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意的去追求法术和科学技术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当今的人类就恰巧在这一问题上误入歧途,并且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学是提倡和重视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导的是要在正信正见中寻求大自在、大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提倡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这也正是佛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优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当今的人类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佛学的精髓背道而驰,反而认为:宗教提倡严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应当加以批判和抛弃的,千百年来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观念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展开的。”这种看法当然没有错误,但是却忽视了佛教的历史内涵,佛教之所以能够长期以来流传世间,就是因为他以广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了一切。
佛教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发展科学,但是他并不否认科学,他愿意更多地利用科学,于是将一些有科学内容的知识放在佛经里面,用以启发人们的智慧。佛教不是“关于生存技能方面的东西佛经中确实讲的比较少”,而是讲得很多,是将其作为例子或譬喻而出现的,难免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智行法师说:“佛法本身,以现代眼光来看,是最有科学精神,而且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何况其中除了哲学思想以外,有关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只是这一宝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认识,大量开发而已。”我以为这一点讲得很好,点出了佛经里面的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实质与特点。
佛教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500余年的历史,佛教一直不断地在人类社会发出光芒。究其原因,除了佛教与时俱进的品格之外,我以为也与它的贴近生活,贴近人世有重要的关系。佛教的历史,是一部从不拒绝科学,并且充分利用科学成果的历史;佛教的大藏经是一部充满时代特点,记录时代科技成果的丛书。佛教讲“五明”,其中“工巧明”就是人间的各种生活知识与学问,包括工艺、技术、算历之学集成。“医方明”指医学、药学、咒法之学,包括生命科学。所以,佛教贴近生活,就要不断地利用已经出现的各种人类经验与知识,其中包括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的知识曾经在佛经里被保存下来,《占察经》是佛教(也有说是印度教)天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僧人一行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与天文学家。
贴近人世就要始终为人所用,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愿望,其中也包括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科技成果的运用。古代的印刷术的创立,为佛教的大藏经刊印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使佛教文化成果得以传到了今天。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科技所出现的最尖端的电子产品与信息技术都被佛教拿来所用,佛教网络成为佛教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已被佛教寺院借鉴,作为寺院管理的一个最新的方向,深圳弘法寺由于采用了现代管理思想,使传统寺院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迈进了一大步。毫无疑问,未来的佛教,将还会利用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时代同步发展。
一百年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思想、新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新技术、新成果充分被人们利用。传统的宗教在现代社会的东风吹拂下,也在一步步地往前发展,但是它的步子明显的要落后于时代与科学的发展。由于新观念和新思想的进一步普及,科学主义成为时代思潮,佛教面对新的时代思潮也在奋力追赶,试图融入正在突飞而起的现代社会。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的影响,一大批世界各地的学者与思想家都在试图将传统佛教的理论与现代科学新技术与新观念融通,他们努力在传统的经典中寻找现代的因子,试图将传统的思想与观念来比附现代的新思想与新观念,亦即“将佛法中对宇宙真理的描述列编成册,以科学印证之。让科学证明佛法,则信仰科学的人自然也相信了佛法的真实不虚。”以实现梁启超所说的“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和孙中山的“佛学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许多人刻意去找到佛教里面的科学因子,特别是唯识思想与华严学被许多人看好,认为这是佛教契入当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路。
“唯识宗学,不但与唯物科学关通甚切(案:中华隋唐间因研究竺乾外道小乘之学者颇盛,故此大乘唯识宗学因之昌明。由五代入宋元,各学衰微,唯识宗学亦因之湮没。相乘者但禅宗及净土宗耳),正可因唯物科学大发达之时,显明唯识宗学,抑亟须以唯识宗学救唯物科学之穷耳。”又如佛教徒认为,佛教与近现代物理学的相互印证发明,说明随着西方近现代物理学两大理论的发展,以科学来解释佛法的路径,也就跟着一天天地开拓;量子论与相对论的诞生,正好为佛法带来了科学性、时代性的注脚;佛法中许多极为重要而原来又极不易为人接受的观念,在近现代物理学知识的普及下,既验证了它的正确性,又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和接受。
也有人认为佛教超越于科学,如太虚认为,科学以经验为基础,长处是确实可靠,不足之处在于欠缺普遍性。哲学凭借思辨,优点是覆盖面宽,但缺点是缺乏可靠性。唯有佛学集科学、哲学之优点于一身,“佛学与通常科学、哲学不同:科学家以五官感觉为工具,根据其所得之经验而归纳之,其所得结论为种种之学问,此学问恒确而不遍,属部分的。至哲学家,则以一种假设为根据而论宇宙事物,其结论为普遍的,然恒患不确。盖确而遍,惟佛学为能;而又有超常之觉者,所谓‘无上正遍觉’,彼于事事物物万有之相,皆能体妙入微,人得此觉即为无上正遍觉者,即‘佛陀’也。然则佛学非科学之确定一物一事而不移,亦非其他哲学之超人生而恒不切实际也。”还有人认为“佛法就是佛法。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