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除习气之法

发布时间:2024-08-23 13:41:14作者:常识
除习气之法

用功就为除习, 除了除习, 即无功可用, 汝只抱定一句, 现在怎么样, 即现在心对境时, 能脚根把持否, 如外境力强, 我之空力如何, 世间一切一切法, 本来又怎么样, 当体两下俱空。我之习气, 是应化除, 不是压迫, 是移换, 不是保留, 是化之无力,不是搁置一旁, 如春日之冰, 融化而尽, 盖习气者力也, 力用于彼, 即不及此矣。

除习气, 总在明心之后, 心不明, 则自己之习气不见, 无下手处也, 明心后, 只要勤修毋怠, 自然而除于不觉, 此如轮之左右转, 此下即彼上, 我之力量, 不知何时增加, 我之习气, 亦不知何时消除耳。

世人颠倒, 习于纷乱, 纷乱又成为习, 如债之累积而不觉也。修行人喜于清净, 是喜即是习, 习上加习, 于是动静二见, 坚固执持, 不肯舍弃, 又成为习, 亦债之累积而不还也。总之佛以究竟觉为义, 心才起念, 不管善恶, 都是妄, 然人不能无念, 念不管善恶, 不觉即是妄, 以觉则虽恶亦可转善而转空, 不觉则虽善亦入比量而转为恶也。

习气者, 平日之积习, 来于自然而不觉者也, 当初成习时, 亦由勉强而自然, 由生而熟, 熟于不知不觉, 乃成为习。且其成也, 非止一习, 由其他多分之习气与因缘汇集之, 助成之, 行且促成之。如为盗一事, 不独有盗之一习, 更有贪得心、胆大心、好胜心、报复心, 一齐缘会, 助成其熟练。今即改除之, 则亦自有各种好缘及好习气以助之, 如戒杀一事, 另有功德心、因果可怕心、面子好胜心、趋善心, 亦一齐缘会, 助其成熟。故明心后,根本已明, 助力亦日见增长, 若夫习气不易除者, 则因其他习气种子, 既杂且多, 阻力增强之故。我人于此, 当细细考察, 不是本习气难除, 有他习气助力未除, 遂感困难也, 譬如我人于法忽生疑怖, 明知之而不敢决定, 此习气由于善恶二见之他习气潜伏于内, 而不平等之老习气, 又隐伏于后, 足以助成我现在之胆小。再细推之, 则所谓旧习气者, 如求速心、得失心、我恐上当心、误我精进心, 又一齐来于不觉, 总之发生于我见而已。人所最不肯布施者此也, 不肯放下者亦此也, 今正欲取以研究者, 亦此也。若与此时, 能如香象渡河, 截断众流, 不被一切法缚者谁哉。故悟后用心, 只有二法, 一曰推求因中之因, 习中之习, 不留半点人情, 忍以处之, 空以破之, 无我则疑破, 不二则平等, 此不得已而对治者也。二曰如是放下, 不再立幻, 知幻即离, 无喜无恼,亦无追悔, 亦不再去追索, 当下寂然, 此当毅然决定, 勿稍犹豫者也。弃此则进进退退, 或疑或决, 犹豫不定, 谓之根本未明也可, 谓之退转也可。

但既明即不退转, 只是中止不进, 求速反迟,求明白更糊涂矣, 此时只有一法, 曰赖信任者, 或师或友, 再为之决定, 则可救转, 并可于一转中, 增加体力无量。若并师友而亦疑之, 则不必再向前用功, 因舍此二法, 越用功越多疑, 越执而不化, 终其身, 止于此而已, 虽然此中未尝无一线生机也, 只要虚心放下执著, 暂把疑人之见, 疑法一点, 一齐放下, 另由本来上加意一参, 自问我即使如此, 于本体上究有碍否, 能一破时间相否, 我究已会入不二而已能平等否, 如是息心一参, 必更有扩然开朗之一日, 若仍立我见, 则误己者大, 于人无关, 汝试一思, 岂非汝之胆小心、好胜心、人事之情见心, 作汝之障耶, 佛云回头是岸, 斯正此岸耳。

