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开始讲,这是正讲到参与这个法会的十方来的大菩萨,他们咸遵普贤大士之德,这是一个总的内容。这里面具体的情况,就讲到他们在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在许多许多世界示现成佛。八相,现在我们讲到第七相「转法轮」。佛之出兴於世,这大事因缘,这个因缘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要度众生,不然佛成佛与众生无关,所以众生可以因此而得度。如何来度众生?就需要靠佛来弘法,广说种种的妙法,把众生震醒,觉悟。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法轮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这些诸大菩萨为什么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也是到十方世界去示现转妙法轮。因此在文中这一段也是最长,比其余各项谈得长。经文说,「天人归仰,请转法轮」,一直到最后第八相,就是「而现灭度」为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天人就指天道的人,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就称为天人。天道中这些人他们都(归是归敬)投到佛门、归到佛门来,恭敬叫归,仰是钦仰、仰慕,天人都恭敬、归依。
这里引了两个经文,一个是论,一个是经。头一个是论,《大智度论》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五十七日不说法。实际,这里说得简单一点,佛一成佛之后,在头三个七天里头大说《华严经》,八十多卷《华严》就是在佛成佛三七日里头说的。但是这些声闻、缘觉的弟子,阿罗汉都如聋如盲,没有领会。所以底下就是《大智度论》所讲的,一直到五十七日还是没有说法。佛就自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这些大阿罗汉都不能知,众生更是无法知。一切众生因为「缚著世法」,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是自己在那执著,没有能够理解的,还不如入涅盘。这是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是示现。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佛就默然受请,后来就说阿含,说小乘法。因为《法华》是最后说,《华严》是最初说,如太阳一样,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直照到高山的顶上,等太阳要落山、下去的时候,又是直照在高山顶上。所以一头一尾说的是最高的法。这是不得已来说阿含,然后一共是五时说法,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到法华、涅盘,这个时候把大家已经提高了。《法华经》也是记载这个事情,当时因为佛默然不说,天王、菩萨,「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来顶礼,「请我转法轮」,这个我是释迦摩尼佛说的,请释迦牟尼佛转法轮。
「法轮」,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就是佛的这个教法、这个大法,演说佛的这个教法就称为转法轮。轮的意思就是转轮圣王他的一种宝,叫轮宝。天上有各种宝,轮宝是宝中之一,有这个宝就可以回转四天下,就是一个很大的天体,能够摧毁一切魔敌,这是天的一个宝轮。所以拿它来做譬喻,拿这个转轮圣王的轮宝来譬喻佛的教法,佛的教法怎么样?可以流转到一切众生界,到一切众生界来破除烦恼。《法华文句》解释,它说诸佛菩萨转心中之法,「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诸佛心中有一个化他的法,就是化众生的法,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面去,这就叫转法轮。所以不一定要想到真正有一个实际的轮子在那转,这就是转法轮的含义,把佛心中的法传输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让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转字的含义,嘉祥大师的翻译,「自我至彼,故称为转。」从我到对方就叫做转,这是有个转动,不要很机械的体会有个轮子在那转,这是一个譬喻。《探玄记》解释得很好,它说「法轮」,先解释这个「法」字,法有四个意思,就是「教、理、行、果」。所谓这个法,不是一切法那个法,而是指佛法的法,它包括了教化,包括了修行,包括了本来的理体,包括修行所得的果,这叫做法。「轮」也有四个含义,一个含义是「圆满」。咱们这个自行车,大家骑车都知道轮子很重要,轮子你要短几根条就不好骑了,真正的一个轮子,它什么都具足,圆满。它「具德」,它没有欠缺,有它的功用,就是它的德。而且它的作用,最大的作用是摧毁惑障,有迷惑,有障碍,法可以摧毁它。它有转动的意思,轮子是转动的,为什么从此向彼,从我向著别人?这个法可以从我流到诸人的心中。你们将来都是法师,你们要说法,你们讲的这些玄理让听的人得到,这不就是从此至彼吗?这就是转动之义。所以转动包括从佛至众生,说法说给众生听,这是从佛至众生;同时也使众生转向佛,为什么?因为众生闻了法之后他要成佛,众生又回向到佛,所以这包括两个含义。所以轮转是轮的意思,很有意思。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这是第七相。这个时候佛就转法轮说法,底下都是转法轮的内容。「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所以现在我们这个刊物叫《法音》。这一句一直到「於此中下,而现灭度」,这很长的一大段落都是第七相。「法音」两个字不仅仅局限於佛的言语音声的说法,因为「世尊说法,乃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亦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亦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体会只是当年在那现出这个身相、语言在那,只是这个是法音。所以「百草头上祖师意」,百草头上祖师意就是百草头上说法,这就是法音的广义。「觉诸世间」,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世尊接受了天人跟菩萨的请求,来广演一代时教,这个时教有大乘、小乘,有权法、有实法,有偏、有圆,种种的法都是在转法轮之内的。