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过去我遇到一位法师,他跟我讲了一句话,非常难得,我非常佩服他。他说什么?他说我不希望我在修行上成为第一,我只要见到人家比我好的,我一定在后面去托他,把他托上去,修行比我落后的,我就尽量去拉他,我得在中间,对上面的往上托,后面的我得往前拉。你看有这个念头,这是善,他没有嫉妒心。所以「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这是真实学问,这些必定要在境界上去练,有境界现前了我们就要练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这些境界,我们没办法检点我们到底还有没有这个念头。
我在过去二000年,这说话已经八、九年前,我有一次跟我母亲到新加坡去拜见我们师父上人,当时他正在新加坡讲法,在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就跟师父上人请教,请求师父上人给我指点迷津,告诉我,我现在修学还有什么毛病,我自己看不出来的,请师父上人替我指点,我好好改正。我请求得很诚恳,请了一遍,师父上人不讲话,又请一遍,还不讲话,第三遍,这个时候师父才讲,很淡淡的说了一句,说「要放下嫉妒心」,这句话我就永远记在心里。检点一下自己,确实内心里有嫉妒,不能做到「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看见人家超过我,心里确实会放不下,内心里面真的有这种高下之心、攀比之心。这也是我们现在不幸生活在这个社会,都是竞争社会,不像古人,古人都是崇尚谦让,都把好的让给你,自己安贫乐道,现代人不是这样讲,现代人你安贫乐道你是傻子,都要讲求竞争。我们在这社会上受了这个污染,在学校里面读书都教你竞争,从小学就开始争名次,中学、大学,到后来到美国留学那更是竞争社会,染了不少污染。有竞争必定会生嫉妒,为什么?我不如人的时候,我争不过人的时候,是不是心里就会起瞋恚的心、不满的心、不平的心?这是嫉妒的根源。自己要是超过人又生傲慢心,傲慢和嫉妒两者都是三重障之一,还有一种是贪欲,《华严经》里讲的三重障。我们师父这段时间老强调这个,放下三重障:嫉妒、傲慢、贪欲。人家比我好就生嫉妒,我比人家好就生傲慢,两种大障碍。这两种障碍来源於什么?贪欲,贪欲是根,贪什么?贪名闻利养,所以你才会争,争得到就傲慢,争不到就嫉妒,就这么回事。所以自己检点一下,真的这些烦恼内心里很多,所以就改,学习什么?「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学习随喜,刻意的去改、去做,做了整整八年。想想确实嫉妒心,我不敢说完全放下,但是确实比以前淡得很多。怎么见得?在境界上你能够看,人家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过去是不满,觉得你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侥幸,就有那种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不如人还给人家损几句,知识分子的通病,所谓文人相轻,现在真的没有了,很欢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希望别人去做,别人做了的我们就随喜,我们绝不跟人争,这就是进步。现在我们就是要在境界上去训练,没有境界你就很难去观照到底自己功夫到哪里。「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是别人有亏失、有不幸,就好像自己亏失和不幸一样,要生起怜悯心,这是一种慈悲。悲是悲他人之苦,慈是给他人以乐,要去认真的培养起这个善心。选自《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八集) 2008/10/12 华严讲堂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