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简介
香港位于中国东南部海岸的珠江口岸,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现代化都市。它在东经一百十三度五十二分至一百十四度三十分,北纬廿二度九分至廿二度三十七分之间,除南面向中国海外,而东、北、西三面均毗邻中国大陆,共占有四百平方里的土地,并居住有居民约七百多万人口。 香港大概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香港岛——面积有75.6平方公里,人口130余万,它是在1842年由中国清政府割让给英国的。 (二)九龙半岛——有11平方公里的面积,和住有200余万的人口,乃是1860年割让的土地。 (三)新界及离岛——新界土地连同大屿山等二百多个小岛有975.1平方公里,和290余万居民。该地乃在1898年由中国清政府租借给英国的,租期为九十九年,故将于1997年期满。在新界最南端的十二平方里被命名为新九龙,在新界的人口中占最庞大的数目。 根据1984年9月26日中国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政府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住在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了大屿山各离岛的人口中,约有60余万人是佛教徒,比丘和比丘尼的数目均有二千多名,因此佛教徒比其他各宗教徒为数较多。 一、香港简介 佛教最初传到香港的年代,可以远溯到公元428年,其时在中国南北朝刘宋元嘉五年,传说当时已有中国僧人杯渡禅师(380—458)抵达香港,在新界的屯门青山和元朗夏村建立寺院,前者为杯渡庵(青山寺),后者有灵渡寺,现两者仍存,尚有古迹遗留下来。 其后在明朝永乐年间,有锦田邓氏兄弟于观音山麓筑凌云静室,后改为凌云寺。至清代末年有大悦、顿条、悦明三位禅师从北方来港,在大屿山昂平设立大茅蓬,此乃宝莲禅寺之前身。 从民国成立后(1911)至太平洋战争前(1941),香港已有不少佛教寺院建成,尤其是在“九一八”事件(1931)前后,有不少内地名僧来到香港,在荃湾、青山、大埔及大屿山各处设立佛教道场,使香港佛教面貌大有改变。其显著者有下列各处: (一)荃湾——有融秋法师之竹林禅院(1929),若舜法师之鹿野苑(1930),茂蕊法师之南天竺寺(1932)和茂峰法师之东普陀(1933)。 (二)青山——净业林、弥陀阁、清凉法苑、安养精舍。 (三)大埔——佛教大光园、定慧寺、半春园。 (四)大屿山——法林、观音寺、灵隐寺、鹿湖精舍、法华净苑、莲池寺、善明禅苑。 太平洋战争后(1945),香港复归英国统治,环境较为安定,而中国大陆方面,因为内战频仍,不少僧人逃难香港,顿使各寺院收单人数大增,其中以东普陀和竹林禅院为数最多。所以其时香港成为大僧云集之地,佛教蓬勃起来。其后各僧人个别发展,自设道场于郊区或市区,后者更形成香港都市佛教的特征,至此香港佛教面目为之一新! 在此时期,最为特出者,有中国名僧倓虚、乐果、定西三位大师应香港佛教知名人士叶遐庵居士之邀请,在荃湾弘法精舍创立华南佛学院,培育学僧,以三年为一期,共有两期结业,造就僧材数十人,分布香港、东南亚和美加各地。 战后,香港各处所建之新寺院很多,著名的有下列各地的寺院: (一)沙田——浣青法师之西林寺(已拆)、月溪法师之万佛寺。 (二)大屿山——妙智法师之延庆寺、圣一法师之宝林禅寺、宣化法师之慈兴寺、觉光法师之罗汉寺。 (三)青山——洗尘法师之妙法寺、体敬法师之尸罗精舍、智梵法师之极乐寺。 (四)粉岭——觉光法师之观宗寺。 (五)西贡——宝灯法师之湛山寺、道行法师之佛光寺。 (六)荃湾——永惺法师之西方寺、定西法师之东林念佛堂、复仁和尚之虚云和尚纪念堂、万心法师之福慧寺。 (七)九龙——乐果法师之大佛寺(已拆)、河清法师之法藏寺。 (八)香港岛——启明寺。 三、佛教徒生活状况 香港的佛教徒主要是弘扬大乘佛法,这是与亚洲南部的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不丹等专门信仰小乘(上座部)佛法相异的地方。大乘佛教注重于发扬自利利他的佛教精神,所以盛行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地区。