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大方广佛华严经·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始终微笑的净空长老
在大埔的一座精舍,我们刚刚在客堂坐下,一袭灰色长袍的净空长老飘然而至。八十有五的净空长老丝毫没有老态之像,他身材颀长,不胖不瘦,行动迅速且带着几分飘逸,颇有仙风道骨的神韵。他的整个脸庞波澜不惊,没有沟壑纵横的沧桑,始终洋溢着微笑,充满慈悲的喜悦,就连头顶上一字排开的三个香疤,似乎都在欢喜,自然而得体,让人如沐春风。他的左眉几乎全白,参差点缀着几根乌丝;他的右眉几乎全黑,隐隐闪烁着几根银丝;双眉黑白分明、相映生辉。他那双神采凝聚的眼睛,始终流淌着由衷的喜悦和慈祥,让人欢喜、让人释怀、让人信赖。任何人只要看见他那双充满喜悦、慈悲、智慧的眼睛,似乎天大的烦恼立刻消散到九霄云外。
长老就座,满怀的谦恭,让人赞叹;无论讲话还是交流,无不身体前倾,全神贯注,让人或凝神谛听或真情吐露;这时,与长老交流,我们感觉到非常亲切,没有丝毫的拘束和障碍。
倡导佛教正名:佛教即佛陀教育
近代以来,关于佛教及其教义的探索,从未停止。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鲁迅等都曾涉猎。尤其是章太炎最为直接,认为“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净空长老出家以来,亦积极倡导为佛教正名。他指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决非宗教。“佛陀”译成中文即“觉悟”,即自己已觉,再去觉悟别人,类似传道授业解惑,自然就是老师。所以僧人都称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而他们自称“弟子”,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没有。
与传统教育相比,佛陀教育内涵更加广泛,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与未来;空间上,它从目之所及的现实生活一直推演到无边无尽的大千世界。传统儒家教育讲一世——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教讲三世——前生、今生、来世的教育。所以佛教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最可贵的是,佛陀圆满的智慧觉悟,是一切众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证得;换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所以长老坚持佛教乃教育,是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回归自性的智慧教育。
弘扬中华文化:重圣贤教育,推国学经典
谈起圣贤教育,净空长老如数家珍,五伦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人与人的关系划分得清清楚楚;五常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是修身的基本要素。中国几千年的学术,四书五经十三经不出这个范围,《四库全书》那么大的分量,也不例外。这是祖宗留下来的精髓,只要真能照做,天下就太平,个人就幸福。
说起国学经典,净空长老讲述了他与两部书的因缘。一是《群书治要》,唐初著名谏官魏征、虞世南等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唐亡之后该书在中国失传,《唐书》、《宋史》、元明清《艺文志》里,连目录都没有,《四库全书》也没有收入。清朝嘉庆年间,日本的贡品里面出现了该书。是唐时日本在中国的留学生,把书带回日本保存下来的。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翻印日本的原本,另外也重新排版印刷,数量极少。
另一本《国学治要》,是依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把《四库全书》里面重要的部分节录出来,取名为《国学治要》。于一九三O年出版,编辑这套书用了十年功夫。
因缘际会,这两部旷世奇书均辗转到长老手中。他各印一万套,作为礼物赠送。“我要送从政的志士仁人,这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希望他们多学老祖宗,把政治愈办愈好,人民就有福”。长老说,“还要赠送世界主要的大学、图书馆,希望我们国家的文化,能给全世界带来安定和平。”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说:“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长老深感认同,不过不是政治、经济、科技,而是文化,是中华文化拯救全世界的世纪。
创新教育手段:开放思想,与时俱进
长老非常重视教育,他说“不管是佛陀教育,还是圣贤教育,不仅教义要与时代环境相适应,教育手段也是如此”。
数十年来,长老秉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操守,开放版权,创“免费印赠经典善书,流通影音光碟”之风气,无条件赠送各地需要经典善书法宝的人士。为恒顺现代人缺乏古文基础、工作繁忙、身心充满压力的遗憾,长老特别提倡汇集群书、采撷格言;或将经典善书录制有声书,提高社会大众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是网际网络,卫星电视台。”二十年前,净空长老即提出这个构想。“我们的教学,只要小小的摄影棚就够了。每天在摄影棚里头对着摄影机讲经,立刻从网路、卫星传播到全世界。通过卫星传播,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家里,送到每一个人手上的网路、电脑画面上。谁去接收?有缘人!佛度有缘人。”
在长老开放思想引导下,一九九五年“净空法师专集网”首先成立。之后各地净宗学会或相关道场陆续设立网站,并于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台,提供播放长老讲经教学的节目。二ΟΟ三年华藏卫视首播,是以长老讲经为主的教学电台。概略估计,全球每天有上千万的信众,均可透过网络、卫视,接受佛陀圣贤的教化。
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有人疑惑,作为佛门长老为什么要积极推进与其它宗教交流互助?这似乎与如来家业毫无关联。净空长老如此开示:
“佛教与古今中外圣贤、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教育。特别是佛法概论《华严经》的确是多元宗教、文化圆满融合的高度智慧。犹如人身上有眼、耳、鼻、舌、手、足等各种器官,各司其职,互助合作,则身心安乐。世界各各不同族群、文化、宗教、学术,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应当求同存异,共存共荣,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宇宙本来和谐,世界本是一家。”
基于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真诚慈悲,长老多次提出:“世出世间一切神圣所教所学的核心,即是真诚爱心;以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学的教育,启发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纯净纯善之性德,体现于日用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中。”如印度教所说“以仁慈化解暴怒,以善对待恶行”;《古兰经》强调“真主确实是仁慈的”,《圣经》云“神爱世人”,孔孟曰“成仁取义”,犹太教说“一个人能做的最美妙事情,就是原谅他人的过错”,佛云“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神圣教诲无一不是教人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进而将真诚爱心推广至天地万物,与一切不同空间维次的众生,和睦共处、互敬互爱,则人类幸福、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才能真正落实。”
八十五岁自勉:敦伦尽份,老实念佛
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充满着世事无常。长老深知“法无本相,弘之在人”,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其“但开风气不为先”“随缘尽份、绝不攀缘募化”的风范,坚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的修行原则,唯以“敦伦尽份,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自励。今年年初,长老手书诗文自勉:虚度八十五,来日已无多。学佛六十年,演教五十三。发心续慧命,华严与法华。大经解演义,供养有缘人。世出世间法,看破悉放下。谢绝于众缘,专念弥陀佛。求生清净土,一切皆成佛。尚祈鉴愚诚,是我真莲友。
有心人借文赞叹长老,甚感“于我心有戚戚焉”,遂照本录下,缁素同飨: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
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
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钝置之,毋弃毋亟。
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遗之,毋忮毋求。
销大衅于曲突徙薪,而勋名有所不必取。
蒙极诬于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
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气节自有也。
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术,则众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