自发心至成就的历程。
既已见性和未见性者,都能往生净土。然为福德、智慧不等故,所能往生的净土也应有别也;故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相」的净土。这就如同小学程度者、中学程度者和大学程度者,当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受教育。
既称为「极乐世界」,故生活于那地方,当很快乐才是!然我的看法,却非如此。何以故?因为在世间上,乃有苦,才有乐;且因为苦消失了,才感受到快乐尔。故无苦,即无乐也。
所以「极乐世界」的「极」,乃「超越」的意思─超越苦乐的对待,而成「平常心」也。否则如果极乐,是乐到极点;则中国人常谓「乐极生悲」。于是乎,若可能乐极生悲,则还能称为极乐世界吗?
其次,云何是西方呢?如将太阳落下的方位,称为西方;则于一年中,春秋、夏冬所落下的方位,其实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地球既绕着太阳公转,则夏天的西方,与冬天的西方,方向竟完全相反也。
西方,其实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果位的圆满」。而东方,则象征着「因位的修行」。故菩萨位的行者,是从东方启修的;修到果位圆满时,则称为「到西方」也。所以西方是「无量光、无量寿」。
前已谓:乃以行者修学的成就,来配对所得往生净土的层次。故所谓「西方极乐净土」者,乃包括净居天、妙喜国、弥勒内院及东方琉璃净土也;而非一单相之净土尔!
是以在《阿弥陀经》中,只简述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而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便详述有三生九品的差别。
因此,在《阿弥陀经》里,只是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其实还不够清楚。因为未将所具的「善根福德因缘」,作更明确的区分。而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才把「善根福德因缘」,作了更明确的区隔,而有「三生九品」的差异。其大致是:如果具足了智慧与福德,便为上品;只具福德,不具智慧,乃为中品。若福德、智慧皆不具,而徒有信愿者,则为下品也。
于是乎,若以单纯地持名念佛,便绝不可能得上品也。甚至欲得中品,也不容易哩!因为再怎么持名念佛,也只能归于信愿而已!故除非能深入大乘佛法,甚至能参禅见性,才可能得上品也。
以上,既明白: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一个单相的世界,其因福德与智慧的差异,而有「三生九品」之别。这就佛法的因果而言,才更合理也。所以下面,我们再以此观点,来看「持名与念佛」:
念佛与持名
有很多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会质问曰:你们这些学佛参禅者,为何不念佛呢?
答云:学佛参禅者,不是不念佛,只是不用“持名”的方式来念佛也。
问:其云何念佛?
答:虽念佛可有“念佛性、念佛行、念佛相、念佛名”的差别;但以念佛性和念佛行,才与正直道相应。何次故?如《金刚经》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之文。故观佛相者,何非以色见我?持佛名者,何非以音声求我?是以非正直道也!
问:云何念佛性?
答:从参禅而见佛性!
问:云何念佛行?
答:行有身口意三行,身行为戒,口行为教,意行为禅。故从深入经教,而持戒参禅,是为念佛行也。
故如能念佛行,即是念「报身佛」也。如能念佛性,即是念「法身佛」也。所以,当以念佛性、念佛行为正直道。说到念「法身佛」者,又牵涉到「阿弥陀佛之玄义」也。
阿弥陀佛的玄义
云何为「阿弥陀」?乃「无量」义也。西方,既是修行到果位圆满之意;则阿弥陀佛,即是无量佛─不只无量光、无量寿,也无量的福德与智慧。
问:世间众相,量皆有限,云何「阿弥陀」能为无量呢?
答:「阿弥陀」非是相者,而是性也。既是性者,则为法身,而非报身与化身也。
问:《阿弥陀经》既云「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其云何为法身佛呢?
答:「十」是代表无量圆满之意。而法身者,即本来清净圆满也;故曰「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有谓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故其为法身佛之意,乃至为明显。
虽在《阿弥陀经》里有谓:「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这给我们一种错觉,以为阿弥陀佛是有开始的。然既有始者,乃必有终也,云何能为无量寿呢?故这「十」,也只是另一个象征而已!如中国人讲到十,多是指圆满之意;以圆满故,无始亦无终。
故能既无始,又无终者,唯法身而已!其次,有些经文又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乃把阿弥陀佛是法身佛,讲得更直接了当矣!
其次,无量者又可说:既是无有量,也是无限量。而无有量者,即是内证「真空」的境界;无限量者,即是外现「妙有」的成就。
下面再申论:此「无量」者,既可说是「无有量」,也可说是「无限量」。「无有量」者,似乎什么都没有。如能证得真空、无我的境界;则因不再计度分别,故无有量矣!反之,能从缘起去观,则法法相涉相入、层层不尽,即成「无限量」也。是以「阿弥陀」,乃谓能证得「真空、妙有」的境界也!
而念者,非口念,非第六识的思惟分别;而是当下相应,当下体证。
故念佛的「念」,应是心念,而非口念。如只是嘴巴念,而心不相应,就像鹦鹉学语一般,作用便很有限了。
或谓:既是用心念,即是以第六识去念也。于口念时,既耳朵要听得进去;尤其心要能返照,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念佛。
但是,纯以第六识来念佛,其实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第六识,乃「审而非恒」,常常会有间断。于是在临命终时,第六识能否念佛,即完全没把握矣!所以很多净土行者,多担心:如果临命终时,提不起念佛的正念,是否就去不了西方呢?