因为众生根基不一样,众生根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说阿含的时候(说小乘),然后慢慢的就回小向大。方等就是弹偏斥小,先说小乘,等到方等呵斥小乘,说小乘是焦芽败种,就是不可救药、不可造就;赞叹大乘,说般若,说大乘法,先说权法后说实法。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如何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当然这都是权法,一时之法,到了最后全是要成佛,有偏有圆,有许多只是偏不能达圆,到了《法华》,到了《华严》,这都是圆教。大家要知道净土宗也是圆教,圆顿之教。拿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要的,因为众生的病不一样。如果只是圆法就够了的话,当时说了《华严》就不必再说,但是大家不懂,佛都要般涅盘了,大家请求才转法轮,说小乘法。既然是这样,佛出世以后,不管佛是在说或者不在说,说种种的教都是为了觉诸世间,所以佛之成佛是为了众生。「诸世间」就是三界,不光是我们人,人和畜生等等,这都是欲界的,欲界天之上有色界天,色界天之上有无色界天,觉醒於诸世间。「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个就是总相,受请之后就是如此。
底下就是一步一步的讲这个内容。「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瞋、痴、慢、疑(怀疑)、身见(现在许多修气功的就是在身见之中修这个身)、边见(总是落边,承认有就不承认无,落到某一边,是就不能是非,这是说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就讲得更深一点,「以见思、尘沙、无明三惑,称为三烦恼」。有了这些烦恼都要破除。《智度论》说得很好,说烦恼是什么?「能令心烦,能作恼故」,能叫你心烦,能叫你恼怒、恼乱,这个叫做烦恼,这个解释很直接。所以你一心烦、一动气就是烦恼来了。不但生气是烦恼,你兴奋欲狂也是烦恼。「城」,指的是城堡、堡垒。「佛演妙法」,演说这个法音干什么?就是摧破众生心里头那个烦恼的堡垒。
所以我们大家都不知道,我们这有个堡垒在这。所以首先我们要打破这个堡垒,这就是破烦恼城的意思。「坏诸欲堑」,《净影疏》就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成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是最难办的,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正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可破,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因此我们就只有这一个,咱们就要破这一个。「深而难越,故说为堑」。堑就是护城河,城外修一条河保护这个城池的。因为这个东西为了要保护城池,就不是你随便一迈能过得来的,就是说它起保护之意,这是不大容易能够越过就称为欲堑。《甄解》是日本疏,它说坏诸欲堑是什么意思?「舍欲心」,食欲、色欲这都是欲,舍掉这个欲心。而且特别指爱欲,把这个题目点得比《净影》点得清楚,「爱欲是诸苦之本」,所谓爱为苦本。外国的学问把这个爱说得很神圣、很庄严,其实这个是诸苦之本。这个欲,所谓「人欲横流」,欲像洪流一样极深极广。「众生漂溺之而难度」,众生都在里头漂,头出头没,不容易度过,就把它说成是堑。解释这个「破烦恼城,坏诸欲堑」。
底下还有后两句,我们一块讲。这个意思很深,为什么转法轮一上来先说这四句,「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所以转法轮之前首先要这四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有很多人也都有弘法之心,很想写文章,很想说法,也就是想要助佛弘化,而对於这四句没有理解,那恐怕是你所做的事跟你的心愿就相违背,所谓事与愿违,你想做好事,但是做出来就是坏事。底下我们再解释,这里头引了几种解释,有浅有深。
《合赞》是日本人的,它说见和爱,众生都有许多成见、有许多所爱,还有烦恼,这些都是垢污,都是脏东西。这些垢污怎么能够除去?要空慧,照见五蕴皆空,这样的智慧就度一切苦厄,就好像洗一洗一样。「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它说「超诸毁谤,故曰清白」,因为你没有这些坏东西,人家不会毁谤你,所以说它清白。它讲也讲对了,讲得浅,因为你没有这些过错、没有垢污,你只有清白,你没有毁谤。嘉祥大师他《无量寿经》的疏,他就解释这两句,他说是「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把自己所迷,因为迷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就是你这个一念之迷,要把这个遣除了叫做洗濯。除了这个迷,没有迷了,没有迷了就是觉。底下解释显明清白,他说「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清白」。你得到了无相的理解,信解行证,开的圆解。无,是离相,无相的这个解,这个解是无漏的明。这个明是明白,这个是无漏的、是清净的,不是有漏的,故曰清白;因为无漏,所以清白。怎么能够遣除迷垢?就是因为现在你明白,不迷了。去了迷,这个明白,它是无漏的,所以真是清白。
《甄解》说「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佛这个德像下雨一样,你看一下完雨树叶都干净了,什么都干净了,房子都干净了,这个就是「能显清白体之德」,把本来干净的体显出来,下雨就有这个功效,就打譬喻。「如来法轮洗濯尘劳垢污」,我们这个尘俗的、尘间的这些污垢、这些染污,「开显本有净体」,开出来,显示出来,一切本有的、本来清净的本体。你看看这个解释,古德的解释,你看是一层深一层,这个又更深一层了。所以显明清白,去了这个东西就干净了,这是一种,再一种就说这是无漏之明,而这个就显明众生本有的净体。所以后头就比前头更具体、更深入。所以这两句不能随便看,我们要是自己看,你很容易就带过去,洗洗脏的,把那清白就显出来;而这是指的显明本来的本体。众生怎么叫显明清白?你一个东西洗一洗,把它本来的东西露出来了,众生怎么洗?那只有禅宗的开悟,说「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正认得本体了,这才是显明清白。所以佛经语深,很多人他就喜欢用自己所理解的道理去闻句,解释经典,而不去参考古德的注释,这往往出很大的错误。
