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知道麦积山石窟。一大早就去坐到麦积的巴车,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一路树木林立,绿的发亮,地下一些积水,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不一会儿就到了终点站。
一眼望见一孤峰拔地而起,好象农人秋收后在场院中堆起的麦垛,故有麦积山之名。自下向上抬眼而望,只见栈道如健龙在云中穿梭,岩壁间佛龛密布,造像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麦积山石窟的开窟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六百余年前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后秦(384年—417年)是由羌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于长安建都。其开国皇帝为姚姓,所以,在史籍和麦积山石窟古代的题刻中也称为姚秦。
后秦非常崇信佛教,是最早设立僧官来管理全国佛教事物的王朝。姚兴(366~416)五朝十六国中后秦的第二代皇帝。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东)羌族人,为后秦开创者姚苌之子。字子略,谥文桓帝,庙号高祖。前秦苻坚时,曾为太子舍人。姚苌称帝后,立为皇太子。姚兴笃信佛法,在位期间,大力提倡佛教,并且把当时最有名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从凉州(今甘肃武威)迎请到长安,以国师的礼遇相待。当时的长安有数千名从印度及全国各地来的游方僧人,佛教信仰风行全国。当时的秦州刺史姚嵩是姚苌的表弟,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常利用书信和皇帝探讨佛经义理。在其中的一封信中就谈到他在秦州造佛像的事,说此像造得非常庄严精美,就像是神明所造,四方百姓踊跃观看,争相供奉,说明当时秦州的佛教信仰是非常兴盛的。麦积山在这个时期出现开窟造像活动也是必然之举,而姚嵩在信中所说的造像活动,极有可能是指麦积山石窟最早的洞窟和造像。除此之外,历史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宋《方舆胜览》称:“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
我沿着古人的足迹兴致踏步麦积山路,山林幽境,空谷无声,山风送爽,细雨迷蒙,每当细雨霏霏或大雨之后,或淡或浓的雨雾便从山间油然生起,围绕拔地而起的麦积山,时而如玉带缠绕在山之半腰;时而如斗笠遮于山顶;时而又满天雨雾,将全山笼罩于浓浓的雾气当中,使麦积山时而隐约可见,时而踪影全无,走在凌空栈道上,只闻人声,难见人影,如行仙境琼楼,使人觉得飘飘然如在九天,超然于世外。顿觉抛却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忘却了世俗的所有忧虑,没有钢筋水泥围困的城市狭圈,也没有令人窒息的污染和噪音。
在石窟脚下,绿树掩映之中,有一所古老的寺院,红墙灰瓦、古色古香,这便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从石窟上向下望去,在群山环绕之中,古寺宁静地处在山脚下,千余年来,只有清风吹拂,明月相照,确为一处静心修行,坐禅奉佛的上佳之处,不由让人发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感慨来。可惜寺内全无僧人可住。
曾记起杜甫的一首诗《山寺》,其中写道:“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首诗正是诗人在天水麦积山写的。此时的麦积山石窟有经历数次地震后,荒凉败落僧人大多逃离,寺院已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僧人无几,人迹罕至,但荒凉之中透出一种自然无为的宁静,秋花盛开,草木峥嵘,各种小动物出没其间,踏着长满青草的小路,趟过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山湾之中仰望着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现仍矗立于天地之间的麦积山,体会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似有天籁之声;在夕阳斜映下,诗人登上了层层叠叠的栈道,极目远眺,夕阳下的秋山,景色宁静而又深远,溪流山川,红叶黄花尽收眼底,顿令诗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万般烦恼均抛于脑后,发出了“百里见秋毫”的感叹。我迎着蒙蒙细雨,一路寻觅古人的行踪,回头瞻望麦积烟雨楼台好似画中一样,身心已融入其中,倘若时光会倒流,我会亲自去拜访诗人,不知诗人与贫僧交友否?(信息来源:陇源佛学网)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