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常识网

黄柏霖:求的理论基础是在心地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3-11-01 09:48:27作者:常识
黄柏霖:求的理论基础是在心地上下功夫

所以云谷禅师跟他讲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说的,《诗经》跟《书经》里面都有说,就佛经上也有讲。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没有儿子,你要求可以得儿子,你求长寿可以得长寿,你短命可以变成长寿。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要怎么求呢?要如理如法的求。老和尚有说了,章嘉大师有跟他说过,他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就是说,看你怎么求?你如果从心地上去求,你如理如法去求,一定会有感应。

章嘉大师也有解释,他说,有些人在佛门里面求也求不到,是什么原因呢?那是不如理、不如法。你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如果你这样去求还求不到,那是你自己有业障,你业障还没有忏除干净,还没有完全消除。你如果业障没有消除,没有办法。你如果消除了没有障碍,就得到感应,这是章嘉大师说的。所以老法师说,从根本的理论来说,世出世间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一切的需求,从世间法求富贵、求长寿、求儿子,到求作佛,也能成佛,所以万法唯心,这个原理。

《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老法师说,这个求它的理论基础,它的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所以它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如本性,你返迷归悟,你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就得到了,所以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是最圆满、最恰当,就是佛陀的教诫。按照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你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老法师说,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

你看锅漏匠站了三天三夜,他也是不老、不病、不死,你说他有没有死?他没有死,他站三天三夜,他往生西方了,他转换到不同的世界,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他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了,你说,他有没有死?他没有死。他如果有死,怎么会站着呢?他也没有病,求得到,确实求得到,都在佛门中。所以基本的原理,老法师点出来,叫真如本性。所以云谷禅师只告诉了凡先生,满他的愿望,因为他的愿望就是功名富贵,所以他告诉他求的方法。所以他告诉他说,确实可以求男女、求长寿都可以做得到。所以了凡先生照他的话去做,最后五十三岁活到七十四岁,他没有儿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袁天启。

接下来,「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这一段了,「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说,道德仁义我知道是可以求得到,那功名富贵怎么求呢?他就进一步向云谷禅师来请示了。云谷禅师就说了,他说,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你没有功名,能求得到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到富贵。表面上讲起来说,这个好像是命中注定的,命里没有的。

你其实老和尚有讲说,如果你命里有的,那个不算求,那是你命里本来就有的。所以你本来要当大官的,本来要富贵的,其实你后来也有去求神,但是后来也当大官,有富贵了,那是因为你命中有,所以那个不算求。真正什么叫求呢?就是你命里没有功名、没有富贵,但是最后改变了业力,你从因地下手、从心地下手,去种因,结果你后来得到。没有功名,得到功名;没有富贵,得到富贵。那才叫做求功名、求富贵。

所以云谷禅师告诉他说,「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这个道理,他命里本来就没有富贵、没有功名,但是他如理如法去做、去落实、去真干,他最后改变业力了,他得到功名、得到富贵。这个叫做什么?这叫做六祖大师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结果他是什么?他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自己去求到这个福报,他去努力得来的,去种因。

所以云谷禅师说,孟老夫子的话没有错,你解释错了,你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道德仁义,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云谷禅师就告诉了凡先生说,你没有看到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吗?「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吗?「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那这一段,老和尚说非常重要,这一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去求,各位记得,不是从外面去求。内求,求什么?求智慧,求道德仁义,这叫内求。外求,就好像要去求外面的功名富贵,其实也是从心地上去求。所以都要从内心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的话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教我们从外面去求,外面求的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量,不是常数。老和尚这句话,这开示很重要,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量,不是常数。所以云谷禅师告诉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可以得得到,这个求才是真正叫做「有益于得」。

《华严经》里面讲,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才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所以老和尚说,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什么意思?这个现实不是说,我们一般讲势利的那种现实,而是它真的可以兑现的,是实在的,就看你晓不晓得。我们现在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面讲的现实,是真正可以得得到的,所以要知道佛陀教育的好。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有误解,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找不到,尤其是大乘佛法。最后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说,「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就是这里面讲的,「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这一段回应到七百九十四页,这个孟子,「然何不体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完全一样的意思。

这一段老法师他的开示是这样,他说,现代的社会,大家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而得到的,这才叫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这不算求得,因为你不求也是可以得到,因为你命里本具,本来就有了,你不求也得到。老和尚说,譬如大家都去做股票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赚到的人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那命里没有的呢?你看很多人去做股票都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那股票谁赔呢?谁赔钱呢?那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所有。老和尚说,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是当小偷偷来的钱都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他都偷不来,偷都偷不来,被警察捉到了。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这些人都是没有办法逃过定数、逃过定命,没有办法逃过常数。

所以一个人如果真正要道理明白了,你就会安于本分。这一段的重要意思就是告诉你,『夫人所以不依本分者,只道营求有益耳』。这个地方结论就告诉你,人要真正道理都明白了,你就会安于本分。你安于本分,你自己日子过得很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所以佛法是教我们,命里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量。怎么求呢?向内心里面求。

所以今天的社会,大家都你争我夺,为什么?都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面存厚德。我们说,「厚德载物」,世间人都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向内心求德行、向内心求觉悟。

一直拼命的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往外面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哪怕是你有办法、你有方法、你有手段、你有计谋。但是「得之有命」,你用这么多的方法、手段跟计谋,你得来的,结果是你命里本来就有的。你命里没有的,你还是得不到,结果你冤枉造了这么多业障。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你还造了这些业障,还损福折寿。这个叫做「内外双失」。

《了凡四训》里面最重要就是,告诉你不要落到这个「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心不清净,迷惑颠倒,内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的又得不到,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呢?所以了凡先生二十年来,他内没有失去,外面也没有失掉,因为他不想了,他什么也不求了。所以他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那外面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所以一般人拼命的向外驰求,见识上比不上袁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是内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毫无利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就是有损无益。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三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