这么来看,所谓清白是什么?是「智断之果」,把他们三个人的话咱们都可以综合起来,是智慧所断的果实,是「无漏之明」,这个明就是明心见性的明,这是个无漏的明,是「本有净体」,这个清白显明是这样。如果融会禅宗,洗濯垢污是什么?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在开悟的时候你迥然脱离了六根、六尘。他这两句,百丈大师一共是八句,这是头两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显明清白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俗的光,是灵明的光,神灵不可思议、不可测的光。独耀,独就不二,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一有相对的就是矛盾,就陷入矛盾之中,就陷在二,就大地山河、人我,什么什么都出来了,男男女女、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用这个文字来宣说不可说的开悟的境界,这也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这光独耀,「不与万法为侣」。庞居士问石头,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石头捂住他的嘴不叫他说。又去见马祖,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跟你说。不可说!所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就可以合这两句话。洗濯垢污是迥脱根尘,你迥脱根尘还有什么垢污?显明清白,清白就是你的本体,灵光独耀。会合咱们净土宗,都摄六根就是洗濯垢污,你六根都摄住了还有什么垢污?净念相继,最后自得心开,就是显明清白;心开,一声佛号一声心。这就把这四句解释起来。
今天我们要特别说一说,为什么把这四句搁在转法轮头上?因为这是根本。当然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他们都是位后的普贤,都是已经成了佛而示现菩萨的,但是他们要转法轮,就要众生也都先要这样,你先要「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不如此,你如聋如盲。而这些佛菩萨教人的话,都是他自己做到的、证到的话,这些大菩萨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所以他能圆满他的愿、圆满他的果来以法音觉诸世间。现在的人呢?往往就是我自己,烦恼是照旧的,意见也是照旧的,垢污是一点也不少,就是想我要当当老师,给人讲讲,教教人。这是舍本逐末,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自己还带著一切烦恼垢污,自己并不能明心见性。所以说法你要是宗通说通,只是研究语言文字、研究学问,你登峰造极就是说通,你能把这个道理说清楚,可是这个说如鹦鹉学舌,鹦鹉也会说话,但这个话的含义它没有什么理解。我看一只八哥说话,问它什么时候?三点半。你不论什么时候问它,都说三点半,它对三点半没有理解。所以你问什么时候?三点半,它也会说三点半,它不理解三点半。你这样说法能够度众生吗?所以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本。这叫转法轮,这四句,就是每一位要有这个转法轮之愿,这四句是要自己常常当为座右铭。不是要想著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座下多少弟子,种种受人恭敬,这些都是垢污。要离开这些而愿意利他的心,这才真能利他。这一点是我们很应当深思的,很多人犯了这个毛病,之后最多成个佛学家。老老实实成个佛学家也不错,有的时候是生出邪见就谤经谤法,这样的话还不如那个不信佛的人,因为谤经谤法的罪最大。
所以在四句之后,才有「调众生,宣妙理」。「调者,和也。众生者,一切有情也」。宣是宣扬、开示。妙理就是「实相之理体」,不然不能称为妙理,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佛之知见」。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就是宣妙理。「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乃调众生也」。现在你要度众生,你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佛知见,弘法就很难。所以把这个就解释得很清楚,调众生,宣妙理,宣什么?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怎么调众生?众生就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调众生。
「贮功德,示福田」。他要贮积功德,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的功德,因为你有种种功德,你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福田者」,这个田就是世间所谓的田,我们种稻子的地叫稻田,种麦子的地叫麦田,种福报的地称为福田。「《净影疏》曰:贮积多德,名贮功德」,你积累修行种种的德,这个叫做贮功德。贮功德你能够示现出来受众生的供养,这就是一种示现,所以叫做示。可以出生世间的福跟善,他供养你,他得到福,可以修善,「如田生物」,像田里生东西一样,所以称为福田。《甄解》就说,福田是什么意思?「供养如来,所施虽少」,供养佛,哪怕只是一枝花,过去释迦牟尼佛不就是献了点花吗?但是得福就宏大!「犹如良田」,你撒下种子只是一点点,但是你收成就多。「《菩萨本行经》:所以佛为福田」,佛是福田,因为他「贮无上功德故」。「贮功德,示福田」就是指这个意思,这些大菩萨都是修习种种功德,显示给众生做为众生的福田。真正的福田,佛是福田,因为功德最圆满。
底下,《俱舍论》它有四个福田,这广义的,不光是佛了。一个叫做「趣田」,六趣的田,指的畜生。现在很多外国人都爱护动物,有种种会,他们都不信佛教,但是他这也是合乎这个道理的。这六趣,你是爱护这些动物,谁上次说雷根夫人穿了一件貂皮大衣,爱护动物会写信提抗议,你要穿貂皮大衣,别人都穿,貂就要死得多了。其实这个都对,他虽然不信佛,这是个趣田,你爱护众生,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所以佛是最平等的。畜生它很苦,放生种种的,优待动物,这是一个福田,不光佛是福田。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最平等!第二个是「苦田」,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我们去救济,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对我们有恩,我们在父母前行孝,这也是种福田。第四是「德田」,功德的田,就是三乘的贤圣,小乘、大乘的一切贤圣。小乘从初果一直到四果,贤圣,地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到了地上菩萨就是圣,十地、等觉、妙觉都是圣,三乘教的一切圣贤都是福田。这是广义的福田。