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阿弥陀佛在过去劫数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其中有一愿说:
“若有众生,闻我名号,
求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誓愿度众生,如果众生不求佛接引,佛也无可奈何。倘若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一人不蒙受佛的慈悲摄取啊。
所以净土法门,是超脱轮回的捷径,倘若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希求往生西方净土有诚心,必定能与佛感应道交,临终亲蒙佛的接引,就可以带业往生。
龙舒居士著成这部书,反复苦口婆心,劝人修行念佛,语意恳切,循循善诱,因为要劝勉人一定实行念佛,要人一定达到往生目的,他的爱人之心,可算是诚恳又真切了。
普愿读者仔细体味他的话语,深思他的含义,踏下心来真实求得念佛的利益,发菩提心,生起真正的信愿,勇猛精进,持佛圣号,求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才不辜负龙舒居士劝人念佛的苦口婆心哪。
戊戌年元旦日林侠庵顿首敬劝
龙舒净土文卷第一
我阅览所有藏经及种种传记,取其大意而汇集为净土文。没有一字没有根据,但愿不要因为人物的轻微而忽略这些文字。为了使人人都明白,所以这些文字直白而不文绉绉的。
我是龙舒县人,世上流传净土文字的不是单一,所以用郡县的名称区别。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而其它功用,却表现在身后。不知道的人,只以为是身后的事而已,殊不知它是大有益于生前啊,为什么呢?
佛之所以教导人,无非是善,与儒教的教导人,有什么区别呢?只是名称有不同罢了。所以那以净土为真心的,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了。意念所想,口里所说,身体所为,没有不是善。
善就是君子,就是大贤,现在这世人们就敬重,神灵就护佑,福禄可以增长,寿命可以长久。这样看来,那听从佛的话,而以净土为真心的,谁说无益于生前呢?
其次被业缘所影响,而不能专心致志在净土上。如果有志净土的人,也是恶缘可以从此减少,善缘可以从此增长。恶缘不断减少,最终必然断绝恶;善缘不断增长,最终必然是纯善。恶既然断绝了,善既然纯粹了,不是君子是什么?不是大贤是什么?这样看来,那听从佛的话,而以净土为真心的,谁说无益于生前呢?
又其次,不知礼义在哪里,不知刑罚可畏惧,只崇尚武力,只趋附势力。如果知道以净土为真心,也就必定知道反省自己而且自责。所作所为虽然不能完全合乎礼义,也必定接近礼义了;虽然不能完全超脱刑罚,也必定远离刑罚了。渐渐可以脱离小人的范围,而最终归为君子一类。平常人稍微知道佛理的,世间必定当成善人看,这是它的效果啊。这样看来,那听从佛的话,而以净土为真心的,谁说无益于生前呢?
有人说:“听从孔子的话,而以儒教为真心,难道不益于生前吗,何必净土呢?”回答说:“这不过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世间法,那是不出轮回的;出世间法,却是直接脱离轮回之外的。
净土既能益于生前,又能益于身后的道理,就是因为它兼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原故啊。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据。论它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从未曾离开过日常生活,前篇所说的就是啊。论它的根据,就在早晨一茶的片刻中,而不必是一整天的功夫,就是十念法门啊。因为修持的法门有九个品级,人人都可以修,就算是罪恶之人,佛也不放弃,回心向善,就是善了。所以这十念法门,人人都可以实行,譬如很久的暗室,有灯光一照,就马上明亮了。
所以就算是杀牛屠马的人,放下屠刀,也同样可以修。所以修习不难,也不妨碍一切俗事,所以做官不妨碍职业;文士不妨碍读书;经商不妨碍贩卖;农民不妨碍耕种;公门不妨碍事务;僧徒不妨碍参禅。凡是一切作为,都是不相妨碍的。
所以说,修持的工夫,就在早晨一茶的片刻中罢了,于是可以成为万万劫不坏的资粮,而人们为什么不修呢?现今有做买卖的,因一钱而赚到两钱的利息,就必定暗自欢喜,以为所得利息很多了。行路的,一天走了两天的路程,也必定暗自欢喜,以为达到的路程很多了。
可见在外物上有一点收获,就知道欢喜啊。或者因两钱而赚到一钱的价,必定有忧,以为赔了本钱。两天走了一天的路程,也必定有忧,以为多费了时日。可见在外物上有一点损失,就知道忧愁啊。为什么我们生命的光阴有限,却白白浪费掉,那损失很大了,却不感到忧愁呢?
