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在中国、日本、韩国,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信仰观世音菩萨,也不限于寺院庵堂,不限于皈依三宝的佛徒。无论是都市、乡村、深山、海滨,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家里差不多都会供一尊观世音菩萨的慈像。
为甚么观世音菩萨会受到这么多的广大群众之所信仰呢?佛教中的菩萨非常之多,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在座的菩萨固有八万之多,就是代表的也有十八位大菩萨。在这十八位的大菩萨之中,有些菩萨,不但没有人供奉、持诵、简直都很少有人知道。然而观世音菩萨,却成为人人所知,人人所信的标的,这是甚么道理呢?读了这普门品,那你自然就会明了了。
佛教中有一部伟大的经典,名叫妙法莲华经,这部经可说是叙述释尊本怀的一部经,而现在所讲的这个普门品,就是此经中的第二十五品,为法华经中二十八品之一。
本品的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有人把这一品独立的礼诵。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就是这普门品。「普门品」,这是简称,具足应该称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已经知道了,但「妙法莲华经」五字的意义不能不了解。这五个字,其义甚广,其理甚深。如果详细解释,固可成为全部法华经的讲义,同时也可知道释尊出世的本怀,佛教根本的原理。
所以,简单的来讲,是不能够明白的。因为本经是说明佛教的根本原理,在佛教数千卷的经典中,可称为经中之王,如果要讲明本经,势必要说到佛教整个的理论。
关于妙法莲华经的解释,后面会说明,现在先来说明本经的译者。
这部经本来是印度的梵文,把它译成中文的是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罗什,是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这四大翻译家,就是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在四大翻译家之中,特别是罗什法师,无论在教义上,在翻译上,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因为他的翻译,是翻译界中的一大革新。如法华经,在什译的前后,曾有数种的翻译。像竺法护的翻译,虽也是全部译出的,但还要以罗什译的为最盛行。智者大师开立天台宗,就是以罗什译本为基础的。从这些情形看来,那他殊胜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罗什是中亚细亚人,即是过去称为西域的龟玆国人。他七岁的时候,就随母到处参访名师,精研教典。就中,主要的是研究继承龙树的法门,而法华般若的翻译,即是主述其法门的。
在罗什的门下,有四论之祖的僧睿,三论之祖的道生,皆有助于天台宗开立的基础。
罗什到中国来,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时候,正值中国有五胡之乱,因为晋朝被夷狄从西北逼到南方来,在扬子江下游的建业(今之南京)建都称为东晋。那时,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有英杰符坚独立,自称为秦。其臣吕光以战胜的余威,讨伐西域各地,并奉命迎罗什至中国。但不久符坚在肥水一战,为流矢所中而死。前奏亡后,姚苌代之,称为后秦,亦称姚秦。
吕光在远征的途中,得到主君战死的消息,由于自己在西域各地不断的打了胜仗,于是也就在现在的甘肃省独立称为后凉。其时罗什以吕光之命,到了后凉的首都姑藏。后来到了姚秦二代君主姚兴的时候,他非常虔诚的崇信佛教,特以厚礼待遇什公,在弘始三年,迎至长安。姚兴特以朝庭的西明阁为什公的居室,以消遥园为翻译的道场,替中国佛教史上放了一大光彩。
一因罗什的学识德望,二因姚兴的厚加保护,故消遥园翻译道场的盛观,大可惊人!单说什公的门下总数就有不下三千余人。在译法华经的时候,参加的即有二千余人,译思益经时亦是二千余人,译维摩经时有一千三百余人,其他如摩诃般若经四十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阿弥陀经一卷,都是在那个盛况里翻译的。