三岁孩儿, 见十岁之小哥哥走路, 非常之快, 而自叹不如, 此力不足也, 岂可疑我之走路, 另有他道而可改之哉。此贪速好胜心之自误也, 夫复何言。人不论古今中外男女, 心性非二, 法不论禅宗密教净土, 开悟则一, 禅密净者, 乃未悟前之法用, 皆用以制心者, 心制于一, 悟入本来, 则一切法用皆无所取矣, 非禅之悟入, 有异于密, 而密又异于净也, 只所说法, 立场不同耳,师之引机方便, 亦不同耳, 何多疑焉。

人之习气, 有现习夙习二种。现习者, 现世所染受之习也, 如官有官气, 商有市气, 贵家子有豪气, 穷人有寒酸气, 修行人有功德气, 部分妇女有脂粉气, 军人有威武气, 乡下人有土气,年高人有老气, 医生有药气, 皆现生所染者也。然有官气而贪者,有市气而狂放者, 有豪气而多疑忌, 有寒酸气而孤寂者, 则夙世带来之习染也, 除习之法, 只在自觉。觉知恶习固是习, 善习亦是习, 能去善习, 是名真去习者, 此中不可有半点客气, 半点人情, 稍有即是因循不痛切。由习气而成一最坚之根性, 此约有六,为诸习气中之最难去者:

一曰量小, 为贪中之最微细坚固习气, 量小于财, 尚易救, 量小于学问为尤难, 由此嫉忌心、争胜心、嗔心、疑人心, 皆随比量而起, 其所不肯承当者, 亦量小习气之根也。

二曰胆小, 以心量小, 则胆亦小, 凡拘守心、井心、河心、疑心、退缩心, 亦皆随比量而起矣。

三曰知足, 不求进取, 以所望本心, 得此已足, 仍由量小而来, 于是习于善者, 所作有相功德, 亦不肯再弃, 明知成佛乃最大之业, 我竟无意寻求, 不知财可知足, 此则无满足也, 岂可止而不进, 若以为足, 则骄慢心、保守心、轻他心, 又随比量而起,所谓焦芽败种者也。

四曰老颓, 老者未必颓, 然自以为此生无望, 不觉意气颓唐,或有一世所创事业, 由艰难中来, 安肯忘却, 于是知足心、胆小心、以及面子心、功德心, 念念不忘, 其根终由于量小, 而福亦随薄, 不可救药者也。

五曰先入, 由先入之见为主, 牢不可破, 且一切不入, 自以为定力坚固, 而知足心、胆小心, 又根于量小而起矣。

六曰俗见, 其人平日思想, 惟随世俗衣食住满足为念, 一闻此道, 或不屑研究, 或恐他人讥为腐化而误其生活, 宁远而避之,或随人诽谤以为时髦, 此亦量小为根, 而怕上当心、骄慢心、自是心、疑心、嗔心, 皆随比量而起矣。

此六种人, 或已修, 或未修, 皆无法使之上路, 去明心更远而远矣, 虽已明心, 而量小之根病, 不痛切割除, 则习气万无下手处, 盖求其一个肯字, 已千难万难, 终入二乘道, 是以布施二字, 为难之又难, 不舍爱欲, 不能成菩萨, 不舍佛见, 不能成佛,此又最高之佛习气, 虽身为大德, 尚不免此, 我若劝之, 不识者必骂我为狂悖放肆之魔, 又奈之何哉。

大凡量小之人, 其先必有所执持, 而患得之心乃其总因也。患得即自然而患失, 于未得前则患得, 于即得后则患失, 但患者果是何物, 必有一目的, 是其境也。境执于内, 遂成为见, 是其心也, 法也, 倘能转而空之, 则执持之力松, 不被所惑, 即不动摇, 自然而放大, 由是小而成大, 习之即久, 生化为熟, 难化为易, 勉强化为自然, 此对治之总诀也。