大乘佛法包括了各种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法相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真言宗)。但是在香港的佛教徒修持净土宗和禅宗为数最多。唯最近期间,密宗发展甚为迅速,所以信徒逐渐增加。 现在全港大概有佛寺、庵堂和精舍约三百多间,分布于香港、九龙、新界和离岛各地。香港的佛教徒不论是在家的和出家的都能够适应环境而修行,修持六波罗蜜,专心精进,自净其意,过着身心宁静和平的生活。 佛教徒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是为佛教四众。根据中国传统的习俗,多数的佛教徒都是长期持素的,实施戒杀放生的慈悲行为,他们多数每天修习禅定(静坐),早晚念诵佛经,更时常参加讲经法会,研究佛法,及举行礼忏仪式。有时亦参加禅七或佛七等修静法会,年中亦有举行三皈五戒仪式。 宝莲禅寺每三年传戒(具足戒)一次,授比丘和比丘尼出家戒,绍隆佛种。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则自从1971年起,每年都举行短期出家传戒法会,或授各男女居士八关斋戒及菩萨戒,希望佛教徒学习短期出家生活。 四、佛化的教育 由于过去三十年来,香港的人口大量增加,所以佛教的学校教育亦因此大为扩展,学生的数目共有十余万人;现有大专书院一间、研究所一间、中学十八间、小学二十八间、幼稚园十七间。这些学校分别由香港各佛教团体所主办,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津贴资助。学生的入学资格不分阶级和宗教背景,中小学课程均设有“佛学”,中学会考亦设有“佛学”一科。 佛教的大专书院只有一间,名叫能仁书院,设立于1971年,院内设有文学、哲学、商学、佛学等学系,聘有专业教授,学生成绩优良。其后更增设哲学研究所和中国文学研究所,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 佛教中学最先成立者乃佛教宝觉女子中学。该校原为小学,由何东爵士夫人张莲觉居士于1931年所创立,后迁往香港跑马地山光道巍然雄伟之校舍,遂扩展为宝觉女子职业中学,以造就女子职业人材。 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办之政府津贴中学有十间,而最初成立的乃是佛教黄凤翎纪念中学。该校于1959年由政府拨地建筑,并附设有佛教黄焯庵小学。 其他的中学有佛教大雄中学(1969)、佛教善德英文中学(1973)、佛教筏可纪念中学(1977)、佛教慈航中学(1977)、佛教叶纪南中学(1978)、佛教沈香林纪念中学(1978)、佛教觉光法师中学(1981)、佛教黄允畋中学(1981)、佛教孔仙洲纪念中学(1982)、佛教慧因中学(1987)、佛教慈航智林中学(1989),尚有一间何南金职业先修中学。 由新界大埔墟佛教大光园主慈祥法师任校长之佛教大光中学乃于1965年由大光小学扩展而成,慈祥法师乃提倡佛教乡村教育之嚆矢,最初由收容失学儿童而成免费教育之义学,最后才被政府改为津贴小学。 由妙法寺洗尘和金山二位法师创建之佛教内明书院和妙法寺刘金龙女子中学皆是位于青山蓝地妙法寺内,及新界妙法寺陈吕重德中学,均为政府津贴之女子英文书院,发展通材教育,十多年来,造就不少乡村知识人材。 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除上述办有大专书院外,亦设立两间佛教书院(中学),一间在屯门之佛教慧文中学,另一间则在大埔之佛教慧远中学,亦是政府津贴之中学。 香港佛教人士对于提倡教育很久以前已经实现,在政府未实施强迫小学教育之前,东莲觉苑、佛教大光园、香海莲社和佛教真言宗居士林皆设立义学,实施免费教育,后来都改为小学,可说是得风气之先。 香港佛教人士创办的小学中,香港佛教联合会主办之小学有九间、佛教大光园一间、香海莲社三间、正觉莲社三间、道慈佛社四间、东莲觉苑二间、慈航净院一间、志莲净苑一间及青山佛教学校与耀山学校。 至于幼稚园方面,香港佛教联合会有五间、香海莲社二间、慈航净苑一间、志莲净苑一间、清凉法苑一间、妙法寺两间、菩提学会五间。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