故真正的念佛,是以「第七识」来念的。云何以第七识念呢?因为第七识,主要在「抉择」也─抉择我们这一生,所要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于是从发菩提心,而以修学佛法为主要的愿心与努力的方向。不只这生如此,生生世世亦然。
于是在临命终时,即使我们已昏迷不省人事了;以第七识是「既恒又审」故,还会带着我们的愿心,往有佛法之处去受生也。故在《阿含经》里也有这样的比喻:一棵树,如果一向是往西方长;则倒的时候,也必往西方倒。
所以,以第七识为主导,而来熏习第八识的净业种子。如第八识的净业种子,比例愈高;则不只能往生净土,且品位能更高也。
我们看「念」者,是「今心」,即当下也。故念佛的念,是看当下的心,能否与佛法相应?能否与佛性相契?而这相应与否?主要是看第七识的抉择,与第八识的染净也。
云何谓「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既能证入「真空妙有」,而相应于本来清净圆满的法身,云何不能消一切生死重罪呢?然谁有能力,如此念佛呢?不只已见性开悟而已,必也已大悟彻底矣!
是以「阿弥陀」,既是密教中的「本尊」,也是禅法中的「话头」;只是传统的净土宗,都小看了它,都错用了它。
末法时代与隔阴之迷
或谓:于末法时代中,众生只能修持净土法门─狭义的净土法门。
答云:就为有太多「邪正不分,本末颠倒」的众生,这时代才被称为末法时代。
不是因这个时代,距世尊当世已二千多年了,所以就必成为末法时代。反而是因大部分的众生,都不了解正法,且在枝末里打转,才称为「末法时代」也。
但如有善知识的教化、引导,能让更多人早一点确立正知见,早一点起正修行;则这个时代,乃还是正法时代也。
再问:若修禅不成就而有隔阴之迷,岂非前功尽弃而轮回无期?
答云:即使有隔阴之迷,而因果不失;故一切修行,必将是功不唐捐。否则一味夸张隔阴之迷,却难免有「断灭见」之嫌疑。
在佛法中,已再三强调:功不唐捐。故只要顺着佛法的方向去努力,将来一点一滴都会现行、成报。所以我们不用在短时间里,急着去衡量利弊得失。如欲在短时间内,看到修行的成果!你反而更不容易有信心,或者会因短视近利而迷失方向。
故能从更高的佛理、更大的视野来修行,就不用担心:这辈子如果不开悟,是否就前功尽弃了?不会的!凭我们一生所修学的福德与智慧,担保你能往生到与之相应的净土。
再问:「要不要发愿呢?」
答云:发愿从因去努力者,即能水到渠成也;而非守株待兔,坐待成果尔!
小结
若能从广义的佛法.广义的修行法门,去看禅与净土;则非但不冲突,并且还能相涉相入,相得益彰。
因为学禅者,不只能往生净土;并且因福德智慧的修持,而能有更高的品位。如果开悟了,不只能往生净土,并且能得上品也。就算未开悟,能以发菩提心而继续努力,也能往生中下品之净土也。
否则只参禅,而不归依净土。甚至谓「不用看经、持戒」,只参一个话头,便能开悟。则其信心,云何能落实呢?谁敢担保我这生一定开悟,一定能证得不受后有呢?
反过来,我们也要告诉修净土法门的人:不是只有持名,才能往生净土。更不是只要持名,便能不用看经、不作其它行持。因为若如此,则本质上,还不过是外道而已,恰如「买椟还珠」般地愚痴。意思是:有些卖珠宝的人,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珠宝、来买珠宝,所以把装珠宝的木匣子,装饰得很漂亮、很精致。结果来者却指明:只要买木匣,而不买珠宝。
这是比喻:因很多人对修学佛法,没有信心,不敢担保自己一定能开悟、能得解脱。于是因为没信心,就放弃了!因此,佛菩萨就「方便地」为他担保:没问题,只要你肯念佛,就一定能生净土。
于是大家想:既如此,至少我也可以去也。然后,佛菩萨再告诉他:你要怎么行持,才能升中上品。他们想:既都入门了,则叫我再怎么努力,都应该接受。于是为能继续行持故,果能生中上品之净土也。
然如错谓:佛菩萨既已担保我能生净土了,所以就不用再努力了。这便是本末颠倒了。而努力者,也非只持名,就一切够了。
这也就说:我们要用「共通」的角度,来看一部经,或修一个法门;而不要用一部经,或一个修行法门,来看整个佛法。那佛法绝对会被扭曲、会被贬值的。
故一个人修行到最后,眼界既要愈来愈开阔,涵融度也要愈来愈高,这才表示有进步。而不是愈学愈封闭、愈学愈孤陋。
问:修行不是当「一门深入」吗?
答:「一门深入」是指一门通,则百门通。而非一门深入,即百门禁闭。而
因此,最后再回顾:「学禅的人,能不能生净土?」从发菩提心,而意愿非深入到最后,变成钻牛角尖,能进而不能出。继续修学佛法者,即能生净土。至于「学禅的人,当生何种净土?」这就看你的功夫了!当然,若能大悟彻底且证得不受后有,便不会往生矣!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