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元代佛教贤首宗的概况

发布时间:2023-11-23 11:28:25作者:常识

元代佛教贤首宗的概况

贤首宗是中国的佛教宗派,在现在很少有人提起贤首宗,一般情况下都叫做华严宗。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元代的贤首宗,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元代弘传贤首宗的硕德,大多以祖述唐代诸师尤其是澄宗密等人的思想为主。他们游戏教海,剖析幽微,锐精述言,弘阐玄猷。在行持上,则表现为“修法界观、行净土行”或力精教乘、勤修禅定。就地缘分布而论,这些大德主要集中在五台山、京城大都和江浙三地——于五台山阐扬圆顿极旨的有仲华文才、大林了性、幻堂宝严师徒及善柔、定演和人称“华严菩萨”的正顺法师等人;在京城大都建立贤首法幢的有妙文、德谦诸讲主;而在江浙大地悬辩提机的则有丽水盘谷、希谷浦尚、一云大同、古庭善学诸师。

文才法师(124l一1302年),字仲华,清水(今陕、甘两省交界处)人,俗姓杨,早年丧父,以事母至孝而誉载乡里。仲华自幼酷爱读书,出入经史,尤精于性理之学。壮年出家,受具足戒后遍游讲肆,专究贤首。学成后长期隐居成纪(地在今甘肃天水境内),筑室植松,韬光养晦;时人以其德行高尚而尊称“松堂和尚”。后被元世祖之诏命,出主洛阳白马寺,赐号“释源宗主”(中国佛教之兴始于洛阳白马寺,故称“释源”)。四方学子海川奔海会,声誉日隆。

文才法师讲授经论,辩才滔滔,犹如河汉注泻,令人莫窥其涣。他特别要求学者得旨言外而不可役于名相,因为语言文字,不过是糟粕而已:“学贵宗通,言欲会意,以意逆志,为得之矣。语言文字糟粕之余也,岂有余味哉?彼狃于文字,味其糟粕,徒骋知见以记问自多;殊不知支离其知,穿凿其见,愈惑多歧,不能冥昝于道。听其说适足以熟耳而已,岂能开人慧目乎!”

元代佛教贤首宗的概况

元世祖忽必烈曾发心要在五台山建寺,然终其一生未果。成宗铁穆耳以继志之孝,营建大万圣佑国寺。寺成后,以名山大寺,非海内之望不能主之,于是隆重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由于帝师扎巴俄色(旧译“迦罗斯巴”、“乞刺斯八斡节儿”)之举荐,成宗诏文才法师以释源宗主兼领大万圣佑国寺,并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文才法师力辞不受:“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佑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再三请求另选有德者为之。帝师勉励道:“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是不得已起应。自此,“大弘清凉之道,虽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1302年)九月一日,文才法师于赴洛阳途中示寂,世寿六十二,阁维获舍利数百颗。门人起塔于五台山东台之麓。有《华严悬谈详略》五卷、《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慧灯集》二卷传世。

了性法师(1271一1321年),号大林,俗姓武,少年出家,聪慧力学。受具足戒后,历诸讲席,探颐经教,后投仲华文才法师,得以启悟初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咨访高僧大德,质询至道之要,先后从学于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三位“以贤首之学着称一时”的耆宿,在其门下一一领得玄旨。其后,至垄坻再参仲华文才法师。相较之下;愈加感悟其墙仞之高、堂室之奥:“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于是一心随侍其至五台山。

乃师圆寂后,了性法师又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地精进隐修。后奉成宗诏命,出住万宁寺,弘传清凉之道。自此,“声价震荡内外”。

武宗至大年间(308—1311年),太后在五台山创建大普宁寺,以兹“擅天下之胜,住持之寄,非海内硕望,莫能胜之”,故诏命了性法师为开山第一代住持。至治元年(1321年)九月三日示寂,敕谥“弘教大师”。

了性法师为人刚毅清亮,戒行严谨,颇负气节;不俯仰随世,不媚悦达官;虽居官寺,却从未至城府造权贵之门。

宝严法师(1272一1322年),字士威,号幻堂,甘肃天水成纪人,俗姓康,少年出家,誓求出离轮回之道,每逢名德讲经,必往参听。但他不迷信言教,不盲从权威,认为“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君子所忧。虽通其说而不通其宗,是学而不思也,岂达者哉?况文字之学,守株象迹,惑于多歧,焉能涉同归之海,造圆顿之奥乎!”故而十分注重学问并进,博趣致思;为人讲说经论,则深有宗通理味。后参仲华文才法师,获传贤首宗教;得师友玉琢兰薰,见解益明,造诣愈高,“其方寸之地,湛如止水,莹若明镜。”仲华文才奉诏出主洛阳白马寺以及后来兼领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寺期间,宝严法师一直追随左右,助师弘教。乃师圆寂后,宝严法师奉诏继主五台山佑国寺。其后,又奉诏迁住玉山普安寺。至治二年(1322年)七月示寂。

元代佛教贤首宗的概况

上面就是元代佛教贤首宗的概况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都想要去减少业障的,那么我们是可以去拜忏的,这是减少业障增加功德的殊胜法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