所以前头四句之后,底下就是「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众生有种种病,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又是八万四千种药,是「应病与药」,所以法也无定法。等到病要好了,药也就不要了,老吃药就执药成病。本来药是为去病的,你这病好了还吃药,你倒添了病。所以「药喻如来妙法,病喻众生疾苦。如《涅盘经》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因为众生有苦,要除掉这个苦,所以说这一切法药,这些药。苦指的是什么?一种说三苦。「救疗三苦」,这是三苦。苦有八苦、三苦,这说的是三苦。三苦,一个是「苦苦」,一个是「坏苦」,一个是「行苦」。苦苦,这个事本身是苦的,这是苦苦。第二种是坏苦,这个事本身你是很留恋的,它一不存在、一破坏你难过了。比方世间的眷属,夫妻恩爱,当时你觉得很幸福,但一天死掉一个,那一个活得就很苦恼。对於孩子也是如此,你有很好的一个电视机,你天天要看,喜欢得不得了,一天让人砸掉了,你就很难过。这是坏苦,东西不能不坏。还有个行苦,念念迁流,这个苦是不断的,这个苦大家一般理会不到。这是解释这个地方的三苦。
嘉祥大师他有一个另外的解释,他说这个三苦是「三有之苦」,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众生有生死之苦,这个三苦是指的三界众生的生死之苦。这两种说法有所不同,日本的《甄解》评论,它说「祥释为稳」,嘉祥大师的解释稳当一些。都对,哪有错的?那三种苦也得除,但是嘉祥大师的解释更稳妥一些,因为要除众生生死之苦,就很合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特点,它有它的特色,就让众生你能够即身,就是你这个肉身出生死之苦。别的法门出三界你得断见思惑,是阿罗汉的水平。见惑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还有贪瞋痴慢疑,十样。等到思惑,就更细的贪瞋痴慢,要把不但是人间的这种贪瞋痴慢都去掉,连天界的贪瞋痴慢都去掉,无色界天的贪瞋痴慢都去掉。所以天人都是很神明、很高,不像世间人这么凡俗,但是他们也有我慢、也有贪,他都去掉,这才是什么?证阿罗汉,才能出三界。现在试问大家谁能够贪瞋痴慢一点也没有呢?恐怕不但是说一点都没有,我看起码我自己的贪瞋痴慢是具足的,所以你要出去就没有希望。只有净土法门,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断惑,这是最突出之处。这一说,就是《甄解》和嘉祥大师这一说,「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就是说这个殊胜的净土法门,让一切众生可以出三界的生死之苦解释这个救疗三苦,这更符合於净土宗经典的含义,所以它称为比较稳。
底下,「升灌顶阶,授菩提记」。这密宗,我们今天也顺便说一说,密法现在陷阱到处都是,不能轻易去学密法,我也不赞成人家去学密法。可是有一点,绝不可以随便去毁谤密法。像过去北京有一位,他就认为密法是魔法,很笼统的这样子批评。当然我们知道现在的密宗,有些所谓传法的人那就是魔,这是不错的;但是不能够说因为这些人,就把这个法也都说成是魔,这个不行!所以我们不能够随便来毁谤,这一点是很重要。到这个地方,来的这些大菩萨,他们都升灌顶阶(所以密法很重要),授菩提记。他们自己得到灌顶,而且他给一切众生灌顶,这是升灌顶阶。所以我们有时说,不懂只管不懂,就怕不懂装懂。密法这个问题,可以说我是学显教,这个密我没有深入,我不理解,这不要紧;就怕随便自己根据自己这些见解,就随便瞎议论。就像那个王老居士,不是过去在这任过教吗?他对於密宗也是一笔抹杀,都是不相宜的。
灌顶是印度古代的一个制度,国王他要即位的时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头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密法也相同,有灌顶法。「灌顶有多种」,简单说分两种,其实还很多。分两种,一种叫「结缘灌顶」,跟修行人结个缘,你来求法跟你结个佛的缘,将你引到灌顶的坛里头,教给你本尊的手印,教给你本尊的咒语,以后你就有资格去修行,依所传的法去修行,这叫做结缘灌顶。所以很多密宗的书,封皮上写「未经灌顶,不许翻阅」。有的人说不管它,就看了,其实那个事,还是很什么的。它如果在封面上,印了几个大字,「未经灌顶,不许翻阅」,就是这个法你没有灌顶,这个经你不可以看。可是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或者什么秘密,就是慎重,你要经过这种灌顶,你才可以修、可以看,表示慎重。第二种是「受职灌顶」,受职灌顶是什么?你如法修行的人,你给他传授密法,给他做了灌顶,给他这个灌顶之后,授职,给他职位,就是他可以做师父。所以现在可以说,几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是很如法的,不是师父真正的允许他去传徒弟,这样子就是不如法的。所以这个是要经过授职灌顶,你受了这个灌顶之后,你才堪受师位,在密法中做阿闍黎,受了职务。这是灌顶的两种含义,还有两种含义底下再讲。
另外详细说,密法正式有四种,除了结缘之外,还有四种灌顶,但这四种灌顶都需要受戒。有的人不受戒,什么法都修,没有戒,你修什么都不相应。所以为什么你们现在是称为师?你们比丘是二百五十条大戒,不受戒行吗?密法也如此,是要受戒的。现在有人只是传法不传戒,他自己都不受戒,现在就是这种,很乱。所以现在就是说有人要想学密宗,大家就可以这么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凡是密教所有的殊胜之处净土宗都有,你安心修净土就行了,阿弥陀佛就是咒,佛号就是咒语。所以这是一个方式,让大家好好念佛,就是念咒。对於密法,就是现在有很多很多不如法,那是他们个人的事,不能因此对於密法而否定。
底下,灌顶还有初位与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取了海水给他灌顶,从此以后他就是圣众,都应当尊仰,此人定绍法王之位,这一种是初位的灌顶。后位就不同了,后位在《秘藏记》里头,「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初地菩萨乃至到等觉菩萨,他到达正式要迁到佛果成佛时候,在这个时候诸佛以大悲水为他灌顶,他就自己圆满,证佛果了。所以灌顶有这个殊胜的含义,一切大菩萨最后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为他灌顶。现在我们来看,这个灌顶不是升灌顶阶吗?现在来会的这些菩萨,都是位后的普贤,都是从果向因,都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所受的灌顶当然就指的后位的灌顶,成佛的灌顶。所以升灌顶阶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当时都是经过最后的灌顶,证佛果了。而对於教导众生,那就是指初位的,或者是就给他一个结缘灌顶,或者给他一个授职灌顶。所以升灌顶阶就表示,一个是灌顶的含义,一个也要代表密法的重要。与会的诸大菩萨都是如此。