至于净土的因缘难遇,有幸知道,那收获很大了,却不感到欢喜呢?只是见到小得小失,就知道忧喜。当得失很大时,却不能知道,怎么不多加思考呢?何况不费时间,用力很少,而得到的功效却说不完,人们为什么不修呢?此时不修,太可痛惜啦!太可痛惜啦!
净土起信三
人们骤然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不相信,不奇怪啊。因为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眼前见不到的,也是如此而已。就像穷街破巷脏乱不堪的居民,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小锅小碗残汤剩饭的吃客,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
简陋空箱毫无储蓄的穷人,哪里知道有天府的富裕。所以处在这娑婆浊世里,就不相信有那清净佛土。通过胞胎的生长,就不知道有那莲华的化生。
寿命不过百年,就不知道有那河沙一样的寿数。衣食必须经过制作,就不知道有那自然的衣食。快乐常常夹杂有忧愁烦恼,就不知道有那单纯的快乐。然而佛所讲的话,不可以因为眼前见不到而不信啊。况且佛特别的劝别人戒妄语,必定不会自己用妄语欺诳别人。世间人的妄语,不是为了谋利,就是为了避害。
佛对于世间没有需求,哪里有利可谋呢?佛看待死生如刀砍虚空,哪里有害可避呢?
所以佛不需要用妄语啊。世间中等以上的人,还不肯因妄语而丧失他的德行,何况佛呢?
佛的话可信,是不用怀疑的。所以先辈贤人说:“佛的话不信,还有什么话可信?”
昔日有把忠臣当作奸党的,刻在石碑上,被天雷击毁。如今用金宝彩色,镌刻装饰,作为储藏,保存佛的话,香华供养,神龙庄严。假设佛的话有妄,却又超过奸党的碑刻,为什么历经千百岁,而天雷不击毁呢?
因为佛的话是真诚的啊。真诚的话都不信,那还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净土之说,更没有可疑的。
何况自古及今,修净土的人感应很多,尤其不可以不信啊。(感应的内容在第五卷)
净土起信四
儒家有的人因为佛教徒没有戒行,所以轻蔑佛教,因此也不信净土,这就不对了。怎么可以因为道士不肖而轻蔑老子,读书人不肖而轻蔑孔子呢?有头脑的人还不会“因人废言”(因人不好否定他所有的话),何况可以因为那徒子徒孙不好而轻蔑他们的教派呢?
释迦佛的教法,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那世间法与我们儒教相同的,不可以细数了,就从大的方面来说吧。释迦佛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教导世人,无非就是戒恶劝善,而我们儒教何尝不是戒恶劝善呢?
就拿现实来说,佛认为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体行为所造的三种罪业;而孔子说“胜残去杀”(遏止残暴去除杀伐),诗人说“文王德及鸟兽昆虫”(周文王的恩德施及到鸟兽昆虫),这难道不是戒杀吗?偷盗就不用说了。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没有见过好德的人像好色一样),诗人讽刺不好德而喜欢美色,这难道不是戒邪淫吗?
佛认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口所造的四种罪业;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没有信用,不知还有什么可取),难道不是戒妄言吗?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伪装,仁心就很少了),难道不是戒绮语吗?《尚书》说“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当面顺从,背后议论),难道不是戒两舌吗?恶口就是凶恶愤怒的声音,不一定是脏话,荀子(战国思想家)说“伤人之言,深于矛戟”(伤人的话,比刀枪厉害),这也不是不戒恶口啊。
佛又认为贪、嗔、痴是意的三种罪业;孔子说“见得思义”(见利要考虑义),就是戒贪了;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不记别人的旧恶),就是戒嗔了;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困惑不懂也不学,是最下等),就是戒痴了。这样看来,儒佛两家没有不同啊。
那不同的是,儒家只是停留在世间法上,佛家还有出世间法。儒家停留在世间法上,所以只说一世的事,而且归于天命。佛家又有出世间法,所以知道多生多世,而且能见到众生因果的本末。这是两家不同的地方了。
要知道佛家的长处,须要看《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以及明白《金刚经》的道理。
没有做到这些,就否定佛教,那就是孔子所谓的“不知,而作之者。”(不懂装懂)不应该注意吗?真是如此,那佛教是可信的了。
佛教讲的净土,还可以不信吗?
