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佛法的理性谈

发布时间:2023-08-01 11:34:04作者:常识

  一理性的沉没

  理性就是真理自性之谓也,其原意有“本觉悟性”与“功德法性”之分别,(犹如儒家所谓道德 心,恻隐心,和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能的心性相似)。

  佛陀最初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本觉悟性)德相(功德法性)只因妄想 执着,不能证得若能离诸妄想执着,则一切智慧德相悉皆现前”。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为无始 无明(烦恼,亦名妄想)所缚,若能断除无始无明,则本有佛性自然显现矣”。这都是说明我们众生 ,人人皆有个佛性(本觉悟性与妙德法性)从无始以来,即被无明,烦恼,妄想之心所缠缚,而没 溺于六道(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生死苦海之中,不得脱离。

  我们要证实这个“本觉悟性与功德法性”(恻隐心与道德心)是不是与生俱生便有它的本能作用 ?就得要拿出个证据来作证明,譬如,我们若是见着人家的小孩跌在地上,不知不觉就会伸手却挽起 ,见到有人坠入井中,我们本能的就要设法搭救,遇到苦难的人,我们便想救济,遇到饥寒的人,我 们便动施舍的心,这种同情之感,即是佛法中所谓人我同体的“慈悲心”儒家说它为人各有的“恻隐 心”这都是说明这个本具的“道德之心”对于现象界表现出来的特质,若在此作第二念的考虑,判断 此人是否应当救济,救了以后是否与我有益?如不救他是否合理?等等问题,这便落到“善恶”“因 果”的范畴与私心我见(妄想分别)的问题上去了

  二理智的判断

  我们本具有的那个“理性”既经沉没在无明妄念之中,所有一切活动与意念行为,亦无非是逐物欲 而起贪染,以致不识“理性”为何物,所以世间众生,一生作人,没有目的,生则糊涂的来,死则糊 涂的去,甚至连判断世间的“善恶”“是非”“好坏”知识也都被烦恼妄念所蒙蔽了,因此佛陀的教 法,告诉我们要我们运用“本觉悟性”上的纯理智的观察力,判断真妄,善恶是非,合理与不合理而 划出两条路线,俾我们有所尊循,这里我们先举出一个真妄是非等对照的例子以资作实践的鉴别。

  (一)顺着躯体,追逐物欲,生起妄念作无益而有害的活动,是为妄的恶的,非的,不合理的, 非道德心的行为,这便是堕落“理性”的路线。

  (二)克服躯体,制止物欲,止息妄念,作有益而向善的活动,是无真的,善的,是的,合理的, 纯道德的行为,这是拯救“理性”的路线。

  三实践的功夫

  我们既然依据了佛法教义,运用理智,判别真妄,善恶,是非的门径,我们就得要立定誓愿,坚 固意志,勇敢的实践这拯救“理性”的法门,实施“修真断妄”“为善去恶”的功夫,用这种功夫的 下手处,不出下面两途:

  (一)是从现象界的观察功夫下手,先要看破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的躯体,不是坚固不 坏之物,由幼小长大,以及衰老死亡,纵使长寿,也仅数十寒暑,又有何可留恋?再观外界五尘(色 、声、香、味、触)欲境,无一不是牵制我们的思想,终日为它起着贪、瞋、痴、种种念头,以致苦 恼一生,而它的本身又是生住异减的变迁,毫无实际可言,复观吾人心中的妄念,念念不离意地中的集 影,与外界的反应,而起着喜、怒、哀、乐、希求,厌离,种种妄想,究其实际刹那生灭,空无所有! 我们应在这些幻妄不实的现象界,要体会到一个共同之点的理性,谓之诸法无生的真义,经云,“诸 法从缘生,缘生无自性。”便是说的这个诸法无生的意义。

  (二)是从心理上的反照功夫下手,因为万法根本,万法即是心法,如其在万有的现象上去用功 夫,不如从根本的心理上下功夫:先从吾人现前这个灵知灵觉的心上,提起一念智光,反照吾人本元 的心体。在初起权智反光内照时,当然不容易照破无明烦恼,亲见自心本体,但要坚定意志,认清目标 ,且要念兹在兹,日久功深,必然透出一段本有的真理之光,方能豁破无明,始得亲见本性如如的真体。

  四理性的复活

  我们既然有了上述实践的功夫,无论是从现象界去观察,或从心理上去反照,都能发生出理性的 智慧,(此非判断是非的智慧,乃是由实践功夫磨练出来的智慧,又是将本有智慧更进一步镕到纯净 无垢的智慧)自然能把无始以来的无明黑暗,烦恼染法以及种种妄想习气,通统照破无余,断除净尽 ,所有无始本具的“真如理性”,则当下恢复其清净光明矣;从此现出一切“功德法性”的全体大用 ,再不复为无明妄染之法所沉没。所以佛说“若能离诸妄想执着,则一切“智慧”“功德”之相悉皆 现前。又即无始沉没的“理性”,从此复活矣。

  (壬辰夏于基隆佛教居士林讲)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