「授菩提记」,授记是什么?记是一种悬记。佛对於发大菩提心的众生,给他一种授记,就告诉你将来一定作佛,作这个悬记,这个称为授记。憬兴这个人也是个新罗人,就是现在高丽、朝鲜人,朝鲜当时有很多古德。憬兴他对於《无量寿经》有一部注解(没有单行本,《大藏经》里头有),他说「圣说当果,令识因利」。圣就是佛,佛说当果,就是当来的果,授记就是说你当来的果,你当来要得什么果。为什么要跟他说当来的果?令他认识。他现在不是在因地了吗?你知道你的因利,将来得的利益跟这个殊胜之一种利行,这是一种极利的利根,也是极有智慧的一种行动。所以这个叫做授记,告诉你要成佛。成佛是什么?不是一个预言,让你认识你现在之所行是非常殊胜的,是有真实利益的,巩固他的信心,巩固他的修持。他知道你现在种的是菩提因,当来一定得菩提之果,这个叫做授记。《法华经》里佛给多少多少人授记,都授记成佛,连提婆达多都授记了,所以《法华经》是授记最多的。现在这个授菩提记是什么?表示这些大士都是得过佛授记的,都当作佛的,并且也表示这些在会的菩萨们也给众生授记作佛,因为他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所以他也可以给众生授记。
「为教菩萨,作阿闍黎」,这又是密宗,这些的法会大众要教这些菩萨当阿闍黎,所以「常习相应无边诸行」。阿闍黎应该翻为「轨范师」,当轨范的,现在我们还是用和尚。你阿闍黎是谁?你们受戒的时候,还用阿闍黎。不过这个地方,密宗称为「金刚阿闍黎」。所以现在是「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闍黎」,这么连下来,这个阿闍黎是金刚阿闍黎。为什么称金刚阿闍黎?因为密教的阿闍黎代表的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大士的示现,永为密教初祖。这些大士都德遵普贤,普贤就化身金刚萨埵,所以现在这些德遵普贤的人也教导众生你们当阿闍黎。「相应」是相契合的意思,相应无边诸行,相契合的意思,彼此能够相契相合称为相应。比方境智相应,你所观的境和你的智慧相应,照见五蕴皆空,你能照的有智慧,般若波罗蜜,但是你真把这个境看成空,境跟智就一致、就相应。你说我照见五蕴皆空,现在有人一开工资,觉得奖金少了一点,马上就不高兴,这个境他不空。境智得一如,你的智慧认为它是空,这个里头他就不再为它而动念,这叫相应。密宗是三密相应,所以密宗也称为相应宗,它之所以能够即身成佛,就是让众生的三业顿同如来的三密。如来有身密、语密、意密。众生的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身就杀盗淫,口就妄语四种坏事,意中就是所谓贪瞋痴。有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身口意造业,让众生造恶的三业顿然相同於佛的三密,身你结印,口你持诵真言,心中所缘的是般若。这样三密齐修的人有的时候不很容易得,你从一个密下手也可以。这就是净土宗的道理了,你就念一句佛号,就是从一个密下手。一个密下手也能相应,也能即身成佛,当你成佛的时候,其他两个也都相应,自然相应。「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闍黎」,为了要教导一切菩萨都能当金刚阿闍黎,所以这些与会的菩萨他们经常修习密法相应的无边的种种修行。从这里我们也看出密净的不二。今天我们谈了一些密净不二的道理,今后不多谈了。
底下,「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善根者」,指的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刚才说身口意三业,三业所行的善。我们刚说要修十善,修十善是身口意都做善,这一切善坚固而不可拔,叫做根。没有根,一拔就拔出来;有根,根很深就不好拔,拔不出来,你得刨。这是一个含义,坚固不能拔,不能动摇。再一个含义,它能够出生妙果。因为修了善,善它不是一个死的,它还能引出很好的妙果。所以戒能生定,定能生慧,这一切还能出生妙果,它能生,有福能生般若光,这是能生妙果。行善,福是种善的结果,而且能「出生余善」,出生别的善,善事引善事,所以叫做根,根就能结果,还能长。所以诸佛的护念,「护念」是什么意思?就是「保护忆念」,诸佛就保护这种人。所以教菩萨作阿闍黎,自己修无边相应诸行,对於菩萨无边的善根都叫它成熟,这样的话,於是乎无量诸佛对於这些大菩萨都是共同护念的,保护和忆念的。《会疏》就说,「护谓覆护」,就是保护的意思,「念谓记念」,不把它忘了,常常摄受。《净影疏》讲护是什么?护是让他离恶,让这恶事他不沾边,他能离开;念是什么?「念令增上」,让它增长。所以这个意思就很深。诸佛菩萨护念我们,让我们这个恶事,我们自然就会远离,善的事情自然增长。经上说,证了三果之后,你去刨地的话,那些蚯蚓自然离开你这个工具三尺远,你不会一下子误伤了它,这就是护念的结果。所以到了这步,他这种作恶的机会就少了,所谓善能生善,就得到诸佛的护念、加被,自力还有他力。所以这个也是综合来赞叹会中的大士,这是总括起来,无边的善根,护持一切菩萨善根,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让他们遵修普贤之德,这个善根都增长、成熟,得到护持。以上这一段还都是在转法轮里头,转法轮这个很长,后头还有两大段。
底下一大段是从「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起,一直到「善立方便,显示三乘」。咱们这个经不是咸遵普贤大士之德吗?经中的上首是普贤和文殊,所以他遵普贤之德,底下就特别还要标显文殊。彭绍升居士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他有一大段很好的,他说「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你不能够入到文殊的大智之海,你就难进入到普贤修行的门。为什么?因为「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为了什么?你不能了达你自己的本心,你这个本心是一念就顿然圆满,因为它本来圆满。「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因为不歇你就迷惑,一歇就是菩提,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它是个大平等的性,平等正性,唯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而平等的正性,凡圣共有,既然是平等,所以圣也有凡也有。一际无差,这是没有差别的。他就是不入文殊的智海,就不能了解这个。