法华经是罗什来长安后第六年译出的,即是东晋安帝的义熙二年(公元四○六年),姚秦的弘始八年。
罗什译的法华经,原来只有二十七品,其后大概经过八十余年,在齐武帝承明八年(公元四九年),由达磨摩提与法献共译提婆达多品一品添入,乃成二十八品。又因罗什译的只有长行,没有重颂,到一百八十余年后的隋朝,才又由阇多崛多译出重颂补入,始成今日所流行的法华经。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中,又有种种的分派,不管他们的分派是如何的多,只要是小乘,必然都是著眼于宇宙的现象界,认为这个现实世间,是苦、是空、是无常的;生存在这样的一个世间,其最要的工作,无过于尽力的舍离世间,求得自身的解脱。至于如何利人,如何救济世间,他们一点也不表示关心。这在佛教中称之为独善其身的自了汉。因为他们除了自己的觉悟之外,不管别人的解脱,把别人的解脱,看做与自己没有关系。这种倾向个人的解脱主义,可说是含有非常浓厚的个人色彩。
到了后期的大乘佛教,就与这种思想相反了。他们把宇宙的现象界看做是实在的,认为事理圆融,自他平等。所以小乘是消极的而大乘是积极的,小乘是寂灭的而大乘是活动的,小乘是个人的而大乘是社会的。
在大乘佛教中,又有权实的分别。所谓权教,对于说理方面,既还没有十分彻底的达到圆融无碍,关于开悟方面亦认为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实教就不同了,这如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根本没有什么一切的差别。宇宙中的森罗万象,完全是中道实相妙法的显现。
佛教中的古德从洞观一即一切的认识中,常常的这样说:绿色的杨柳,就是清净微妙的法身;风吹的松柏,就是诸佛菩萨说法度生的音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就是这一境界的描写。在一切经典中,能够透辟发挥这个究竟道理的,就是法华经。所以他是实大乘中的一部最伟大的经典。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股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的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的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的说法华经,才算是真正达到释尊传道的目的。
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除最初在华严会上所说的而外,其他中间所说的教法,都是枝末*轮,最后到了法华会上才是转的根本*轮,所谓「摄末归本*轮」,就是指此。由此可如,法华经在一切经中是占有如何重要的位置了。
关于法华经,在印度很早就有世亲的注释了。在中国涅槃宗的法云法师有「法华义疏」,三论宗的嘉祥大师有「法华四疏」,法相宗的慈恩大师有「法华义赞」,禅宗的戒环禅师有「法华要解」。他们都是各依自宗的教义来解释法华经。当时的智者大师以这部经为中心,别开一宗,是名法华宗,并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的三大部。
由此看来,这部法华经,不管在佛教的那一宗,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谁都不会忽视这部经的价值。
法华经一共分有二十八品,普门品就是这二十八品中的一品。二十八品的各品教义都是很重要的,没有什么甲乙等级的分别。为了便于说明,祗可分为本门和迹门的二门。
法华经的前十四品,就是释尊垂迹的一切,可称为迹门,后十四品是依释尊本地而说的本门,这都是释尊出现于这世间所说的言教。释尊本是一个宇宙真理的体现者,他老早就成佛而证法身了,依此法身而出现到这个世间来的释尊,好比一轮皎洁的月亮,把他的影儿现在水中罢了。
这二十八品中既分本迹二门,迹门中的方便品和安乐品,本门中的寿量品和普门品,合称为法华四要品。妙乐大师说:「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从发心,修行,而至菩提的觉悟,再由现前的觉悟,而至涅槃的普门品,由此又可以明白普门品在法华经中占有如何重要的地位了。
普门品既在法华经中占著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到处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慈像,到处有人供奉,亦是这个道理。
