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极乐宝刹,是大觉赞叹的,三辈众生要高升的。晚夕中孕含金华,群星还要惭愧那海滴。晨朝的畅游玉池,世灯勉强比喻为河沙。因为十方诸佛来赞助,四类众生有利往。虽然光照而普遍开示,终究顶礼而偏求往生。所以天竺国的皇家,从古到今,那里的大贤大圣们,都舒展文辞作为盟约(文殊普贤天亲龙树圣贤等类,或另译发愿文,或著作经论,这里不详说),这里的大德大儒们,尽情的挥毫而发誓愿。(且首先从晋朝的东林净社刘雷等十八贤,以及一百二十三人同发誓愿。刘遗民执笔撰写。后来有地位的人士,有德望的高僧,有洁志的俗家信众,丰富了记载)从此反复绵续,相互唱和。确实是道德的通途大路,常乐的直捷救济啊。但是世间多有歪曲错解,没有了解深意,忽然遇到求问,就没有羞惭的滥吹,或激动排斥为小教,或大笑指责为权乘。因为那言词既然违反经意,人们疑惑在通常的典藉上,能不说吗?“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孔子语,意思是君子在自家说出的话不善,那千里以外都违弃了,何况近处呢),于是我就论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词语惭愧不成文采,道理还可能算是适当。看到菽和麦就要分辨,区别泾水和渭水就要分明,剪除伊兰草的臭林,种植栴檀树的香干。信解行愿,探求始终,不用数千言就能详细说明的,实在是这二门了。
第一决疑门
疑是信的障碍,世间小善尚且不能成就,何况菩提大道呢?有人说:“天台智者已经有《净土释十疑论》,何须这篇文字?”但是大略有三个意义。一是上为王臣高官生起信愿的,事务繁忙少有闲暇,难寻广长的文字细看。现今列举大纲,以及略说行相,因为容易阅览,因为容易修行。二是论中多是随着事相解释疑难。唯有第二第三,略有附带义理的。而且事情既然没有穷尽,疑也不可终止。现今就阐明一理,作为诸法的源头,指出源头那流就可以知道了。三是正对说者反经背理,自损损他。所以在第二疑法中,舍小的取大的,弄明白权与实,使后来的人不迷惑。至于道安和尚的《往生论》(六卷),怀感法师的《群疑论》(七卷),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三卷),慈敏三藏的《净土慈悲集》(三卷),源信禅师的《净土集》(二卷),古今祖师归心净土的,或注疏解经,或根据经典造论。或随机解释疑难,或伽陀赞扬。虽然殊途同归,而各自陈述见解,动不动就是长篇,寻究确实很难。现今统合那百家,把三疑收尽。但是文字依据是天台止观,不敢自己臆说。一是疑师。二是疑法。三是疑自。
一是疑师
师有二种:一是邪魔外道等师,颠倒惑乱别人,不是能传承的啊。二是正法的师,又有凡圣因果的不同。凡夫以及因位,还有不明白的,就像清辨(印度人)认为弥勒还不是正遍知,要等到龙华成佛,再去问津,就是这类啊。现今显示西方净土要众生回向的,唯有果佛圣师,释迦如来,以及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赞劝往生,更有什么迷惑?