「以不了故」,因为不了解这个,「所有愿行,悉不具足」。因为你不知道一念顿圆,所以你所有的愿行都局限住了。他底下解释,「何以故」,为什么这样?「心外起修,即成有漏」。离开心,从这个心以外在那去修行,在那去执著於法,修那些法,这就都是有漏了。所以一天通愿法师,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尼,她到我家里来我们谈,我就很感慨,我说明明是无为的法,让许多人变成有为了。她回答一句,她说明明是无漏的法,让大家变成有漏了。你在心外去求法,它就是有漏的法,成了有漏。因为无边的功德都不在自心之外,所以心外求法视同魔业。有人问,你念佛是什么?念佛你正是念的自心,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你自己的本觉,你哪里是心外求?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知道。「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要能随顺真如,去修一切法,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的意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这个就是这一样的,随顺真如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法,跟《金刚经》是一样的;底下,则能具足无边功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彭绍升的话跟《金刚经》的话是一致的。因此需要文殊的智慧,你没有文殊的智慧说法不行,你说法都是有漏法,明明是无漏的,到你那说成都是有漏的;你修行也是如此,明明是无漏法,到你这你变成有漏的。所以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这一段,「譬善幻师,现众异相,於彼相中,实无可得」等等,都是表现从文殊的妙智起修,圆满普贤殊胜的行愿。所以总一段,把这一段经文的含义先提前介绍一下,你真要入普贤的行门,先要入文殊的智海,这一段就是如此。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这些大菩萨他不是就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能示现,在一切的国土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在无量的世界都可以现,皆能示现,而且就譬如一个很善巧的幻师。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我碰见一个英国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就能够,就像中国《聊斋》说的一样,把个绳子一扔,扔到天上去,绳子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拿这个绳子爬上天了。这都是幻术,有很多很多,印度还有很多很多这类的。你拿照相机去一照,才发现那个人根本没动。因为看的人有意识,她就给你催眠了,所以你看见这个人上天了。照相机它无心,它催不了眠,它照出来,一拍,把那个底版一洗出来,那个人坐在那没动。这都是说幻术。幻术,这个地方,《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他那个时候,就是根据两千年前,他说「西方有幻术人」,这一类人,「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能变出宫殿、庙宇、房子来,「结巾为兔,竖带为蛇」,拿个手巾一结就变个兔子,拿个带子一竖就变成一条蛇,「种种变现」,这是幻师。所以如梦幻泡影,这个幻就指的是幻术,这种术不是真实的。从前那个东风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底下有很多表演杂技的。一天一个人在楼上看那边变戏法,看见大家聚精会神,很特殊,他朝底下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等到一会之后,表演完了之后,很多人上来喝茶就赞叹,今天真奇了(因为他在楼上看,就注意听他们),这么大的牛拉到坛子里头去了。他说你们是看见什么?真奇怪,竟然把牛拽到坛子里头去了,一个坛子就这么大,一只牛进坛子里去了。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蛤蟆搁进去了。这就是幻术,楼上的人没被催眠,他看见就是个蛤蟆进去。实际是个蛤蟆,但是当时被催眠的人看见是个牛,那个牛到坛子里去了,精彩得不得了,给了很多钱。这是属於一种幻。所以现在有很多所谓什么白莲教,什么什么这一些,他们都有很多幻术,所以是邪法。所以借这种譬喻,幻术,幻师这种譬喻,来说明这些大士的示现。他说是诸佛刹中都能示现,就好像什么?好像是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
底下,「於彼相中,实无可得」。所以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就著重在这,他做种种示现,或者示现做国王大臣,或者做为出家大德,或者示现很贫穷的人,种种种种的都是示现,他这个示现就好像变戏法的一样,他变戏法、变幻术,於彼相中实无可得。《宝积经》中有一段说得很好,「如幻师作幻,自於幻不迷」。幻师在那变戏法,当他把一个蛤蟆往坛子里头搁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他并没有上当,他并没有说我真把牛拉进去了,他明知道是把蛤蟆搁进去了。另一个,坐在地上不动的人,他并没有觉得什么奇怪,我上了天,他就坐在那不动,他心里想我上天;心里想上天造出来,别人看到他上天了,实际在这没动,他自己并没有说我真上天了。所以他这个变幻的人,如幻师作幻术的时候,他自己对这个幻他就不迷,他清楚这都是假的。这些大菩萨在十方变现八相成道,还要结婚,还要有孩子,后来又出家,又怎么怎样,他就跟这个幻术人现幻术一样,他这里没有把这个当真。所以《宝积经》说,「如幻师作幻,自於幻不迷」。他变的玩意,他自己当然知道底,他不迷。「以知幻虚故」,因为他知道这个幻本身是虚妄的,「佛观世亦然」,佛看世间也是如此。也就是《圆觉经》的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你要知道这一切都如梦如幻,既然如幻你就不执著,就离,离了幻就是觉悟。这也是《圆觉经》最圆顿的话,「知幻即离」,离了幻就是真,就是觉悟。实无可得,「彼诸菩萨,亦复如是」,他虽然在十方示现如同幻师一样,知道无可得。