学佛人在未明根本以前, 最忌以世俗情见与佛理相混, 盖明本体, 在超然出世, 若我以情见测之, 越研究越糊涂矣, 至稍明本来, 欲痛除习气, 又最忌分开世法, 盖离开世法, 即无习练之资, 世之学佛者, 在佛堂与出佛堂, 判然二人, 诚以切于世情,重于衣食, 一曝十寒, 永无消除习气之机会矣, 此倒向东者也。

及贪乐禅味, 又恶麈嚣, 不是怕世染, 即不肯离佛法, 消极之意念渐生, 法见之我执加重, 将世习强自压制, 或逃避之, 不知根潜于内, 除习之机会亦少矣, 虽比前者为胜, 然倒向西者也。此两种人, 同一病也, 皆可名曰保留习气, 皆未起妙观, 会入不二。深痛其体力之未充, 八识之根本智未圆也, 前为可怜, 救之易, 后为可惜, 挽之难, 虽苦口劝之而不听, 岂缘之满耶, 是因缘之未至也。

除习气最简捷了当之法, 如前所云, 曰如是放下, 此中又分几点:

一、放下即放下, 勿再有丝毫依恋勿舍。

二、勿执取于即今放下者为是, 在先未放下者为非, 由此而生悔心, 则又坚持时间相、得失相, 及是非相对相矣, 此切不可。前几年, 余曾屡诫学人, 当如一两岁小孩学走路, 无所容心, 只要朝于斯, 夕于斯, 自然及时而能走能跳能奔, 初不因不会跳而忘其如何步也, 何也, 以明心后, 永不再忘失也, 以本不生灭,只怕时间不到, 空着急, 或更生疑, 反而耽误耳。

三、即今正放下时, 忽又有人事来扰, 切勿生厌恶心, 我仍随缘应付, 照样提起, 切勿再放下与提起二见相对, 而增是非之见, 以放下者心, 提起者事, 放下不放下, 非关于事, 我虽应付一切, 不以成败得失萦诸怀, 心不流浪而去, 是即放下也, 故动亦如是, 静亦如是, 斯真放下矣。此中过程, 约举三则如下:

(一)在未明心以前, 痛除习气, 可云毫无办法, 门之未开,物在屋内, 终无法搬运, 只移动而已, 不名除也。

(二)在初明心时, 门已打开, 习气正可动手搬运, 若未知搬动之法, 且大物件, 尚无力以搬运之也, 此时最易生疑, 每误以为门尚未开, 又生退缩也。

(三)在彻悟后, 凛觉之次数已多, 力量亦增加, 只怕不恒不动, 当知门则永无再关之理, 习气自能消于无形, 从前自以为万不能搬运之物, 此生已若无望者, 然不期然而竟能之矣, 但此不到时间, 则不可能, 此层苦无法告人, 亦无法先以取信于人也,只有一法曰: 向前比较, 即今与上半年比, 今年与去年比, 已明后与未明前比, 庶可证得而放心矣, 然必赖其胆力与承当力之大不大, 与用功之勤不勤、松不松、活不活、妙不妙, 是在自己,非师之责矣, 亦非师之咎矣, 盖一隅已举, 则不复也。

用功除习气, 是自己事, 非他人事, 切勿衡量他人, 反以误己, 明根本是一事, 除习气又是一事, 亦不可并为一谈, 以为习气未除, 并认其为根本之未明也, 如一恶人, 已发心改过向善,而习气尚在, 不能再指为恶人也; 又如一人, 好赌, 已知痛改,但赌之法门, 终未忘记, 不可再责以为犯赌也; 又如到一生地,路径已明, 不至走失, 偶而迷路, 不得认为不明路径也。佛法无人情一语, 是对自己, 不是对他人, 是除自己毛病, 不是废却道义, 倘人事不尽, 离世觅菩提者, 定不入六祖之门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