普门品既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一品,所以详细名称应该叫做「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我们在研究普门品以前,不能不先知道妙法莲华经的经题。在佛教的经典中,经题就是一部经的总纲,因为经题能包括一部经所要说的要旨。尤其是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了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了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广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
本经的梵语原名,应该叫做「萨昙芬陀利修多罗」(Sadharma Pundarika Sutra)。「萨昙」,翻译中文为「妙法」;「芬陀利」,翻译中文为「莲华」;「修多罗」翻译中文为「经」。把这部经由梵语而译成中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从西域龟兹国到中国来而成为佛教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世尊晚年在王舍城东北耆阇崛山(又名灵鹫山)的地方说的。当释尊宣讲这部经的时候,集合在耆阇崛山上的听众,有以文殊、观音为首的大菩萨八万人,有以摩诃迦叶、舍利弗等为首的大阿罗汉一万二千人,其他还有天(天是天界诸神的通称),龙(龙是龙神),夜叉(鬼神)、干达婆(乐神),阿修罗(最暴恶的神),迦楼罗(译为金翅鸟,一切鸟中之王),紧那罗(歌神),摩睺罗伽(鬼神的一类)等的八部大众,还有王家的佛教信众如国王、大臣、富豪、学者等等,都集合在耆阇崛山会场上来听世尊说法。
妙法莲华经所以要称为妙法,因为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这妙法的法,是指「十界十如权实」的诸法。十界是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界。在这十界中,又各各具有十如是。
「如是」,是与真如没有分别,好像是如实如常,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个如是共分十种来说明,我们先就十界中的人间来说:人间一定有人间的相,这个就叫「如是相」;有了外相一定有相当于他的性质或本性,这是「如是性」;有了外相与性质,这就是体,叫做「如是体」;体必定含蓄著力量,所以叫「如是力」;有力就会向外工作或作业,这叫「如是作」;作就是行为,以这作业为原因叫「如是因」;助成增长因的叫「如是缘」;由因与缘的结合而有「如是果」;例如人是由于前世的因,受了今生做人的果,可是同在人间的人,却有贫富、贤愚、苦乐等等的果报不同,这是由于所受的报不同的缘故,所以在如是果之后有「如是报」;从如是相之本到如是报之末,完全是不变的真理,这是受自然法则所支配,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所以叫做「如是本末究竟等」。
从人间界具有十如的道理看来,其他九界各具十如也就可以明白了。
进一步的来说,十界当中,每界都具有十界,因为有性具与性起不同的关系。比如地狱界就具有其他的九界,那人间以上的善界,或出世的四圣法界,当然是都具有的了。可是他所具有的这些界,只可谓之性具,因为他们的起心动念,都是属于恶的方面,由于光是有恶性的活动,因而才受地狱的果报。
反过来说,佛界也具有其他九界的性,但也只是性具,而不是性起,因为佛之所以为佛,是单有善的性起,所以才能放佛界的光明。这种说法,诚是天台教理的巧妙真理,我们都应该把它时时刻刻的放在心上来观察,因为这就是切实的修持,不可把它当作一种纯理论来看。
现在放下地狱与佛界暂且不谈,单从人间界中具有十界的道理来说一说,就可以看出人间在一界中是怎样的具有十界了:
嗔恚──地狱
贪欲──饿鬼
愚痴──畜生
嫉妒──修罗
五戒──人间
十善──天上
四谛──声闻
十二因缘缘觉
六度菩萨
究竟佛界