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重要,不可以不努力修学啊。
净土起信五
世上有专门参禅的说:“惟心净土,哪里还有别的净土?自性弥陀,不必另外求见弥陀。”这话似是而非啊。为什么?西方净土,有理有据。论道理,那就是能清净心,所以一切都是清净的,确实是惟心净土了。
论根据,那就是真实的有极乐世界,佛反复叮咛细说净土,难道是妄语吗?
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弥陀的话,固然不是妄言了,但不是马上能达到的。
譬如良材,可以雕刻成佛像,但要极其的华丽,必定要加以雕刻的功夫,然后才能完成。不可能突然发现良材,而马上就成了极其华丽的佛像。那所谓“惟心净土,而没有别的净土。自性弥陀,不必另外求见弥陀”的说法,不对啊。
又或者相信有净土,而局限惟心之说,就认为西方净土不值得往生的;以为能参禅悟性,超佛越祖,弥陀不值得求见的,都错了。为什么呢?这话很高超,但恐怕不易达到。
那西方净土,没有贪婪没有爱恋,没有嗔恨没有愚痴;我们的心能没有贪婪没有爱恋,没有嗔恨没有愚痴吗?那西方净土,想衣服就有衣服,想饮食就有饮食,要静住就静住,要远去就远去。我们想衣服而没有衣服,就会寒冷烦心;想饮食而没有饮食,就会饥饿烦心;要静住而不能静住,就有动乱烦心;要远去而不能远去,就有拖累烦心。那所谓的惟心净土,实在不容易达到啊。
那阿弥陀佛福重于山海,力大过天地,变地狱为莲华,容易如反掌,浏览无尽的世界,就如在眼前;我们的福力,还不够自己享用,常害怕宿业深重,落入地狱,何况变作莲华呢?隔壁的事,都不能知,何况看见无尽的世界呢?那所谓的自性弥陀,实在不容易达到啊。那么我们的心可以成为净土,却不是马上能成为净土。我们的性可以成为弥陀,却不是马上能成为弥陀。
怎么能忽视净土而不修,舍弥陀而不求见呢?所以修习西方见佛,得道就很容易,如果只在这个世界,想参禅悟性,超佛越祖就很难。何况修习净土,不影响参禅,为什么参禅的人,非要轻视净土而不修啊?《大阿弥陀经》说“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那菩萨还要往生,我们是什么人呢?不要往生净土,难道我们胜过那些菩萨吗?
这样看来,所谓“惟心净土,自性弥陀”,宏大而不精要,高超而不切实,修行不到的人,就耽误太多了。
不如脚踏实地,持诵佛号修行,那人人必生净土,直接脱离轮回,与虚言不实的相比,真是天差地别啊。
净土起信六
佛眼能见无量劫的事,所以从古自今,无所不见。
又劝别人戒妄语,必定不会自己妄语来欺诳别人;又劝别人戒我执,必定不会自己有我执来向人夸耀。
所以佛的话是完全可以遵从的。按《楞严经》上说,有十种仙人,都是寿命千万年,寿尽又入轮回,因为不曾证悟真性的原故,与六道众生一样,都是轮回中人啊。
世间人学仙的,一万个里也成不了一个,即使成了,也不免轮回,因为执着形神而不能舍去啊。
而那形神,是真性中所显现的妄想,不是真实的。
所以寒山的诗说:“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不如佛家的生死自如,而无拘无束啊。近几百年来,成了仙人的,唯有汉钟离、吕洞宾,而学汉钟离、吕洞宾的人,何止千万。我的亲友中,就有不少,结果都死亡了,埋进土里,只是平生空费心力,终究没有益处啊。想要求长生,没有比净土更好,生到净土的,寿命无量,那个长生也太大了。不知道修这样的法门,而去学神仙,好比是舍弃眼前的美玉,而去求不能必得的石头,岂不是糊涂吗?
有人说:“净土是闭眼以后的事,有什么验证?”答:“净土的传记有详细的感应记录,怎么没有验证呢?”
