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高智商、高学历的人为什么也会信佛

发布时间:2024-02-22 14:33:19作者:常识
高智商、高学历的人为什么也会信佛

每每有高学历的人出家当了和尚,一定会引来人们的热议。“硕士出家、博士出家”这种话题可以提供给人们许多的议论角度。

在平淡而又庸俗的生活中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高智商、高学历的人的。社会层次不一样,学识高度、专业水准相差太大,所以也就更没有机会对他们评头论足。他们的出家就给了我们一个评论他们的机会,从生活角度评论他们的机会。

那么我也凑个热闹吧。从我一个低学历的人的角度去推测他们的出家是被哪些佛经内容所吸引的。

高学历的人,必定是高智商。更何况那些出家的硕士、博士中许多是研究物理、数学,这些现代科学的高端人才。高学历的人,必定是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心虑理性的人。

所以打动他们的必定不是“往生极乐”的美好说法,也不会是对轮回于生死中的恐惧。更不会是为了去寺庙中亲近菩萨祈求保佑,也不会是想修炼成某些神通法术。

能够打动他们的必定是一种全新的严谨逻辑,一种更全面的缜密思维,是一套理性的说法。

首先他们一定不会轻易相信轮回报应之说,所以也不会轻易接受佛教的清规戒律。佛说要“以戒为师”,那么如果不能持戒,还能信佛吗?所以呢,应该会有经典中提到:即便是不能一下子就严持戒律,也与真心信佛不相冲突。经典中会有这样的佛经段落吗?“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这段佛经是不是就可以给那些因为畏惧清规戒律的人而不敢轻易信佛的人亲近佛教的信心。

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或者说这辈子很难实现的目标,应该也是不会打动得了高智商的人。那么佛教的修行出成果难不难呢,足以打动他们吗?“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说难不难,足以给他们信心了。

那么他们高智商的优势在佛经的学习中有发挥的地方吗?如果有,应该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点吧。“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诸法无自性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相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这么抽象的佛经,岂不是刚好可以发挥他们的高智商优势。

那么佛经中的逻辑会让他们相信佛教并非迷信之教吗?

“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沉是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沉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淡性亦复如是。如蠢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蠢罗绵一相异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嗔痴上当知亦尔。”

这就是佛经中的逻辑,环环相扣,缜密严谨。

那么佛经中有没有突破他们固有思维的全新概念,足以吸引他们去深入研究的全新概念呢?

“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佛经之中并不全是“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保佑”,所以才能吸引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去接受佛教的理念信仰。

文章中的佛经分别引用自《圆觉经》《解深密经》《楞严经》

愿佛佑吉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