底下就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所以我们常常说修行人要照真达俗,你要照到真体,要通达世谛;你要度众生,众生是俗谛(世谛),通达众生相。这两句就是这个意思。通诸法性,「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盘、实际等」。法性和佛性略有不同,这也不是什么根本的不同,就是这个名词运用的习惯上有些不同,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佛性我们通常把它说在有情这一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都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这是一种习惯用语,可以这么说,稍微区别一点。至於法性,它通於有情、无情,都有法性。法性和佛性也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上、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起信论》的注解上说,「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义」,就是说真体是普遍的,「通与一切法为性」,这一切法作它的本性就称为法性。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称为法性。底下我不引很多了,我引这一个就够了。
底下就是嘉祥的《法华疏》,「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为什么通达法性很重要?嘉祥大师他说,这个法性就是实相,你三乘的人得道,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一切任何一乘,你得道的经过没有不由於了达实相、证入实相才能得道,就是说是共同的。但是底下《止观》它又说,「法性名为实相」,就是实相,「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二乘对於实相不能够很透彻,只是含含糊糊的,这不是二乘的境界,何况凡夫,凡夫怎么能通达实相?这里头我们又可以说一句,以我们众生的心要入诸法实相,最容易莫过於持名。你看看这是二乘,都不是他们的境界,何况凡夫?你没法通达实相。你最容易的方法是什么?莫过於持名。这一点也补充一下。
再者,说到真如实相,它有不变跟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真如不守自性,它随缘,可以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虽然是变成一切一切,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众生,他们的真如不失,因为真如不变;又真如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又不失。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就好像水可以变成波,变了波它还是那个水的本性。水的性是什么?是湿,那个波它一样是湿的。法性跟真如它本来都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也就有了染、有了净,所以变成的就有秽土、有净土,就出生差别,为什么?因为真如它随缘,有随缘的意思。所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就是要通达实相,还要通达众生种种的差别,它有了差别。
日本的《会疏》,它解释这两句话,它说「菩萨有二种智」,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为一切修行本」,这两种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怎么是两个?一个叫「如理智」,如理的智慧,理是本体,「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这个解释,解释这句经文很好的,这是日本人的,你看他古汉语也很好的。一种是如理智,照见诸法的本性,诸法本性是什么样?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也不是不同,也就不落二边。不是一,那就是两个,两个就有了数量。「如量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你不通达众生你怎么给药?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这要什么智慧?这要如量智。你要能照众生种种的殊相,就是不同之相,迷悟凡圣都不同,这些你都能知道,你能应病给药,你才叫达众生相。所以这个经文都有很深的含义。「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他首先是自己通诸法性,然后才能够达众生相。所以这个都是我们发了大愿的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下面就「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这两句话就是上供下度。「供养有二,一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财物种种的;第二是「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就是法供养。所以一切供养,法供养最。你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你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为殊胜。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去利益众生去。所以佛也没有一点点心希望你们要恭敬我,你们要为我怎么怎么样,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所以我们要明白佛的心,你不明白佛的心,你做的事不合佛的心,你所做的事就没什么功德。「又分三种」,一个是「利供养」,有利益,有香花、饮食;二是「敬供养」,恭敬、赞叹,就是恭敬顶礼;三是「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甄解》解释这句话,「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所以普贤的云海供,一切的供物广大无边,如这个云一样,这供养云,来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就是要化众生。我们刚才说,供养之中最殊胜的供养是法供养,法供养是利益众生,这是连著的,上供下施、上弘下化、上供下度,都是一样的。所以《维摩经》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就是度众生,这是给众生真实之利。譬善幻师,现众异相,虽然知道无所得,而我还是在十方国土,在众生前教他净土法门,劝他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供养诸佛,开导群生」的含义。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他化现他的身体极快,如天上打闪电一样。「神力难思,故能化现」,这是《唯识论》的话。因为他这个神力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称为化现。不是要生出来的,还像人很麻烦,要养多少月才生出来,生出来一点点小孩,到现在大家能识字、能说话都十几岁了,那就很慢很慢。他那一化现,他化作种种的形像。所以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甚至於变成阿修罗什么种种的,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菩萨能於一念之顷,普至十方国土」,这又是《华严》的境界。菩萨能够在这一念的时间里头,普到十方的国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在这一切供养之中,他这里头也没有优劣亲疏之分,大平等的供养。