试从我们人类自己的内心来省察一下,就可知道在一日之中是有十界的因生起了。人在一天之内,所生起十界的因,到底是生起人类以上与诸佛菩萨齐肩的善心多呢?还是生起人类以下地狱饿鬼的恶心多呢?当一个人在早上起身的时候,总觉得心里如朝日的上升,如晨空的澄清。到了早餐的时候,因了饮食的好坏,就会生起不平的心。当那嗔恚心的生起,就是地狱的心生了起来。及至向邻人或家族起了争执,就生起修罗斗争的因,生起愚痴畜生的因。感觉肚子在饥饿著,那就是生起饿鬼的心。人们受著外境的牵制,其浅薄的情形就是如此。
有一句叫做「吾日三省吾身」的话,这个三省吾身的决心生起,就是人间具有佛性的证据,也就是有佛界智慧的开始,如是把其他的九界拿到我们自身上来比一比,则人间具有十界是很明显的了。其他九界各各具有十界,准此也就可知。
拿权实来说,从十界中的地狱到菩萨的这九界,都是指的权,唯有佛界才是实。以迷悟来分,因为九界是权,所以是迷界;因为佛界是实,所以是悟界。因此,所谓妙法,就是指的这十界十如权实的诸法而言。
甚么叫做「妙」呢?换一句话说,不可思议叫做「妙」。不管是说十法界,不管是说十如是,都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而在一念心上之所具有的。如果讲到自然法则的话,那就不是外道的无因无果论了。十如是完全是照因果律所显现的因果法。因此从自己能显现十界这一点来看,除了说它是妙法以外,还能说出别的甚么吗?如果你作了地狱的因,就是你怎样的厌恶它,也必然的要感受那地狱的果报;作了畜生的因,就必定堕在畜生界中;这是自然的法则,既不是佛所作的,也不是凡夫说离就能离的。由此类推,则作善因而感善果也是如此。这个都是十如是的法则,是不能移动的,法尔如是,三世古今,俨然长存,除了说他微妙不可思议,实在没有别的可说。
有一点须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说妙法即是宇宙的真理,如果把妙法说为宇宙的真理,那就是变成哲理了。这里只能够把十界十如权实的妙法,就那样子放在心上,当为真理就可以了。
如上所说的妙法,若拿我们人类的心来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十界的因,完全是由于一心的迷悟而升沉的,一点不昧因果律。如果能这样的认清,就能发现观音普门示现救济的重大意义,而一心称名的意思,也就是更进一层的了解了。
甚么叫「莲华」呢?
妙法莲华经这名称是罗什三藏法师翻译的,梵语的原文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萨昙」是「萨达磨」的略称,「芬陀利」本是叫做「芬陀利加」,若要详细的知道,在法华玄义第八卷上把「萨达磨」,「芬陀利加」,「修多罗」,解说得非常详尽。
「萨」,在罗什以前的竺法护译为「正」,到了罗什法师时才译为「妙」,「达磨」即是法,所以叫做「妙法」。
「芬陀利加」译为「白莲花」比较正确,本来应该称为「妙法白莲华」,简称之为「妙法莲华」。
把「妙法」与「莲华」结合起来,是取「当体莲华」与「譬喻莲华」两种意义。当体莲华是取义于莲华之入污泥而不染,所谓妙法,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个清净的妙法,就好比入污泥而不染的莲华。譬喻莲华是取义于花与实同时俱有。大凡一种植物,都是先开花,等待花落了的时候,才会结成果实。可是唯有莲华当开花的时候,在萼的地方就已有果实的台座。以花果同时的莲花,而来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九界众生以迷为因,佛界以悟为果。根据上述的十界各各具有十界的道理,佛界当中具有众生界,众生界当中具有佛界,从因中有果,从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因果同时,诚然像莲花的花果同时生出相似,所以取义于譬喻莲花。
甚么叫做「经「呢?
「经」的梵语叫「修多罗」。正译为「契经」,就是在上能契合诸佛所说的真理,在下能契合众生的根机,所以叫做「契经」。同时,经还有贯穿与摄持的两种意思。贯穿是说如来说法的意义本来是一贯的;摄持是说如来普遍摄化众生而没有遗漏。还有如来金口说的教,是亘古今而不易的,所以名之为「经」。
关于「妙法莲华经」的四字经题的出处,在法华经中的方便品中说:「如是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优昙钵华」,或叫「优昙钵罗华」,或名「讴钵罗花」,译为「青莲华」,这是一种祥瑞的花,虽然是有名字,但在世间上通常是见不到的。相传在如来生时,或金轮王出世时,曾一现这种花。如来开显法华的妙法,好像是开放了这希有的瑞花,这在方便品中说得非常明白。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