二是疑法
佛法有二种:一是小乘不了义法。二是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又有了义不了义的不同。现今谈净土,是唯一大乘了义中了义的法啊。并且小乘经部,包括所有贝书,没有过一字赞劝往生他方净土。所以天亲论说:“女人以及六根残缺的,二乘种性的不生他方净土。”这就是明确的根据啊。
问:小本《阿弥陀经》等,都说极乐国有声闻弟子。以及《鼓音王经》说,佛母名叫殊胜妙颜。也应当还有女人。
答:佛母恐怕是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后,国土随即清净,必没有女人。佛母或转成男子,如娑婆本土的龙女,或在命终如悉达多的母亲。有人注论引用这部经文,而说净土也有女人的,不是啊。声闻的问题如《观经疏》以及《净土十疑论》合起来领会。现今阐明大乘又有三种。
一是三乘通教。这一教门虽然通大,类同二乘。又当教菩萨,虽然教化其他净佛国土,教化后,还同二乘归向永灭。净土深理,不是他们知道的。不是了义啊。
二是大乘别教。这是指大乘“独菩萨法”。虽然谈实理,“道后”才证,因果不融。而净土在理外修成,万法却不由心具。虽然尘劫修道,广游佛刹,对于那净土因果,只是“体外方便”。这也是不了义。
三是佛乘圆教。这一教门的要旨圆融,因果顿然具足。佛法的妙,在这之前,不知所以啊。经上说:“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是大乘中的大乘,了义中的了义。
十方净土秽土,同时包含在刹那间。一念色心动起,罗列遍布在法界中。都是天然本有,不是缘起新成。一念既然如此,一尘也是这样。所以能够每一尘中一切刹,每一心中一切心。每一心尘又互相周遍,重重无尽没有障碍。一时顿现不是隐与显,一切圆成没有胜与劣。如神珠的顿时含照众宝,如帝网的千光交相辉映。我心也一样,众生与佛本体等同。如此却是刚刚回神的亿万刹土,实际是自己心中生出。孕育的九品莲花,哪里逃出刹那的范围?如果事与理远隔,净土秽土互相妨碍,怎么能使五逆凡夫,十念就登上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就到达金池呢?相信这圆谈,那事就没有不通达。蒙昧这个至理,那处处就都迷了。所以《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造通二种。一是理具名造。十界的依报正报,一念就具足。二是变起名造。全理的缘起,知无不为。)如心与佛也是如此,如佛与众生一样。心佛以及众生,这三方面没有差别(实在因为三无差别,才能感应道交,悲愿相摄。共变各变,因果才成。如果只知一理无差,不晓得诸法互相具有,那还没有很好的圆融意旨。)。又《大乘起信论》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直指凡心)这心当下含摄一切世间(六凡法界)出世间法(四圣法界。摄的意义也有二种。一是理具。二是事造。包括十界。
十界之内,身土净秽,什么法不在)。依据这个心,显示摩诃衍的意义(摩诃衍,就是大乘。如果不是这个心,怎么能乘运)。《十六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就是法界身,在一切众生心想中,以及这心可以作佛,这心就是佛)又《般舟三昧经》说“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等。谈这个旨意的,在大乘经卷中,璀璨缤纷随处可以举出。至于《法华》妙经,如来亲自授记往生。《华严》奇谈,普贤亲自陈述回向。所以知道弥陀在因地时,观到这个理而发大誓愿普收众生。释迦的果成熟,称赞这个理而出广长舌深深赞叹。十方三世,莫不是一样。问:如上面的说明,妙理圆融极了。那么世人都须要观行,才能往生吗?
答:这不是啊。现今只是决断疑情,使人知道净土的百宝庄严,九品因果,以及在众生一念微细的心中,理性具足,才能知道今天往生的应用,随愿自然。虽然遍及十方,也不离当前一念。往来法界,正在唯心中,避免庸常的见解,执这个否定那个。那行愿的相,正在次门,不是这里问的。何况九品往生的相状,各有行类不同。上辈三品,须要解须要行。所以经文说:“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就是那样的人了。如果今天的学人,见贤思齐,企望金座而高升,唯有妙观可以依托。如果是那中下等的,六品往生的因,只是精进持戒,在世间行仁慈。至于下下品的往生,本来是恶逆人,十念精诚,便生到极乐国。只要能知道有净土,都可以回心向往。如果不是这样,哪有九品的差别啊。(世人纵然说净土出自大乘教,不能如上面针对教理去分辩,难免混滥,不值得决疑。)
三是疑自
提问说,我是博地凡夫,世间烦恼多。为什么这个身往生到净土,进入贤圣海,同正定聚(必定正悟)一样呢?
解释说,如果了悟如上法性虚通,以及相信弥陀本愿的摄受,只是勤修功福,哪里还用问?何况十念的就能往生,唯有除了五逆罪以及诽谤正法。再说定心十念,五逆诽谤的也能往生,如今幸好没这个恶,而且真正信愿专志求生,还有什么疑惑呢?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