日本的《会疏》解释说,为什么说电光?有四个含义,电光一个是「速疾义」,快,那个打闪快极了。第二个是「破暗」,黑夜、阴天,一个闪来亮一下,东西都看见了,过去就没有了。三是「不住」,这个闪它不住。四是「无分别」,这个闪照什么东西它一样的,没有说我只照树不照花,或者只照草不照水,没有,普照。「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菩萨度众生到一切十方国土去,他没有什么彼此的分别,他也没有有前有后、有出有入,一念之间就普现,就如闪电那么快,第一个是快的意思。「菩萨能照诸佛会」,在佛会中能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这么一闪大家一亮。修行好的人常常有这种感觉,在清净的时候,或者看佛法的时候、闻法的时候,心中一清净,心光一闪,如闪电破众生暗。菩萨能化无量的化身,到无量的国土去,他也没有住处,闪电闪在哪,在哪待著,马上就没有了。如在空中一个闪电,也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所以菩萨平等,也没有前后彼此的心,无住也无分别,「如电光照物」,用电光来譬喻佛的化现、菩萨的化现。这个里头我们又说,我们就知道,一念之间能到十方国土,这个速度远远超过咱们世间的极限,世间的极限是不能超过光速,没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但这个不知道是光速的多少亿倍。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这两句也是相联系的,你要是出了魔见的网,你才能不受缠缚。「裂」就是开裂,裂破它。「魔」的含义,《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这个魔是干什么的?夺掉你的慧命,不是夺我们的寿命。我们现在发了一个正的心,我们相信我们在护持自己的修行,这是护持我们的慧命,魔给破坏了,就夺走了我们的慧命。慧命比身命的重要不知多少万倍,魔就是夺你的慧命,坏你的道法功德善本,把你的道法功德的这种善的根本给你破坏了,所以叫做魔。「裂魔见网」,见就是思虑、推求等等的,就叫做见。你见解怎么样?就是这个见。凡夫没有达到圣道,心中所起的都是见,所谓情见,你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见。广义的说,一切思想方面的东西都叫做见。狭义一点说,就《止观》里头说的,「作决定解,名之为见」。这个见就是见解的意思,你对於这个事,你就是这个看法是决定的,这个叫做见。我们常常说的见是后者这个意思,你就是有一个固定的观点、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我戴了个有颜色的眼镜,戴了个红眼镜,看见什么都是红的,窗户也是红的,什么都是红的,这就是譬喻这个见。所以我们有断见、常见这两种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断见,这是错误的。常见,我生了天,永远不死,无漏金仙;生了天,我们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就不会坏了。耶稣将来来审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两种出路,一种坏人入地狱,老入地狱,一种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这都是常见。常,老是这样。都是错误的,这都属於见。「魔见网」,因为这种邪见它都复杂得很,它像蜘蛛网一样,你碰到就出不来,所以称魔见网。
《华严经》说,「我慢溉灌,见网增长。」你虽然修行,可你有我慢,它就像水在那灌溉一样,让这个见网在那长。《智度论》说,「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你入了这个邪见之网,烦恼就要来破坏你正的智慧。所以魔见是什么?就是邪见之网,见网稠林,见像个网子、像个林子一样,很难得出来。《智度论》又说,「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一起心动念你就堕到魔网里头,没有念才能出得来。所以裂魔见网很重要,不然的话起心动念都是要堕入魔网的。所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又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唯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这才能出离。这是裂魔见网。
「解诸缠缚」,我们现在用憬兴师的意思,他解释为什么?「缠缚者,即八缠三缚」,不用别的解释,用他一家就行了。「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这人不懂得惭愧,那就不可救药,无惭、无愧,「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这八样事情。「三缚者,贪瞋痴也」。《净影疏》说,「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憬兴就指出一个具体的八缠三缚,《净影》说一切的烦恼都是缠缚,都要离开。因为会中诸大士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所以他就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别智,可以让众生出这个魔网,解除这些缠缚。所以这个就是跟前头相联系的。
底下,「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时间差不多了,这个留到下次。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十二集) 1991 档名:51-001-0012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