况且修神仙的,有所成功,就秘而不传,说是泄露天机会有罪。
佛法的修行唯恐传的不广,就是要度尽众生而后已,那真是慈悲广大,不可测量,不是神仙能比的啊。
净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的。可是因果怎么可以不信呢?经上说: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果不信这话,何不通过眼前的事来观察呢?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那祸福种种不同,虽说是天命,难道上天有偏心吗?是因为人的前生造业不同,所以今生受报也不同,而上天只是主持公道罢了,所以这个身体叫做报身。
所谓报身,就是报我前世的所作所为,所以有这个身体啊,上天哪里有心安排呢?譬如人有功有罪,应当受官府的赏罚,难道官府有私心吗?只是因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持公道罢了,岂能是无缘无故对人赏罚呢?世间的官府,还不会无缘无故对人赏罚,何况天地造化,岂能无缘无故对人施加祸福呢?所以知道因前世的作为有善恶,所以才有祸福而报应啊。
那么不能做到纯粹的善,就不能受到纯粹的福报,于是有富贵而短命的,有贫贱而长寿的,有荣宠而受辱的,种种果报,各随各自的作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所以说,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没有种芝麻而得豆子,种小米而得大米的。只有种的时候少,收获的时候多,所以作善恶时很小,受祸福的报应很大。
所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都是造化自然的道理啊。这个道理可信,那么净土之说必定可信,为什么呢?二者都是佛说的啊。
佛真实地讲因果,必定不会妄说净土。那么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的人,这个道理可以解开他的疑惑了吧。
净土起信八
人有见眼前善恶没有报应,于是不信因果,因而也不信净土的。殊不知善恶没有报应的,不是不报啊,只是有快有慢罢了。佛曾对阿难说:“人有今世行善,死后地狱的。今世作恶,死后生天堂的。”阿难问为什么。佛说:“今世行善死后堕地狱的,是今世的善果没有成熟,前世的恶果已经成熟了。今世作恶死后生天堂的,是今世的恶果没有成熟,前世的善果已经成熟了。”成熟的先受报,譬如欠债,着急的先还。
《左传》认为栾武子(春秋时期人物)有德,可以庇佑他的儿子。所以他的儿子黡,虽然作恶也可以免祸。黡的儿子盈行善,而黡的恶连累他的儿子,所以盈虽然行善也不能免难。这只是世间眼前可以见到的来说,善恶之报,还有如此的,何况隔世呢?
《尚书》说:“天道福善祸淫。”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儒释道三教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只是有快有慢罢了。
怎么能因为眼前没有见到果报,于是不信因果,因而也不信净土呢?
净土起信九
有人怀疑说:“人在这里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就生出莲华一朵?”我告诉他说:“这不难知道啊。譬如大明镜,凡是有东西来照,就显现那东西的影子,镜子哪里有心呢?因为它明亮而自然反应罢了。
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就像明镜一样,看到那映像。所以这里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出莲华一朵,不值得怀疑啊。”有人又怀疑说:“念往生真言的,阿弥陀佛常住他头顶,卫护他人。如果无量的世界,有无量的众生念这个真言,阿弥陀佛难道全都能住他们头顶吗?”答:“也是自然罢了。
譬如天上一月,普遍显现一切水中,难道不是自然的吗?”有人又怀疑说:“有修行精进的,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接引。就拿十方世界来说,有无量的众生精进,怎么能都知道预期而前往接引呢?”
答:“也是自然罢了。譬如天上一日,普遍照耀无量的境界,难道不是自然的吗?
何况佛的威神,还不止像日月那样呢。那么遍住人们头顶,遍知往生预期,哪里值得怀疑呢?”
备说
有白天必有晚上,一定要为晚上准备。有暑热必有寒冷,一定要为寒冷准备。
有存留必有离去,一定要为离去准备。
什么是为晚上准备?灯烛和被褥。
什么是为寒冷准备?棉絮和炭火。
什么是为离去准备?福慧和净土。
梵语的“阿”,这里的意思是“无”。梵语的“弥陀”,这里的意思是“量”。
如果简称,宁可称“阿弥”,不可称“弥陀”。如果称“弥陀”,就是“量”的意思,那与无量的意思相反。
如果称“阿弥”,还有“无量”的意思存在呢。
版权所有:楞严经常识网